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封土堆西侧,曾出土了一辆2000年前的铜车马,此时的铜车马已经被压成了1500多块碎片,而在众多的碎片中,专家们还发现了两种特殊的器物。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又会着怎样神奇的作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陈列着一件至宝,它便是著名的秦始皇铜车马。凡是看到它的游客,都不禁为之啧啧称奇,感叹古人智慧的高超与青铜工艺发展的炉火纯青。

1978年6月,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堆西侧20米处,考古专家们曾在7米深的土层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金泡。在陆续的发掘中,又有银泡与金丝灯笼穗相继出土,专家们由此断定,此处地下可能埋藏着秦始皇的“青铜车马”。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2)

在考古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挖掘方案后,一场艰苦卓绝的挖掘工作开始了。随着挖掘的深入,青铜车马逐渐显露出来,可惜的是,由于土层压力太过强大,导致青铜车马已被压成了很多碎片,正因如此,考古专家们只能暂缓挖掘进度,转而仔细清理每一块铜片。

正当考古人员悉心清理时,他们在偶然之间发现了两个不同于青铜碎片的铜质器物。它们的形状为长方形,长度约为15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整体形状类似于一只趴伏在地上的兔子。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3)

专家们对于这两只“兔子” 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毕竟它们都是与秦始皇铜车马一起出土的,专家们以此推测,“兔子”也应该是车马上的一部分,可能是装饰,也可能是具备某种实用功能器物。

在翻阅了大量史料之后,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该器物的相关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百科全书《考工记》记载:“加轸与樸”,意思是说,古代造车时需要加轸(车下的横轴)以及樸。“樸”究竟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记载:“樸……伏兔也。”。专家们通过对比,发现古书中的“伏兔”,很可能就是眼前挖到的这两个“兔子”。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4)

“伏兔”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安装在车轴与车與之间的小木块(木车为木块,铜车位铜块),上部分平整处接触车與底层,而下部分的凹槽处扣在车轴之上。不仅如此,由于伏兔的产生,同时还产生了“当兔”的概念,即两个伏兔之间的车辕。

如此一来,专家们才确定了伏兔的作用,原来它们都是古代马车的减震装置,换句话说,这是古人发明的独特“避震器”。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肯定都对避震器有所了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现代我们所用到的各类车辆,几乎都会使用避震器。

避震器的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即是利用弹簧的压缩性能,来缓解车轮对于车身的震荡,以此为车上的乘者提供舒适的行车环境。不过我们所熟知的弹簧减震法,算是减震方法中的“小巫”,真正的“大巫”减震法当属“自动平衡的空气悬挂系统”,其构造核心就是空气弹簧悬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减震技术。除此之外,我国生产的丹东黄海大型客车,其所采用的减震方式是一种非独立钢板弹簧悬架,也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减震技术之一。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6)

此时有读者就会好奇,既然说伏兔是古代车辆的避震器,它的工作原理又会是什么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从古代马车的整体构架说起。

秦始皇出土的马车(秦始皇的马车下面)(7)

古代马车的车轮都是木质的,正因为如此,在行进时的颠簸程度,远比现代轮胎车辆大的多,车辆颠簸过大不仅会让乘坐之人感到难受,又会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

马车主体由两部分构成,即车與与车轮,车轮在受到颠簸时,会将动能直接传递给车與,导致车與继续颠簸。可是如果在二者之间加一个媒介,能量的传递就会逐渐减弱,而伏兔正好能充当媒介的角色,以自身吸收能量的特点,尽量减少上方车與的颠簸。

伏兔的发明,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代生产力虽然低下,却仍然挡不住古人前进的步伐,他们能根据有限的知识,创造出无限的奇迹,让我们从内心为其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