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各位认真谈谈“教育”这件事,严格讲是“精英教育”催生的一系列关于思想和人生的想法,这个话题,我想写挺久了,恰好这几天遇到一些事儿,给了我更多的视角和思考,想顺便跟各位分享一下。

(1)

最近,B站有一部纪录片《90后亿万富翁的口罩赌局》突然蹿火,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立刻分享在我自己的社群,没想到这阵子这部短片成了纪录片在B站上映。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1)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还没大火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评论区,而当时的评论区被顶上热门位置的是骂故事的主人公朱怀阳「投机倒把,活该亏五百万。」结果纪录片出来后,热门评论又呈现出了另一种视角,认为清华摄像大哥是做题家思维等等。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2)

评价他人总归是简单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代入,我当时看到这个纪录片,告诉群里的小伙伴们:看完不要先judge,淡化一些争议性的内容,你们去看一下他跟清华摄像大哥对话时,他是怎么思考事情的。

我昨天在我的星球写了这样一段话:

“朱怀阳他能赚,是因为他敢,他舍得,他无所畏惧,他已经是个光脚的,可清华大哥赚不到这些钱,是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不需要面对家庭的债务压力,他只需被教导去安心读书,拿到光环,这层光环给他的是「稳定」,让他不需要去“赌”,更不需要去“博”。这也注定了两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道路会千差万别。

在清华大哥眼里,自己是那个成功者,在口罩大哥眼里,自己才是那个成功者。他们或许彼此对彼此都嗤之以鼻。

不过口罩大哥朱怀阳不是用一种傲慢的口吻问:“你后不后悔人生没得到什么?比如清华的学历?”反而是听到摄像大哥反问,笑着说:“摄像大哥还需要改变一下思路。”

在我们这些看客眼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投出那一票,同样问问你自己,在你眼里,你如何去评价和思考这两人的对话和他们的人生?如果你想清楚看明白了,那么你或许真的能理解很多人情世故,不光关乎于钱,还关乎一个人的人生是被如何度过的。

当你有退路的时候,恰恰是你没出路的时候。

当你没有退路的时候,恰恰是你有出路的时候。

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用老祖宗的话说:五行即万物之象,其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世间万物,皆出其里。”

(2)

我早年没自己一个人单干做生意的时候,在一些高大上的平台打工,做着螺丝钉工作,我的心态跟清华摄像大哥是很相似的,我虽不是摄像,但一些老板因我的身份和岗位细心招待,希望我手里的笔能为他们带去更多生源的时候,也会有一种飘忽所以然的状态升起。

只是我人比较傻,没被这层“飘”给蒙住了双眼,心里还想着怎么让自己活得开心又有趣,所以头脑发热下海做生意去了。

不过,一旦当你选择单干的时候,昔日的学历、职业生涯、高光头衔就通通跟你无关,你就成了一个踏踏实实做生意的商人。

毕竟你已经成了自己的雇主,你同样是自己的精兵,因此你不再需要流入到人才市场供人挑选,给你标价,这场游戏变成了你怎样去跟那些商人们竞争,怎么从社会拿到资源养活自己。

重要的因素转变了,你曾经引以为傲的学识、成就、光环、履历变得一文不值,没有人会关心这些,商人们只会关心更实际的问题。

我的思考不再是怎么让简历更漂亮,而是“我要切入什么行业?如何做公司?如何纳税?如何自己搞五险一金?如何设计销售策略?如何谈判?如何搞资源?如何BD?如何找到人才?”

至于你本身的社会身份标签是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都说士农工商,即便是在今天,社会等级身份同样会被人拿来说事。

我之前分享过,我已经很多年没给人打过工了,所以我早就脱离了“被标价、被挑选”的人生,我个人也的确不怎么在意这些所谓的title,因此我还会在一些社交平台挂着“无业游民”的称号。

有趣的是,我的自我调侃,能好几次被陌生人当成攻击我的“武器”来怼我,认为我这个人要么就是赚着不体面的钱,要么就是啃啃老,能有啥本事。

我自己也会去看看骂我的人,大都是些什么人,你们知道真相是什么吗?这些人的学校标签挂着基本清一色的211、985,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当时就在思考,我不挂标签是因为我过了需要靠一些光环标签为我增加关注的阶段,我更希望我输出的内容和思想能够帮到一些人,从而因喜欢而关注我。

当然,我的内容照样能被人打上“流量套路”之类的标签,我每次看到这些评价真的是哭笑不得,但也会明白他人的傲慢大多源自于见识和经历得太少。

标签这东西,是我选择它,不是我被它禁锢。在需要的场合,我自然可以用正经的身份,大大方方介绍我是谁,经历过什么,但多数情况下,我不需要甩一个我曾经是xxx,我只关注当下和未来的自己,在做着怎样的事,这件事是否让我开心并产生社会价值?

(3)

很多人知道我的人脉交际圈很杂,三教九流各种不同阶层的人我都接触过、深聊过。

一方面,大多数来找我咨询的朋友们,学历背景其实普遍都很不错,工作行业同样会令人歆羡,总之,放在社会上,一定隶属于精英,别人眼里的孩子。不少人选择找到我,是因为曾经的我,就是他们现在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自己在社会上做生意好几年,也会接触形形色色的老板、生意人,他们早年的经历多少也会同我分享,大多数人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虽草根背景却能白手起家。

这种现象,给我的启发是更深刻的,我脑子里都在不停的想“why?”

今天刚发生了个蛮有意思的事儿,我也想拿出来分享一下。

我在秘鲁利马住的那大半年里,认识了一个当地做外贸生意的中国姑娘,跟她吃了两次饭,聊了聊她在南美闯荡的故事。

恰好一个朋友把这篇文章转在群里,我发现她在一个自媒体公众号上,分享了自己一个人是如何从农村一步步到拉美闯荡创业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完这篇,点开看看。

朋友看完文章,说了一句:“我觉得她读书太少了,不然应该能少走很多弯路,她的成功有一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感觉。”

我回应朋友:“如果因为读书多,那么自然有很多选择,或许就不会走上这条路。大多数人都是底层,正因为底层,没得选,才生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我说这话,并非责怪朋友之意,我完全能理解朋友的想法,他的学历背景很好,又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公司担任管理层岗位,归位精英阶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回到这姑娘身上,如果你们去看文章会意识到她的手牌真的很不好,家境不太好,读书也一般,比大多数出身就降落在大城市的人要糟糕得多,资源更是匮乏,不过你如果看完她现在的状态和她的经历,一定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记得那天我们在利马的一家中餐馆见面,她穿着一袭白色小西装坐着等我,干练、友善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当时她还带了一个助理,是个拉美人。她告诉我说,她的团队清一色全部是拉美人,而这些年在拉美闯荡,最大的成就感是让团队的成员们成长和改变了许多。

她还专门提到了自己的男朋友,笑着告诉我说:

“我跟他在一起的这些年,我看着他是怎么从一个过一天算一天的状态,如今完全变成了能跟我一起创业打拼,帮我扛起整个生意,我觉得在这段关系里,看着他的成长和蜕变,真的很幸福你知道吗?”

她一边吃着饭,一边提到这事儿笑得合不拢嘴,整个人洋溢出幸福的姿态。

看到朱怀阳的故事,又想到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我越发意识到我自己在星球写下的那段话:

当你有退路的时候,恰恰是你没出路的时候。

当你没有退路的时候,恰恰是你有出路的时候。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

为什么曾经的我,明明在依附于平台做事,明明自己没有亲身进入社会靠着自己的能力闯荡养活自己,明明每个月拿着别人发给我的薪水,我却浑身上下会透着一股傲慢劲儿?

你们都知道,我之所以喜欢研究教育,是因为我越发意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的路径影响与选择自童年、青少年到成年都是持续性作用的,很多的根源在我看来并不发生在成年,而是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阶段。

(4)

今天,看到我群里有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杨东平:教育内卷化,本意是指系统性退化》,文中指出我国现阶段教育内卷化严重的问题,他说了一些让我印象很深刻地观点——

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

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是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义务教育阶段是保障性、基础性的,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

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我们把它搞成那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

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我称之为“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

在教育公平的维度上,掐尖、拔优、培优还是均优?还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选择。

我个人认为,非常可惜,中国绝大多数大城市,基本都是走向了精英主义的掐尖、拔尖、培优,打造重点学校,打造拔尖人才的道路。

为什么在美国学校下午下课时间很早?因为学校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特殊关注——这是家庭的责任;家长面对自己的这个孩子,就应该完成家庭教育的使命,发现这个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特长、兴趣,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这是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工。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外部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政策、学校等级,内在原因就是家长的价值观、家长的选择——能不能采取一种更开明、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逼着孩子一定要走这一条难以取胜的道路。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3)

“我们被教育的成功:50%工资 50%头衔;

一个更好的标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热爱你所做之事、空闲时间、占很少比例的工资和头衔。”

在我看来,放弃前者,走向后者,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于历经十几年的学历军备竞赛下好不容易杀出来的“精英”们,要舍弃这些光环,无疑是在推翻他们曾经无数个日夜挑灯夜站的努力。

(5)

说到光环这件事,我记得我曾经分享过自己和Ai的对话。

几年前,我和他交往的时候,我会经常忍不住跟他分享比如:xx那么年轻,公司就融了多少钱,yy做了一笔什么投资,zz是什么背景…因为这些朋友跟我关系都不错,我也的确很喜欢商业,自然会分享很多商业思路给亲密的人。

不过,我一直很奇怪,我发现他听到那些年纪轻轻事业有成的故事时,永远都是很淡定的状态,完全没被影响,更没有因此被我“卷”进去。带着这种好奇,我才一点点探索他从小的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

记得前阵子,我兴奋地跟他分享朋友在深圳做的性教育展,结果他看了几眼展览内容,就告诉我说:“这些性教育知识我十来岁就已经知道了。”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4)

我当然很吃惊,我说:“你知道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历史?你知道节育环对女性身体造成的伤害?你知道卫生用品的出现让女性的经济和生产力得以提升?”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5)

他无比淡定地对我说:“我们学校有课程专门普及性教育知识,而且我一直对你们(中国)不教授青少年这些知识很无语,男生跟女生发生关系,连避孕套都不愿意戴,最后让女性承受伤害。我们一直都很重视这部分的教育,青少年如果不教育这些,那么他们因冲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后果是什么?

本来他在讲述这些的时候,我听着还觉得有些羞耻不好意思,虽然我都不知道这种羞耻心理是怎么就突然出现的,但他却用很正常的口吻大大方方讲述着这些东西,反倒让我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

包括,我们提及以前的教育问题,我也分享过。

他说,他以前读书,三点放学,到点学校就赶人,家长必须要把孩子带回家,除非你在操场外头踢球之类的,否则不存在占用学校教师资源自习等等。不过他的学校不代表整个拉美的学校教育,因为他就读的是一个英国国际学校,但我个人也不认为当地会存在类似我们这种“学业军事竞赛”的教学模式。

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一直在反思很多当下的社会现状,人的心理,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等等,标题虽然我写了「精英」,但并不代表我在指代整个群体。

如果学历或者社会成就可以作为「精英」衡量标准,我身边同样存在着一堆符合这类标准的朋友们,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任何傲慢的感觉,更不会经常拿出来展示,大多低调、谦逊、温和。

因此,标题里的「精英」只是指代部分人群。

回过头来,我在Ai他的成长经历里,我看不到“学历军备竞赛”,我更看不到“卷”这种东西,我看到的是他反而对我们很重视的头衔、学历背景没有太多的渴望,对自己的人生和爱好却充满着无尽的渴望和追求。

我觉得他在很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状态是很不可思议的。

因为我提到的那些朋友们跟我的经历类似,大家在20出头的年级,同样是很在意这些光环的,只是如今走出了这种状态。

因此,我当时很好奇,为什么他不依仗“卷”,却能活得那么自信、洒脱、充满热情和爱好,而“卷”出来的人生,我反而看到在很多人身上呈现出更多的是“低自尊”、“不自信“、“无比在意别人看法”、呈现出“攻击性”、“傲慢”、“优越感”……

回到这位教授的观点: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我想,一个“卷”出来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对“教育”的重新理解和审视,那么这种悲剧会继续在下一代身上重复。

或许是因为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看着不同的人的成长经历和背景,将其性格、人生路径带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以至于让我意识到研究教育这件事是多么有意义。

我能走出曾经的状态,恰恰是我舍弃了我曾无比在意的东西,退出这个内卷游戏后,反而能看清楚曾经的自己和沉浸或者被迫玩这种单一价值游戏的人身上,所透露出的所有正面与负面情绪,也能更深刻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眼里,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评价。

我在他人的人生上,看到了无数新的道路和可能,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派,我的很多论据都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中获得。

如果这些文字能让更多人跳出一种单一的视角和价值体系,并将这种视角代入自己的人生,或者思考下一代的教育,我想,这些文字就没有被浪费。

人生,可以有无数条道路通往罗马,而罗马并不是一个具象的概念,是你心理想要实现的理想人生。

每个人,都在玩着自己的游戏。如果他人的人生之路,不符合你对“成功”的定义,也请不要以傲慢的姿态去看待。

因为这种傲慢的持续,会在跟他人的比较中吞噬自己而不自知。撕下那层光鲜,你会发现多数人的生命状态,远不如那些他们看不上的人那般幸福、通透和洒脱。

应试教育本质(应试教育为何会培养出精英的)(6)

「每当你想要对人品头论足的时候,都要记住,这世上不是谁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