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大器晚成的刘邦最终笑到了最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

刘邦的成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知人善任,故能群策群力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刘邦正式称帝。这一年五月,发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史称南宫论治。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让群臣总结成败得失,大臣们的意思是你搞共享,项羽搞独霸,当然你赢啊。刘邦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接下来刘邦说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资治通鉴》卷十一)刘邦告诉群臣,知人善任才是自己成功的关键所在。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赵翼曾经指出,汉初是“布衣将相之局”,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三杰之外,还有从敌对阵营投奔而来的陈平、毛遂自荐的郦食其以及从一开始就跟他出生入死的丰邑、沛县、砀郡元功集团功臣曹参、樊哙、灌婴、夏侯婴等等,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但各有所长,各尽其力,共同缔造了大汉王朝,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司马光在给刘邦盖棺论定的时候起初用的就是“帝豁达宽仁,知人善任使,故能平一海内。”(《稽古录》卷十二)刘邦是政治家,他的软实力首推知人善任。因为知人善任,故能群策群力,因为群策群力,方显刘邦的领袖魅力。

楚汉相争项羽为何败刘邦(刘邦究竟如何战胜项羽)(1)

知人善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刘邦的知人善任关键在于两点。

首先是绝对的倚重敬重。萧何慧眼识韩信,向刘邦大力举荐, 萧何说:“大王您如果只想当个汉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刘邦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老呆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使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这才有了后来韩信登坛拜将的故事。刘邦重用韩信,才得以从汉中突入关中,进而东出函谷关,与项羽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独当一面,在北方战场消灭了项羽的盟友赵国大军和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统率的项羽最为倚重的主力军。项羽眼看实力不济,派武陟前去游说韩信背汉。韩信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资治通鉴》卷第一十)韩信为什么不背叛刘邦?他说了三层意思:第一,想当年在项羽手下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所以才归汉;第二,刘邦使我有为有位,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第三,刘邦重情义,凡事替我考虑,冷了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饿了就把自己的饭菜留给我吃,所以我不能背叛他。我们常说将心比心,刘邦厚待韩信,韩信以忠诚回报。

其次是对人才使用的清晰定位。就拿陈平来说,这个人对刘邦的事业非常重要。当他从项羽阵营前来投奔刘邦之后,刘邦跟他一交谈就非常欣赏,当即任命他“典护军”。就是让陈平负责督察诸将。刘邦对陈平极为恩宠,让他出入和自己坐同一辆车。将领们因不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刘邦听到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陈平备受争议,但他是刘邦的安全主管,刘邦让他干的就是收集情报、策反敌人、督察内部的重要工作,史书上说他为刘邦“凡六出奇计”,功勋卓著。这就是刘邦用人得当的具体体现。

二,自知之明,扬长化短赢得人心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对领导者而言,知人善任是领导力的体现,但只知道用人还不够,打铁还需自身硬。刘邦没有项羽那样勇冠三军的个人硬实力,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很有自知之明。我们看历史,发现有些人很有本事,但是瞎折腾,结果死得很惨;有些人没本事,还瞎折腾,死的当然更快。刘邦深知论个人能力自己比不过别人。个人能力比不过别人怎么办?比不过能力就比人品。刘邦正是凭着“宽大长者”的好口碑赢得人心的。

入关灭秦的机会为什么会交给刘邦?

当初,楚怀王与各路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时候,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一致认为,之前与秦军作战,陈胜、项梁都失败了,因此不如改派敦厚老成的长者,以仁义为号召,不能再以暴制暴了。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认为项羽勇猛绝伦,但是生性狡诈凶残,凡是他经过之处,无不遭到残杀毁灭。所以项羽不可派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资治通鉴》卷八)只有刘邦向来宽宏大量,有长者气度,可以派遣。结果项羽去解巨鹿之围,啃硬骨头,这才使刘邦占据了先入关中的天时。入关之后,秦王子婴投降,部下诸将建议杀了子婴,刘邦不同意,他说:“当初楚怀王把入关的重任交给我,就是因为我能够宽容大度的缘故。”可见,宽容厚道已经成为他的文化自觉。

一个人脱颖而出固然很难,但更难的是被相对熟悉而且过去又比自己强的人认可。刘邦在丰邑沛县闯江湖的时候,至多算是乡里的一个人物。在丰邑沛县还有两个大佬级的江湖人物,一个叫雍齿,一个叫王陵。史载雍齿为“故沛豪,有力”,王陵“始为县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陈丞相世家》)。刘邦称沛公,这两个人就不服。刘邦沛县起兵以后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就是雍齿率丰邑乡亲反叛。所以雍齿是刘邦最痛恨的人。但他后来归顺了刘邦,并且立有大功,是萧何等人之后第一个被封侯的功臣。王陵倒是没有反叛过,但他一开始就没有归顺刘邦,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另立门户,聚集了数千人在南阳一带活动。刘邦即将出关中,项羽为了让王陵归顺自己,就把王陵的母亲抓为人质。王陵派人前去解救母亲,他的老母亲特意请使者转告王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终得天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资治通鉴》卷九)连一个老妇人都知道“汉王长者,终得天下”,刘邦的人品口碑由此可见一斑。宽厚长者,人缘好,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人无完人,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很正常,关键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毛病。毛病就是短板,所以要成就事业,一般来说要扬长补短。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改不了补不过来怎么办?那就要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固然不错,但短板终究是短板。不过凡事有例外,有的人有时候不但不避短,反而利用自己的短板,化短为长,这就是扬长用短了。刘邦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刘邦有好口碑,也有恶名声。刘邦的恶名就是爱骂人,爱拿人开涮。所以南宫论治的时候高起、王陵一开口就直言不讳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史记·高祖本纪》)陛下您慢待人还爱拿人开涮,项羽却仁爱有礼。这句话司马迁记载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大约司马光是不想让后来者产生歧义:有这种道德瑕疵的一个人还能知人善任?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南宫论治时就把这句话删去了。刘邦的这个毛病许多人都指出过。萧何在举荐韩信登坛拜将的时候就说过“王素慢无礼”,汉王您向来散漫无礼,所以萧何说你要拜韩信为大将就要诚心诚意、郑重其事。刘邦接受了萧何的意见,庄重斋戒,沐浴更衣,用隆重的仪式筑坛拜将。看来刘邦虽然生性散漫,但需要认真守礼的时候还是能够做到的。

恶名就一定带来坏影响吗?不见得。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自知之明,能不能化短为长。刘邦就是能够把自己的缺点恶名转化为优势的高手。楚汉之争时期,九江王黥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策反黥布,刘邦派随何前去游说黥布。随何费尽口舌游说成功,带着黥布前来觐见刘邦。黥布抵达汉军驻地后,刘邦立即召见黥布。结果身为汉王的刘邦居然一边坐在床边洗脚,一边接见九江王黥布。这就很失礼了。黥布一看刘邦如此慢待自己,羞愤交加,后悔得恨不得自杀。但是,等他从刘邦的驻地回到刘邦特意为自己安排的客舍,发现那里的陈设、饮食、侍从官员都与汉王的住所规格完全一样,马上转怒为喜,觉得刘邦给自己安排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对自己还是很够意思的,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刘邦。这就是刘邦的所谓帝王心术,先杀一杀一代枭雄黥布的威风,然后再给点甜头。先抑后扬,效果格外好。当然,也有人不吃这一套,魏王豹归顺刘邦之后又背叛,他给出的理由就是“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吾不忍复见也!”(《资治通鉴》卷八)魏豹说“汉王为人傲慢无礼,责骂起诸侯、群臣如同斥骂奴隶一般,我绝不愿意再去见他!”魏王豹是贵族,他受不了刘邦的流氓习气。但这个人对刘邦而言无足轻重,刘邦也就懒得费心思收服他。

刘邦不但利用自己的好口碑为他赢得了人心,而且能够利用自己的恶名化短为长,这无疑是把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运用到了极致。

三、知己知彼,了解属下更了解对手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不仅是后勤保障专家,而且是一位大数据专家。刘邦领兵率先进入秦的都城咸阳时,将领们大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抢夺财宝,“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 户口多少、强弱之处。”(《资治通鉴》卷九)唯独萧何率先进入秦朝丞相府把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材料收藏起来,刘邦就是凭借这些详实的档案材料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寡及全国各地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只有曾经身为优秀的文法吏的萧何有这样的眼光与见识。于此相反,项羽包括他的智囊范增都没有这样的见识。项羽戏亭分封的时候,项羽与范增怀疑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但经过鸿门宴之后已经讲和了,再加上项羽也不想背上背弃盟约的恶名,于是就策划刘邦的安置问题。项羽君臣认为:“巴、蜀两地道路艰险,是秦朝时期被流放的人居住的地方。”于是宣布:“巴郡、蜀郡也是关中的土地。”项羽便分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建都南郑。其实自都江堰修成以后,巴蜀已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身为项羽重要智囊的范增凭借几十年前人们对巴蜀之地的印象认知把刘邦安置在那里,无形之中把最好的根据地双手奉上。楚汉相争项羽君臣首先就先输在不掌握大数据这一招上。

刘邦用的人是知己知彼的行家里手,刘邦自己对对手的研究也极其深刻。《资治通鉴》记载的一件事情就很能体现刘邦的知己知彼。彭城之战大败之后,魏王豹又反水背叛了刘邦。刘邦命韩信、曹参、灌婴一起发兵攻打魏王豹。这个时候的刘邦实力还不够强大,所以他非常谨慎,他问郦食其道:“魏国领兵的大将是谁呀?”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刘邦说:“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么能抵挡得了韩信!”又问:“骑将是谁啊?”郦食其答:“是冯敬。”汉王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贤能,却也无法抗得住灌婴的冲击。”接着再问道:“步兵的将领又是什么人呀?”郦食其说:“是项它。”刘邦说:“这个人抵挡不了曹参。如此我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啦!”这番对话非常生动的反映了刘邦对敌我双方将领的能力和背景都非常了解,体现了他知己知彼的特点。

四、知错能改,功莫大焉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笑到最后,并不等于说他没有犯错。事实上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犯了许多错,但是他知错能改,这才是能笑到最后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刘邦的知错能改。

第一个事例,接受陈恢建议,赢得人心。

项羽暴虐,动辄屠城。事实上,刘邦也有过多次的屠城纪录。起兵之初,他曾经和项羽一起屠城,《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刘邦好几次屠城的纪录。“沛公南攻颍川,屠之”,后来还有屠城阳等事件。但有一个人改变了刘邦的屠城做法,他叫陈恢,是南阳郡守的舍人。宛城是刘邦率军入关的必经之路,南阳郡守固守宛城。刘邦想领兵绕过宛城西进,又担心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而宛城军民担心刘邦屠城,所以双方是麻秆儿打狼两头怕。这时候陈恢翻越城墙去见刘邦,建议刘邦不要屠城,与宛城订约招降,加封南阳郡守,仍让他留守郡中,这样就可放心的率领宛城的军队一道西进。刘邦马上接受了他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仅南阳郡守举城投降,那些没有投降的城邑,也闻讯纷纷效法。刘邦得以顺利进入关中,而且入关之后格外重视争取人心的工作,与老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秦民皆喜”,大家都盼着他为关中王。

第二个事例,入咸阳犯错,鸿门宴低头。

刘邦进入咸阳,就有些自我膨胀了,便想沉迷在温柔乡里好好享受一番。樊哙苦苦劝谏,可惜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出面劝解,刘邦这才恋恋不舍率军返回霸上。

接下来,刘邦犯了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有人给刘邦建议说:“关中地区比天下其他地方要富足十倍,而且地势险要。听说项羽要封章邯为雍王,让他在关中称王。你应该先下手为强,火速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并逐步征召关中兵,以此增加自己的实力,抵御他们。”刘邦认为这个对策很好,就命人封锁了函谷关。论实力,这个时候的刘邦还不能跟项羽亮剑,但他把函谷关一封锁,就等于和项羽宣战了。项羽大怒,命黥布等攻破函谷关。紧接着,项羽陈兵四十万于鸿门,准备动手消灭刘邦及其十万人马。这个时候刘邦怎么办?

楚汉相争项羽为何败刘邦(刘邦究竟如何战胜项羽)(2)

我们要强调一点,刘邦即便犯错,但他运气好。就在项羽要动手收拾刘邦的前夜。天上掉下个项伯来。

张良当年对项伯有救命之恩,如今张良追随刘邦,刘邦大军马上就要全军覆没了,项伯对张良不能坐视不救,所以他星夜前来让张良和他一起逃跑。刘邦通过询问张良先弄明白他和项伯的关系,当即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有了准亲家翁项伯的斡旋通气,刘邦这才决定前去赴鸿门宴。后世把鸿门宴都当作只身冒险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刘邦自己认为他所冒的风险并不大,他有底气。

刘邦的底气何来?大战之前项伯居然通风报信,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项羽能容许项伯自由来去,说明项羽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最大的对手,这就是刘邦的底气。刘邦的长处之一就是知己知彼。他和项羽在项梁手下一起并肩作战,是战友和兄弟。以刘邦的江湖阅历,他对项羽的性格特点琢磨的透透的——他吃定了项羽!项羽是贵族,自矜功伐,自视甚高,年纪轻轻,还很要面子,是个顺毛驴。在刘邦看来,项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既然项羽能容忍项伯前来救张良,说明他还不想把自己的吃相搞得太难看,刘邦就抓住这一点,卑躬屈膝,低眉顺眼前去消除误会。正如后世曹操青梅煮酒不杀刘备一样,项羽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鸿门宴时期的项羽还没有学会厚颜无耻,刘邦这才逃过一劫。

五、达权知变,百折不挠韧性强

有的人错犯了有机会改,有的人犯了错根本就没有机会改。项羽戏亭分封宰割不平,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抗。刘邦重新占据关中。刘邦接受了董公的建议,打出为义帝复仇的旗帜,联络各路诸侯五十六万兵马,趁着项羽身陷齐地不能自拔的机会,一口气抄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如此轻易就攻入彭城,刘邦有点忘乎所以,在彭城整天忙着搜罗财宝美女,天天设置酒宴,大会部将宾朋。结果被项羽三万骑兵突袭抄了后路,二十多万士卒死难,刘邦被铁通一般包围。这个时候,命运之神再一次眷顾了刘邦。《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资治通鉴》卷九)这时恰巧一场大风从西北刮起,风势摧枯拉朽,墙倒屋塌,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风迎头卷向楚军,楚军被吹得阵脚大乱。汉王刘邦因此才得以偕同几十骑人趁乱溜走。我们不得不说,刘邦即便犯错,但他运气实在太好。

刘邦也不是一味凭运气靠天意。彭城惨败,刘邦终于明白,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统率五六十万人马的,自己在这方面还真不行。彭城之战使刘邦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所以后来与项羽的决战,刘邦果断放权让韩信放手指挥,这才有了四面楚歌、垓下定鼎的结局。

事实上,刘邦的优势不止知人善任、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知错能改这四点。达权知变也是他的优势。

刘邦这个人不教条,不拘泥,什么人都可以用,什么主意都可以采纳,这就是达权知变。韩信在消灭龙且二十万精兵之后向刘邦讨封代理齐王一事,更体现刘邦的达权知变。王夫之在总结刘邦和项羽的成败的时候说:“成大业者,在量而不在智。”(《读通鉴论》卷二十九)成就大事关键在于气量,而不在于智谋。对领导者而言,格局和气量至关重要,聪明才智反倒是其次。这个观点非常深刻。

总体而言,刘邦这个人是宽厚长者,人缘好;能识人还能知人善任,具备领导者的胸襟;豁达大度,气量大,能容人还知己知彼,具备领导者的格局;百折不挠,韧性强,关键是有自知之明,具备领导者的底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知错能改。紧要关头知错能改,即便犯错,还运气好,有改错的机会,这就是天命难违了吧?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战胜项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