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系列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揭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对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立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探索精神弘扬的思路方法,不断加大精神弘扬的力度强度,推动全社会和广大劳动者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推动营造和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总结精神弘扬的实践经验,直面精神弘扬的现状与问题,创新探索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想路径,重在做实、做深、做细、做透,重在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劳模工匠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劳模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始终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系列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揭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对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立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探索精神弘扬的思路方法,不断加大精神弘扬的力度强度,推动全社会和广大劳动者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推动营造和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总结精神弘扬的实践经验,直面精神弘扬的现状与问题,创新探索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想路径,重在做实、做深、做细、做透,重在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在弘扬的内容层面,加强理论阐释,强化内容研发,推动精神弘扬的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
加强学术研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理论研究是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新时代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研究,应当是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尤其要强调理论建构、理论创新和理论突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编纂出版了一大批相关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传记、口述史等,并已形成了一大批丰富的基础性、资料性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亟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的思想和劳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重要事件、典型场景、先进事迹等出发,深入思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挖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背后的理论增长点和学术生长点,将现象、事件、故事、人物、场景等,提炼归纳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的理论话语、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
加强理论阐释。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全面系统深刻阐述。我们亟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语境,遵循的思想理论逻辑,梳理总结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轨迹和特点,精准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特别是针对三者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作出权威解读,为全社会和广大劳动者提供理论严谨、逻辑自洽、体系规范、话语通俗的思想理论产品,廓清当前社会各界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想理论困惑,回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加强实践解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因此,我们亟须牢牢把握各个历史时期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聚焦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突破,特别是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组织编撰一批精品力作和解读成果,展示劳模工匠群体在这一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的理想抱负、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入解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实践。
加强故事编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推动全社会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关键在于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因此,我们亟须立足于当下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受众审美体验方式及趣味的变化,精准定位典型特征、精准筛选典型故事、精准编创典型情节、精准塑造典型性格,精心编创一批典型人物的思想故事、奋斗故事、精神故事、技能故事。在具体故事编创中,摒弃“高大全”“脸谱化”“单向度”的人物塑造,杜绝材料拼凑、事迹堆砌和总结概括的故事编造,紧扣时代脉搏、强化情感渗透、彰显精神力量,真正呈现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光辉,用客观的叙述、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充沛的感情,让典型人物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二、在弘扬的主体层面,抓住关键群体,强化主体责任,推动精神弘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提升劳模工匠群体的宣讲水平。劳模工匠是精神弘扬的主要群体。无论是劳模工匠大讲堂、先进事迹报告会,还是劳模工匠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劳模工匠都是宣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尽管上述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而言,劳模工匠的宣讲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讲授轻互动、重结果轻过程、重事迹轻语言、重灌输轻技巧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宣讲的僵化、刻板、沉闷、说教。因此,我们亟须通过培养培育,着力提升劳模工匠群体的综合素养,切实提升劳模工匠群体的宣讲水平。一是提升理论素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统观全局,精准定位、明确方向。二是提升技术素质,学习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导向性、专业性的技术知识,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三是提升文化素养,学习各类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人文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情感态度、道德修养、言谈举止、人生境界。四是提升管理素养,学习各类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建设和劳模工匠工作室建设,通过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实现“传帮带”,扩大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精心编写、反复打磨、生动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让精神弘扬入情入境、入脑入心。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工作,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环境和条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更好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一是进一步完善劳模工匠政策,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劳模工匠需求,规范完善劳模工匠培养、选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劳模工匠动态管理机制、学习交流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示范引领机制。二是进一步提升劳模工匠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位,继续增加劳模工匠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大会代表中的比例;将劳模工匠纳入党管人才的总盘子中统筹考虑,放到与其他各类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制定与劳模工匠的贡献相对应的经济待遇标准,大大提升劳模工匠在经济待遇方面的获得感,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看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美好前景,推动更多劳模工匠竞相涌现。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舆论导向,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工匠、热爱劳模工匠、关心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的良好氛围。
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主体自觉。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而言,一是进一步树立学习目标,努力向劳模先进学习,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二是进一步刷新行动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三是进一步提升劳动品德,在劳模先进的精神感召下,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践行工匠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四是进一步培养劳动习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始终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解决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解决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术、劳动品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愿劳动、想劳动、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诚实劳动意识,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三、在弘扬的平台层面,整合传播资源,彰显平台特色,推动精神弘扬的整体性、针对性、实效性
创新整合媒体资源。聚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播,坚持全媒联动,搭建集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社会传播、文艺传播等于一体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实施精细化、分众化传播。积极组织发动各类工会媒体资源,报、台、网、微、端、屏以及橱窗、海报、标语等一齐发力,广泛利用社交媒体、电子显示屏、车载电视、宣传栏等阵地,综合推出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评论以及长图、H5、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通过融合传播终端,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劳模工匠形象,实现从“独白”传播到“对话”传播、从“说教”传播到“体验”传播、从“显性”传播到“隐性”传播的策略转变,实现从单一媒体、单形态传播转变为多媒体、多形态传播,叠加和放大典型宣传传播效果。
充分利用各类设施。充分利用工会系统各类设施,包括工人文化宫、工会院校、劳模工匠学院、工人疗休养院、职工书屋、劳动者驿站等,用好、用活、用实红色工运资源特别是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统导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元素,打造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
全力打造创新工作室。目前,我国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达到297家,示范带动创建各级各类工作室8.2万余家。这些既具有较大数量又具备较高质量、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规范性的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全国各级工作室资源,建立工作室共建共享机制,构筑走向劳模工匠、了解劳模工匠、感受劳模工匠、热爱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的桥梁;特别是针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鼓励吸纳专业对口的学校师生作为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在弘扬的形式层面,强化时代特征,聚焦受众诉求,推动精神弘扬的丰富性、互动性、教育性
精心组织精神弘扬的各类活动。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交流会、学习研讨会、展陈展览、巡回演讲等活动,以及组织各种重大“仪式”活动,都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活动方式。要针对受众的心理和诉求,加强活动策划,精准定位活动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各种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互动性、教育性,实现精神弘扬、经验讲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切实提升各类文本的质量和水平。聚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织创作一批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曲艺、影视剧、舞台剧、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使听众、观众、读者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有关价值观念和精神熏陶,继而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通过大众化、故事化、时代化、生活化、日常化的文本编创和形式创新,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劳动者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新方向。让我们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直面精神弘扬的现状和时代诉求,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创新探索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思想路径,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制高点,成为职工文化的推动器,成为劳动教育的着力点,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绽放璀璨光芒。
(作者:彭维锋,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