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听起来并不赖,确实凭直觉引导行事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但过往踩过的无数坑告诉我们,大多时候凭直觉并不可靠。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并被情绪和固有的印象干扰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如何避免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如何正确认识人类思维中的非理性?带着以上疑问,借《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和大家分享下如何规避偏见,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

01

大脑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

在探讨如何提升决策效率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

心理学家将大脑分为两种思维模式:

决策偏见的案例(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1)

image

系统1 是自主发生且不费力的,当系统1遇到阻碍时,便会激活系统2,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解决。系统1 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而系统2仅在系统1无法解决问题时才被激发。

系统1即快思考,即直觉思维,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系统2即慢思考,需要更慢、更严谨投入更多脑力。

系统1和系统2的互相配合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方式是高效的,但由于我们的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并不总是能正确反映现实,如果系统2错误地接受了这些认知错觉,就很难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而正因为系统1是无意识的,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才难以自我察觉。加上系统2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和精力损耗,我们会偏向更轻松的惰性思维直接即做出即兴判断。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人是非理性的

02

直觉思维下的心理效应

由于系统1的运行机制,我们比想象中更容易做出无意识的判断和选择。正确了解这些由直观思维导致的心理效应,能帮助我们规避系统性错误。

决策偏见的案例(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2)

image

这些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让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而这些都是不自觉中就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纠正我们自己的偏见,还可以利用这些「套路」来说服别人。

03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在以上心理效应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我们在思维中大脑的惰性。即使遇到了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调动系统2进行处理,我们的大脑也会遵循最省力原则,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这种寻找难题的替代答案的过程就是「启发」。而这种直觉性答案经常与偏见和判断失误挂钩。

决策偏见的案例(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3)

image

启发性偏见

决策型偏见

以上种种可得出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的局限,我们总是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深信不疑,但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04

如何规避认知谬误

这些认知偏见和错觉似乎让决策变得更加简单,但也由此造成各种「非理性」。思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决策,我们需要更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何规避以上的认识谬误?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1. 放慢思考速度,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

在认识到大脑的惰性和非理性后,在决策时,提升对易犯错误的情景识别能力,并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和辨别。

****2. 善于引进外部意见

在做重大决策时,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当你面临重大决策压力时,质疑自己的直觉会让你感到不愉快。但认识到别人的错误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容易得多。

3.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

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当一个机构即将作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召开会议;设想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然后用五到十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了解自身,弄清楚我们在决策中经常形成的认知偏误和错觉有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偏见。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多引进系统2的思考和参与。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有趣的书,同样,这也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截取了书中一些重点概念和大家分享,建议大家阅读原著,以获得更多启发。

附上全书的思维导图笔记

决策偏见的案例(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4)

image

另附上 XMind 用户做的超详细思维导图:《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