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专业学习的同时

选择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系统学习

又或者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想针对未来职业选择

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探索

那么快来吧!

浙江工业大学首个微专业

“地理信息”微专业

开了!

微专业介绍

1.什么是微专业?

微专业是指围绕某个专业领域、研究方向而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微专业课程具有“少精尖跨”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同时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1)

2.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微专业?

a.拓宽学科视野

微专业能够带领同学们了解自身专业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拓展未来发展途径,也许你会因此发现一个令你着迷的新领域。

b.提升就业竞争力

当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微专业一般都聚焦发展前景好、人才缺口大的新兴产业,通过微专业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快速、便捷、有针对性地掌握掌握前沿知识技术,提高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大大提升就业竞争力。

c.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微专业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有机会走进大厂参观、实践,也有机会与技术专家、工程师面对面深度交流,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2)

地理信息微专业介绍

1.为什么开设“地理信息”微专业?

a.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人类活动的80%都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在城市管理、物流、交通管理、电力能源、公共安全、金融零售等多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了中国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的消息。地理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战略蓝图的重要板块。

b.供不应求,人才最紧缺专业

随着地理信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地理信息相关产业需要不断融合通信技术、大数据等多种技术,兼具多学科知识能力的“地理信息 ”复合型创新人才,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已成为未来10年“人才最紧缺”的5个专业之一。

c.优势明显,与产业合作紧密

学校现已建有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大数据与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多个基于地理信息大数据的研究平台,与中科院地理所、空天院、航天五院、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30余家科研院所或上市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有各类实习基地50余家,具有较好的产业合作经验和基础。

2.“地理信息”微专业学什么?

地理信息专业是地球科学、测绘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该专业以地表与近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分布的空间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表达、处理与应用等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3)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4)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5)

“地理信息”微专业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科学概论、遥感概论、天地空地球信息智能采集与处理、GIS应用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践等6门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知识。

浙工大最强专业(浙工大开出首个微专业)(6)

3.“地理信息”微专业怎么学?

培养方式: 实施复合化、个性化培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多元化高层次的导师制管理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

授课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线下或线上学习。

授课教师:选聘我校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担任课程特聘教授。

结业要求:同学们只要修满微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12分),就可以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地理信息”微专业结业证书。

微专业修读前景

1.“地理信息”微专业适合哪些同学修读?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设计与建筑学院、环境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等相关专业,以及对地理信息专业方向感兴趣、学科专业基础较好的同学都可以修读。一般建议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提出修读申请。

2.通过“地理信息”微专业,能获得什么?

大厂实践机会:有机会进入地理信息产业优秀企业进行项目实践,特邀企业专家进行指导。

名师团队指导:我校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设计与建筑学院等学院的资深教师将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带来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创新创业训练:有机会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等。

微专业专属证书:修满学分后,将获得微专业专属证书,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更宽广就业前景:具备地理信息领域最核心能力素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相关领域的工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