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美国洛杉矶,一位9岁的华裔小女孩经常出现在一些电影拍摄的现场,央求剧组让她扮演一个角色。一些剧组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Curious Chinese Child”——好奇的中国小孩,或者用这三个单词的缩写CCC来称呼她。

这个孩子名叫黄柳霜,是第三代中国移民,老家在广东台山。她打小不爱念书,就喜欢看电影,看的时间长了,就想演电影。尽管家里人反对,黄柳霜还是一遍一遍往剧组跑,终于在她11岁时,黄柳霜获得了一次当群演的机会。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1)

黄柳霜在母亲怀里

1919年,14岁的黄柳霜在电影《红灯笼》里面出演了一个小龙套,信心倍增。接下来的两年,她在各个剧组跑龙套,彻底耽误了学业,于是在16岁时干脆辍学,专心演起电影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她终于接到一个像样的角色,出演电影《人生》(Bits of Life)中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第二年,黄柳霜异常幸运地成为电影《海逝》的女主角,出演一位被美国人抛弃的中国女子莲花。这部片子让黄柳霜声名鹊起,《纽约时报》对她的评价是:黄小姐的表演恰如其分,唤起了观众对角色的同情......她的表演尺寸拿捏得当,收放自如。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2)

《海逝》里的黄柳霜(左)

黄柳霜的演艺生涯从此上了一个台阶,但即便如此,她仍只能在好莱坞出演配角,在电影中作为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花瓶出现。

此时的美国,“黄祸论”正盛行。这是一种针对东亚黄种人的威胁论观念,据说源起蒙古西征,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由于西方人遭到义和团抵抗,黄祸论开始成为西方人的普遍观念,认为来自东方的这些黄皮肤的矮个子个个都是危险分子。

“黄祸论”很典型地体现了西方人的自私和虚伪。他们到东方来烧杀抢掠,反而把我们当成了恐怖分子。由于“黄祸论”的影响,在西方人的银幕上,我们华人都是阴险毒辣的形象,个个都是吊梢眉眯眯眼,仿佛成天在算计如何害人。

黄柳霜成名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出演这样的角色。比如在电影《巴格达窃贼》中,黄柳霜扮演了一个阴险的女奴。她侍奉蒙古公主,却私下替王子监视公主的一举一动,并且成功破坏了公主的爱情,赶走了她的情人。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3)

《巴格达窃贼》中的黄柳霜

在电影《打盹》(Forty Winks)里,黄柳霜则扮演一个来自东方的控制欲极强的荡妇,同样是一个阴险的反派。

更过分的是1927年的电影《旧金山》(Old San Francisco),黄柳霜出演一位有华人血统的黑帮老大的女儿。整部片子讲的是一个华裔黑帮老大企图强行夺取白人老头的家产,最后阴谋被挫败,黑帮老大死于大地震。

我们不能说华人里面没有坏蛋,西方电影偶尔出现一个阴险的华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如果华人在西方电影里永远是这副样子,问题就严重了。当年的好莱坞,华人的形象就是这样。最典型的是《傅满洲》系列电影,邪恶的中国博士傅满洲就像是福尔摩斯的死对头莫里亚蒂一样,邪恶狡诈。很不幸的是,黄柳霜同样出演过傅满洲系列电影,在《龙的女儿》中出演傅满洲的女儿。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4)

《龙的女儿》里的黄柳霜(右)

《龙的女儿》是黄柳霜出演的最后一部带有辱华性质的电影,对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电影中扮演丑化华人的角色,黄柳霜感到非常厌倦。她公开宣称:“他们为什么老让我演这样的角色,我烦透了。”

对于好莱坞丑化中国人的行为,黄柳霜更是直言不讳:“为什么银幕上的中国人总是坏人?总是粗野的恶棍?凶残、奸诈,像草丛中的蛇!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怎么会这样,中国的文明比西方要长远的多。”

出于这种不满,黄柳霜远走欧洲。凭借出色的演技,黄柳霜受到多方赞誉。她拍摄了五部英国电影,不再出演丑化华人的角色。观众不再关注于她的异域外表,而是真正注意到她的魅力。她在伦敦期间还遇到了正在欧洲访问的梅兰芳先生,梅先生主动邀请她回中国访问。

作为华裔,黄柳霜对于中国感情复杂。一方面,她早已融入西方世界,自幼接受西方社会的熏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种种臆测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影响过她对中国的看法。另一方面,她从小听着台山话长大,对于中国依然有一份向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黄柳霜在《纽约时报》发表声明,痛斥日本人侵占中国东北。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5)

黄柳霜

而此时中国的国内舆论对于黄柳霜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一方面觉得她的成功是为华人争光,另一方面却认为黄柳霜早期扮演的一些角色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当时米高梅的中国顾问说过这样的话:“每当她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一些中国报纸都会刊登她的照片,标题是‘黄柳霜再次让中国丢脸’”。

在这种背景下,1936年,黄柳霜开始了中国之行,但是遭到了冷遇。无论是当时的政府还是电影界,对于黄柳霜都采取了不欢迎的姿态。国内报纸在报道黄柳霜的时候,都是一片批评的声音。对此,黄柳霜也很懊恼。

矛盾终于在黄柳霜到访香港的时候激化,她乘船抵达香港,下船时对于迎接她的人群表现得非常冷漠且颇为不耐烦。现场围观的人逐渐从激动转为失望,此时人群中有人喊出“打倒黄柳霜,这个污辱中国的走狗,别让她上岸”这句话,立刻得到了一片欢呼。

在起哄、嘲笑、谩骂声中,黄柳霜几乎是哭着逃离了现场,非常狼狈。

再次回到美国后,黄柳霜为了完成自己与派拉蒙的合同,开始出演一些小成本电影,出演一些成功的有专业精神的华人,这让华人世界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

1960年,黄柳霜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星星的华人。第二年,她就因心脏病匆匆离世,刚刚56岁。

印度性侵女记者(她不想出演猥琐的华人)(6)

黄柳霜墓

当华人在西方世界普遍遭遇歧视时,黄柳霜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海外成功华人的处境,处处拧巴,她有名气、有钱,但是西方人不认为她是自己人,中国人也不觉得她是自己人。永远是落叶,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根。这是那个年代华人的普遍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