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脊龙真的能够喷射毒液吗?
图注:在《侏罗纪公园》张开颈膜的双脊龙,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侏罗纪公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恐龙,有威猛的霸王龙、聪明的迅猛龙、巨大的腕龙,还有一种恐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双脊龙。尽管双脊龙的个头不大,但是却能够使用毒液捕猎,算得上是可怕的杀手了!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这种神奇的恐龙。
印第安保留区的发现
图注:双脊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40年,印第安纳瓦霍人杰西·威廉姆斯(Jesse Williams)在亚利桑那州图巴市西面的纳瓦荷印第安保留区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两年后的1942年,古生物学家山姆·保罗·威尔斯(Samuel Paul Welles)来到图巴市,他在威廉姆斯的指引下找到了三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由于风化严重已经无法采集,另外两具保存状态较好。
图注:双脊龙化石的发现者——威尔斯,图片来自网络
两具化石被带回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实验室中,研究团队的领导者沃恩·兰斯顿(Wann Langston)认为这两只恐龙属于斑龙属,于是将其命名为威氏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种名献给化石的发现者。
1964年,威尔斯再次来到当初发现化石的地方,他又发现了一具恐龙化石。经过与之前化石的对比,威尔斯指出威氏斑龙具有独特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恐龙属种。在1970年,威尔斯建立了双脊龙属(Dilophosaurus),属名来自拉丁语中的“Di”(意为“两个,一对”)、“Loph”(意为“冠”)及“Saurus”(意为“蜥蜴”),意思是“长有一对头冠的蜥蜴”。双脊龙的模式种名为威氏双脊龙(D. wetherilli)。双脊龙有很多中文名,包括了有双嵴龙、双棘龙及双冠龙,其实都是代表其脑袋上显眼的一对大头冠。
图注:双脊龙头骨上独特的头冠,图片来自网络
成对的头冠
图注:双脊龙与人类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图注:双脊龙的复原,其体色很漂亮,图片来自网络
双脊龙是体型较大的食肉恐龙,其体长7米,身高1.5米,体重超过400千克。
双脊龙长有一个大脑袋,其脑袋外形很原始,从嘴巴上就能够看出来。双脊龙嘴巴前上部有一个明显向上的凹陷,这是原始的特征。在双脊龙的嘴巴中长有如同刀片般锋利的牙齿,这样的牙齿能够轻易撕开猎物的皮肉。在双脊龙嘴巴上面有一对大眼睛,眼睛之上的头顶部分则有一对显眼的大头冠。
图注:双脊龙的脑袋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双脊龙的头冠是它最明显的标志,这对头冠又大又薄并且呈半圆形,两个头冠俯视呈V字形生长。双脊龙的头冠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起初古生物学家认为双脊龙的头冠能够吸引异性,或者在种内争斗中恐吓对方(这真是太小看它们了),不过最新的研究显示双脊龙的头冠更像是辨识用特征,就好像长在脑袋上的名片一样。
图注:双脊龙的巨大头冠可能有着鲜艳的颜色,具有辨识功能,图片来自网络
长有大头冠的双脊龙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表现的那样使用毒液攻击猎物呢?至少从化石上看是没有任何证据的。其实双脊龙不需要使用毒液,仅仅是靠敏捷的身手和嘴中锋利的牙齿就能够找到最有的食物。另外双脊龙的脖子上也没有能够张开的皮膜,这种伞状斗篷的灵感来自于澳洲伞蜥脖子上的结构。
图注:喷射毒液的双脊龙仅仅是人们的想象罢了,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张开颈膜恐吓对手的澳洲伞蜥,图片来自网络
软弱的猎人
双脊龙生存于距今1.93亿年前早侏罗世的北美洲,是当时最大的食肉动物。双脊龙的化石产于凯恩塔组地层(Kayenta Formation),该地层代表了生长着繁茂植被的沿海地区。根据化石,当时生存在这里的动物包括有各种鱼类、蜥蜴、鳄形目,恐龙则包括有属于兽脚类的双脊龙、凯恩塔猎龙(Kayentavenator),属于蜥脚类的莎拉龙(Sarahsaurus),长有装甲的棱背龙(Scelidosaurus)和小盾龙(Scutellosaurus)等。
图注:双脊龙的生活环境,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尽管与许多恐龙生活在一起,但是它们或许并不是双脊龙的猎物。由于双脊龙的嘴巴比较原始,牙齿也不是特别结实,这就限制了其捕食大型猎物的能力。古生物学家曾经认为双脊龙会以小型动物或者死亡的动物为食,但是脚印证据却显示它们或许会潜入水中捕鱼。在侏罗纪的早期,生活在水边的双脊龙或许是捕鱼的高手呢。
图注:站在水中的双脊龙,作者:张宗达
双脊龙对大型动物的威胁不足,不过对于同类毫不手软,在已经发现的许多双脊龙的化石上,古生物学家都发现了伤痕,这些伤痕很可能是在同类之间的激烈打斗中造成的。如此看来,双脊龙在同类面前倒是丝毫不会手下留情啊。
图注:相互打斗的双脊龙,图片来自网络
介绍了双脊龙,尽管它们并没有电影中表现出的致命毒液和吓人的伞状斗篷,但是它们依然是一种可怕的食肉恐龙,代表了食肉恐龙向大型化发展的过程。。。
PS:中国双脊龙1987年8月,古生物学家在中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一具食肉恐龙的化石,由于其头冠与双脊龙的头冠非常像,因此被归入双脊龙属,名为中国双脊龙(Dilophosaurus sinensis)。后经过进一步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中国双脊龙与之前命名的中国龙(Sinosaurus)为同一物种,因此将其从双脊龙属内移除,而中国龙成为了双脊龙在亚洲的亲戚。
图注:与双脊龙非常像的中国双脊龙,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参考资料:
1.Welles, S. P.(1954).New Jurassic dinosaur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Arizona.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65:591–598.doi:10.1130/0016-7606(1954)65[591:NJDFTK]2.0.CO;2.
2.Welles, S. P.(1984).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Dinosauria, Theropoda), osteology and comparisons.Palaeontogr. Abt. A,185:85–180.
3.Norman, David(1985).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New York:Crescent Books,62–67.ISBN 0-517-468905.
4.Hu, Shaojin(1993).A note on a double-crested dragon (Dilophosaurus) fossil discovered in Jinn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Vertebr. PalAsiatica,31:i.
5.Carpenter, Kenneth; Gay, Robert; et al.(2005年).“Evidence for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Early Jurassic theropod dinosaur, Dilophosaurus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related forms”,The Carnivorous Dinosaur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77–283.IS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