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正所谓:“君子当官在职,不计难易,而志在济人,故动辄成功。小人苟禄营私,只认便安,而意在利己,故动多败事。”心胸宽广的君子当领导可以济人,济人者助己,所以能够成功;气量狭窄的小人当领导只会谋私,损人利己丧失众心,结果只会败事。身为上位者,若是被下属当面指出不足,自然会觉得被驳了面子。若为了所谓颜面而对旁人的忠告充耳不闻,最终也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曾国藩话到嘴边留三分(曾国藩闻有逆耳之言)(1)

一言以蔽之,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心须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面对下属或旁人的谏言,不仅让人家把话讲完,还要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错在哪里,而这份谏言又对在哪里——这便是曾国藩所说的“闻有逆耳之言,当平心考究一番”了。

《诗经·周南·吴睢序》中说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意思就是说,直言进谏的人不该有什么过错,相反听见劝谏的人要引以为戒,反思自身。而作为上位者,待人接物之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则,那便是“恕”。

曾国藩话到嘴边留三分(曾国藩闻有逆耳之言)(2)

面对直谏者,要恕。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用曾经反对过他的魏徵做谏议大夫。虽然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但魏徵一生不惧权势,始终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错误,有时甚至将唐太宗的颜面至于不顾,气得这个九五之尊大呼:“会须杀此田舍翁!”但自始至终唐太宗也未动魏徵分毫,反而在他死后极为伤感地对大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曾国藩话到嘴边留三分(曾国藩闻有逆耳之言)(3)

唐太宗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魏徵的冒犯,不仅是因为他有容人的肚量,更是因为他懂得魏徵的这些谏言都是使大唐兴盛的动力。只有他宽恕了魏徵,天下人才会想说,敢说。

身为人君,取人命易,得人心难。与其用强权惩处有罪之人,使他人屈从在君威之下,还不如以宽容之心感化他人,让他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纳谏也是一样,天下人何其多,处心积虑想着如何堵住别人的嘴,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事,消了他们心底的怨恨。唐太宗虽说恕了魏徵,失了面子,但他却因此的了民心,得了大唐王朝一个辉煌的开始。

面对属下曾经的错误,也要恕。

曹操在发迹之前,实力不够强大,在与袁绍的较量中一度处于下风。但后来他却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大战之后,曹军在袁军的帐篷中搜到了一些信件,全是曹操手下的一些官员与袁绍暗箱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将这些写信之人全都处死,可曹操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如此强大,连我自己都感到自身难保,这事又怎么能责怪他们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立场之上,也会这么做的。”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也一概不予追究,就这样将此事解决。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安了心,对曹操也愈加忠心耿耿,做事也更加卖力了。

曾国藩话到嘴边留三分(曾国藩闻有逆耳之言)(4)

曾国藩曾说过,能庇人便是大人。真正的贤德之人事能容忍他人,能为他人考虑的人,面对逆耳之言,平心待之,不仅宽恕对方,而且认真细心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