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蔡崇达,80后,闽南人,在媒体圈中拥有传奇人生。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单农”,目前单农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现有30多家门店,业内预估市值过十亿;首部作品集《皮囊》于2014年12月9日全面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厦门也颇有缘分。2007年他从三联辞职,在《厦门日报》任记者数月。

皮囊剧情详解介绍(皮囊将被搬上银幕)(1)

本报记者 袁舒琪 实习生 邢雅妮

“我就是奔着厦门日报社这个名号而来的!”

昨晚,在厦门日报社主办的2015海峡两岸书籍装帧设计邀请赛暨两岸最美数字书籍展上,蔡崇达携作品《皮囊》亮相。尽管身为泉州人的他每次回家基本都得经过厦门,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十几回,不过在正式场合出席,这仅是第二次。

离开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这个在《皮囊》及无数次采访中提到的冲突状态,如今在蔡崇达身上已经没了痕迹。他说,通过文学的力量,他找到了生活中最舒服的姿态。而接下来,他还将把这种力量呈现在银幕之上,试图构成一部“不商业但是能在商业化上成功”的电影作品。

写作 学会如何与生活发生美好关系

谈《皮囊》,蔡崇达说,这是一个将手术刀划向自己的过程。书中记述的都是他“一碰就疼”的事情:父亲的生病、去世,母亲的挣扎,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被生活弄得灰头土脸的人……不过,真正让蔡崇达感到刺痛的,却是写作历程中,那些直面内心耿耿于怀命题的时刻。

蔡崇达将整个写作过程分为三次。每一次,蔡崇达将自己关入深山的“小黑屋”内,少则八天多则十天,他几乎不眠不休,只是长时间伏在电脑前,将心中的矛盾、挣扎全数剖开,血淋淋地袒露出来。蔡崇达说,写作当中有十多次,他几乎是边哭边写,这样的写作方式,势必耗费很多情感的力气,然而蔡崇达的文字却清醒而理性,正如白岩松评价:“情感很浓,但文字很独立。”

如今,《皮囊》位居当当图书文学类排行榜榜首已达数月时间,蔡崇达却不仅仅只收获了名利,他似乎还摆脱了冲突矛盾,抵达接近理想的舒服姿态——写作过程的自我解剖,带来了痛,也让他豁然开朗,清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一些问题的真正答案。他也通过文字力量向更多人了解如何与生活发生美好关系,明白其实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改编 韩寒、华仔等好友助力,或在厦取景

他昨日向记者透露,电影版的《皮囊》正在筹备当中,已经初具雏形。背后的功臣自然缺不了蔡崇达的两个老朋友:韩寒、刘德华。蔡崇达坦言,《皮囊》对自己的意义很大,因为一个个身边人的故事,最终都指向自己,他很珍视,不想电影被改编得不符合原著,更不想听到“毒舌”。但韩寒和刘德华两个朋友不断为自己“壮胆”,再加上读客网创始人、电影《匆匆那年》出品人吴又的鼎力加盟,有三个好朋友保驾护航,蔡崇达才算鼓起勇气决定将《皮囊》搬上银幕。目前初步定下刘德华与韩寒为联合制片人,编剧为蔡崇达本人。

不过,电影版的《皮囊》,又并非书的完全改编版。从筹备电影开始,蔡崇达一直在思考《皮囊》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直到被韩寒公司工作人员的一句话点破,他才突然明白,人性力量是内核,而小镇式的人生观以及不断眷恋远方又渴望故乡的情感,才是《皮囊》的灵魂所在。于是,电影版的《皮囊》将回归故事中的几个人本身,故事将部分保留书中情节,但更多的则会是围绕人性进行全新创作。“届时我们将回到闽南,甚至将厦门作为电影的取景地。”蔡崇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