清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68年(顺治元年算起),从顺治入关到康乾盛世,再到嘉道中衰,最后溥仪退位。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关国运兴衰的大事,其中有三次战争最具代表性,因为这三次战争都给大清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杀伤力。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1)

终结大清盛世的白莲教起义

清入关后,对内对外战争不知凡几,著名就有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平定西藏等等。这些战争虽然历时长久,耗费极多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是王朝兴盛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从康熙朝到乾隆朝,几乎每一次用兵都是为康乾盛世添砖加瓦,都是捍卫领土完整、促使民族统一的必要之战。到了乾隆晚年,中国版图大定,民族统一事业也基本完成。

经过几代帝王的艰苦奋斗,大清国力鼎盛,但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嘉庆元年由于土地兼并和阶级矛盾的大爆发,终于引爆了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遍及数省,历时九年,是清中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当时的清王朝国库充盈,军队战斗力也比较强。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2)

不过白莲教起义也给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朝廷为此花费了2亿多两的军费,几乎掏空了乾隆朝积蓄的财富。因而,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是康乾盛世的终点,从此以后大清落下了盛世的帷幕。不过白莲教起义还不至于让清王朝伤筋动骨,仅仅是终结盛世而已。如果嘉庆帝勇于革新,假以时日王朝中兴也不是不可能,但嘉庆帝终究是守成之君,资质平庸没有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致使朝廷权威下降的太平天国运动

同为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无论规模还是烈度,都远远超过白莲教。自咸丰元年开始,短短三年时间,江南各省及长江上游地区尽失敌手,太平天国政权与清王朝划江而治。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3)

与白莲教起义相比,咸丰朝财政拮据,八旗绿营军队不堪一击,朝廷并无取胜的把握。咸丰帝更是病急乱投医,想尽所有的法子都没有取得进展。若非曾国藩创建湘军对抗太平军,那么清王朝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改朝换代,二是退回关外以图东山再起。

经过十四年的不懈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镇压。这期间花费了多少国帑,已经难以计算,但不难想象,至少是白莲教起义的数倍。

对于朝廷来说财政枯竭还是次要的,关键问题还是地方督抚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取得了原本属于朝廷或是说属于皇帝的权力。

起义之前,朝廷有绝对的权力,人事权、财权、军权这三项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但起义之后,朝廷不得不放权,这就给了地方督抚创造了条件,到了起义镇压之后,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4)

可以说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朝廷在重大决策方面,就必须要征求地方督抚的意见,皇帝的权威下降,甚至有些时候还被督抚牵着鼻子走。

丧权辱国的两次鸦片战争

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面临的外来威胁一直在北方,很少有来自海上。唯有清代是个特例,与其他朝代相比,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政权反而对清王朝威胁不大。即使有冲突发生,其主动权也掌握在朝廷手中。

从乾隆朝开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西方列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殖民统治,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就曾几次挑衅清王朝,派出特使希望谋求通商优惠条件。但乾嘉时期大清朝表面上看起来还很强大,英国也不敢刀兵相见。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5)

至道光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英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加上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入,他们通过鸦片贸易取得巨大利润。并因林则徐禁烟而与清王朝发生军事冲突,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不过对于中国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损失并不算大,还在可控的范围,但毕竟也是开了一个洋人干涉内政的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同了,英法联军以换约失败为由从天津登陆,并一直打到北京城。这是自大清开国以来国都首次沦陷,咸丰帝被迫北逃热河,并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在中国取得了贸易特权,也让其他国家认为中国就是一块大蛋糕,人人都要咬上一口。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从此以后,朝廷说话就不得不征求西方列强的意见,主权以及领土的丧失,使得清王朝风雨飘摇。

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三次改变大清国运的战争)(6)

不难看出,这三次战争对清王朝都造成了致命的伤害,从盛世落幕到皇权下降再到丧权辱国,这就是一个王朝灭亡的基本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