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1644年正月,即大明王朝崇祯十七年一月,闯王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将都城定在了这座千年古都,改元为“永昌元年”。二月初二(3月10日),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自成亲率大军出发,目标直指大明王朝京师。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1)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太过短暂。(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自成大军在沙涡口造了三千余艘船,然后集体乘船渡过黄河,一路所向披靡,直下山西汾阳、阳城、永济、河南焦作等区域。至3月13日,李部攻克西北大城太原,略作休整后,又克山西忻州、宁武等地,期间还杀死晚明难得一见的强硬官员周遇吉。

周遇吉原是忻州守将,在忻州不敌李自成部后,又退至宁武凭借坚城抵御数十万大军,弹尽粮绝之际,周遇吉大开城门,与李部力战,悍不畏死,勇猛异常,最终被大顺军用箭雨射死,史载,其“全身矢集如猬毛”,最可敬的是,他的夫人刘氏也是一员巾帼英雄,城破之时率20几个妇女登屋而射,最后全被烧死。攻克宁武后,李自成下令屠城,宁武合城上下老幼全数被屠杀。之后,李自成大军过大同、居庸关、昌平,连克阳和、宣府等地。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2)

所向披靡的大顺军。(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当李自成大军到达宣府时,在北京城中的崇祯皇帝从来没有按捺下来的心更加按耐不住了,缺兵少粮的他最终想出了号召京城勋贵捐饷的办法,可惜的是,最终他居然连个尾数都没有凑到。李自成此时其实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请崇祯皇帝答应他割据西北称王称霸,并犒赏大军百万饷银的要求,如果皇帝答应了,他立即退守河南,不再进攻京师,并保证帮助朝廷剿寇灭辽(也就是清军),只是不奉召不觐见而已。

史载,面对这个条件,崇祯皇帝确实做了考虑,但最终拒绝了。很多人说崇祯是非常愚蠢的一个人,因为他亲手折断了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我却不这样觉得,因为单单那个百万助军饷银,崇祯肯定是拿不出来的,他不同意是因为没有钱,更没有办法。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3)

崇祯贵为皇帝,却要不到大臣的钱,也是一种悲哀。(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既然不同意招安李自成部,崇祯皇帝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呢?你还别说,真有,比如皇帝移驾南京,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史载,早在1644年的正月初三,头脑清醒的李明睿(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就曾力劝崇祯帝放弃京师,回到明朝开始的地方南京,然后再积蓄力量,徐图大计。崇祯皇帝其实也不糊涂,他回复了李明睿一句,我也想啊,但奈何外面的大臣们不支持啊,怎么办呢?

李明睿又力请崇祯圣心独断,强制迁南都,但崇祯一再犹豫,考虑最多的还是大臣们的意见。为此,崇祯举行过一次朝会,在朝会上,崇祯皇帝忧心忡忡地征求百官们的意见,意思是李明睿劝我移驾南京,大家觉得怎么样?如果我不去,派太子前去,可不可以?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4)

廷议中正义凛然的大臣们,后来很多向李自成和清军投降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岂料,后来助饷的时候一毛不拔的百官,当时却是一副凛冽君子的模样,一个个跑出来集体指着李明睿的鼻子骂,骂他祸国殃民、动摇军心民心,并强烈要求皇帝杀了他以平民愤。崇祯面对群情激愤的百官,最终只好作罢,既不让太子去南京,也没给自己留一条生路。

南京去了有没有用呢?我觉得是有用的,南京作为明朝三都之一,又曾是朱元璋时期的首都,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再一个就是南京靠近江南富裕之地,钱粮税赋供应的问题都不大,完全有足够能力维持明朝更长一点时间。事实上也是如此,明朝灭亡后,南京曾经成为了南明小朝廷的京师,但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心骨,最终也遗憾的失败了。而崇祯当时要是真去了,以他的掌控力和威望,未尝没有为大明王朝续命的可能。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5)

南京作为明朝第二首都,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一个明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按道理,崇祯也是应该去南京的,因为京师北面有满清,东西南面有农民起义军,而且自己手中还没钱没物资,天子守国门固然壮烈,可也不是这么个守法吧,你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跟人打架啊,更何况,明朝这个时候已经很虚弱了。还有就是,“东吴所有人都可以降曹,唯独孙权不可降曹”的历史典故他肯定是读过的,未必他不知道百官们的心思和自己的处境吗?

可令人不解的是,崇祯最后居然真的没有去南京,最后只能在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城后,满怀幽怨的带着孤独地守在他身边的太监王承恩,自挂在煤山里那棵歪脖子树上,徒留三百年哀叹。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6)

死得像崇祯这么壮烈的皇帝,确实比较少。(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那崇祯皇帝为什么就是不去南京呢?历史上不是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得厉害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他的刚愎自用和一意孤行又到了哪里去了呢?

个人觉得吧,这个时候的崇祯帝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极其严重的抑郁症,早就没打算活下去了,希望已经在他心中已经彻底破灭。

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发罪己诏发得最多的皇帝,从崇祯八年开始到最后吊死煤山,这个可怜的皇帝居然接连给自己发了六道罪己诏,每一篇都是戳向他心窝子的一把尖刀,朱家祖陵被毁,发;松锦大战失败,发;天不下雨,发;李自成兵临城下,那更要发。就这样,一个刚愎自负,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在十七年之后,尽管只有区区三十四岁,却已经有风烛残年、油尽灯枯之态了。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7)

崇祯遗诏,其实也是一道罪己诏。(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朝廷外面的情况很惨,李自成西安出兵以来,除了一个小小的周遇吉,数十万明军几乎没有其他亮点可言,有的只是纷纷临阵倒戈,誓要与旧主决裂,帮助反贼直捣京城。

这个时候,他多么想朝廷百官们能够适当的支持他一下,哪怕有几个附和他迁都南京都可以,好歹能够给他个台阶下,但是,这批自私的大臣没有人给他留一分薄面,每个人都想着李自成来了,无非是换个朝廷当官罢了,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既然这样,他们怎么可能舍弃掉北京城经营了那么久的家业南迁呢?万万不可以,于是,一个个“大义凛然”的站了出来,指桑骂槐的说李明睿祸国殃民。崇祯无法,他不可能真的孤家寡人跑到南京去吧,那也不现实。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8)

有些悲哀凄惨的崇祯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说来也是讽刺,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还是明朝臣子帮忙开的城门(曹化淳,无根的大臣),大军进城后,这帮子在廷议上刚毅贞烈的大臣们,几乎是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地向李自成投降了,极其谄媚极其丑恶。

与崇祯来说,他心里的压力远不止于此,这个异常勤奋的亡国之君自打登基为帝时起,除了在翦灭魏忠贤一伙阉党的事上还算是舒心外,他短暂的一生都是在无比憋屈的情绪中度过的,内有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农民起义军,外有性如豺狼的满清骑兵,朝廷里还有指哪不打哪的百官,天下更有应付不过来的自然灾害,干旱、水患、蝗灾……等,如此种种蜂拥而至,任谁也是无法安然支应的。而这样的日子,崇祯皇帝居然过了有十七年之久。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9)

崇祯时期的重度旱灾,这还是一部分天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从1627年到1644年的十七年时间里,除了魏忠贤给了他一点慰藉外,崇祯皇帝的每一天都是在极度压抑和暗黑中度过的,没有温情,没有舒心,他的父亲和哥哥留给他的大明王朝,其实就只是一副烂到骨子里的破摊子,就算是太祖朱元璋再世,估计也回天乏术了。

累是其次的,要做一个有点作为的皇帝,累也是必要的。可对崇祯来说,最痛苦的是自己想要中兴大明,可到头来,他用尽了所有力气,耗费了所有心力,终究也只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模样。

到了帝国的最后时刻,哪怕他屈下皇帝之尊,想要从山呼万岁的臣子口袋里拿点银两出来渡过难关时,他的臣子甚至是他的岳父都对他满嘴胡话、阳奉阴违,最终他们也做到了一毛不拔,丝毫没有站在他和大明帝国的位置思考一丁点问题。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10)

天启皇帝留给崇祯的是一个烂摊子。(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因此,当大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将无数的李自成军队引进京师后,崇祯帝彻底绝望了,他脚步有些踉跄,心内充满哀伤,但他仍然提起剑奋力斩杀了自己的一众妃嫔女儿,为的是免遭贼军玷污有伤国体。最后,这个心如死灰的皇帝在身边最后一个无根忠臣王承恩的搀扶下,孤独且绝望地来到了那棵歪脖子树下,他电光火石般地回望了自己一生,以血代书写下了以下两行字: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貎恭,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看得出来,他的内心是悲怆的,他的恨意更是深沉的,他的百官虽在朝堂,却都已经与他离心离德,他们吃着朝廷俸禄,搜刮着民脂民膏,却早就已经把大明丢到了九霄云外,他这皇帝天天穿着补丁内衬,忙到三十岁出头就已经须发花白、身形佝偻,但终究于事无补。

李自成起兵(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11)

束手无策的崇祯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由是,他应该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完全对自己的大明天下失去了信心,朝堂如此,朝外如是,就算顺利到达南京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真的要让这样虐心的程序再过一遍吗?罢了罢了,大势已去,事不可为了,那么,就快点结束了这一切吧,实在是太累了。

崇祯死后,明朝那些死活不出钱卫国的臣子们落到了李自成手里。这个草头王可能是看到了崇祯遗言深受触动,当然也真是为了饷银,只不过,他比崇祯要狠多了,数不清的前明官员在他手里被轮番虐刑逼款,惨死者甚众,像魏德藻、吴襄等,都惨遭横死。而这,这恐怕也算是李自成在抢了崇祯的王朝之后,给他的在天之灵的一些心理安慰和报酬吧。

但在我看来,崇祯皇帝未免有点太过绝望了,就算他单骑赴江南,以他的威望和手段,再加上江南的财力和南京朝廷的史可法、黄道周、张煌言以及后来的郑成功等一众英雄,还真未必一定会亡了国,至少,他再多延续些年是毫无问题的。可惜的是,那时那刻,崇祯皇帝那颗极度抑郁的心早已冷却,可能也没那么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