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点映首日,我就去看了首映场。但心情如影片结束后影院里自发响起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所以直到今天才提笔来写。
这部编号为[2019]第800号的战争片,一波三折,终于上映。从160分钟缩减到147分钟,难免带来逻辑割裂和情节的琐碎,但在我看来,仍是中国战争电影的里程碑——不是因为它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而是因为这是第一部完全以国军为主体的影片,更是因为它贯穿了反战的主旨,用镜头还原战争的真实模样。
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1937年的上海,一条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华界,也隔开了中华人民的两个世界。
租界,在当时仿佛是天堂。在动荡年代,似乎可以不受战火的侵袭。那些西方各国来的洋人和上海有地位财势的人们,只要待在租界,就可免受战火侵袭。
但他们却没想到也正因此,蒋介石选择了上海作为华中地区正面对战日本的主战场。除了作战之外,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让那些在租界的外国人能够亲眼目睹战火,甚至感同身受,好让西方各国对日本施加压力。
把希望寄托在西方人的身上,就像做了一场表演。舞台在苏州河的一面,而租界的人们就像是隔岸观火般的看了一场大戏。
可是这一场大戏却是几百条壮勇的生命,用血与泪来成就。
残忍吗?当然残忍了。
特别是当黄晓明所饰演的特派员,向坚守行仓库的第524团团附谢晋元说出这一番话,道出这一番意图时,这些用生命来死守上海的军人,仿佛成了一场笑话。
影片中有一个很经典的镜头,在预告片中也曾吸引住我的目光。
歌舞升平,金碧辉煌的十里洋场,那是天堂。可当镜头转动了180度,却只看到一片废墟掩埋在灰暗之中。
天堂里的人们过着自己的生活。
开店的小老板照样做的生意,赌场里的喧闹、戏班这里的喝彩、歌姬的演出、血战到底的麻将,一如既往。日子总要过下去,生活总要继续,就算前方是战场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但这一幕幕,仿佛天堂的生活落在河对岸那些向死而生的战士眼中,有多残忍和折磨?
一河之隔的相互对望,有人身在天堂看向生死之战;而有人却身在地狱,望着那自己用生命守护着的永远无法企及的天堂。
四行孤军,英雄却无法荣归
没有人是不怕死的,普通老百姓可以躲进租界。但作为军人,他一样怕死,却只能躲在四行仓库里瑟瑟发抖。
淞沪之战蒋介石派遣的87师、88师是最精锐的部队,这批德械师原本是作为教导师,相当于我们现在企业里的管理培训生,是在接受全套德械培训后分散出去教导和带领其他队伍的。但在这一场淞沪之战中,尽力全出。
到最后死守上海的最后一支部队,就来自88师麾下,只是这一队四行孤军,部分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
影片中,仓库里的四百军人就上演了几出戏剧冲突。
王牌军、杂牌军和逃兵,三种背景,三种心态,却更还原真实的战争。
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卫上海,连自告奋勇地充当人肉炸弹,都能按号令排队赴死。这一幕,除了震撼和心痛,还有惋惜——那一个个都是真正的精英啊。
保安团的孩子们,年轻、没经验,怕死是源于天性,但在这残酷的年代,却不得不投身在地狱中。从躲闪到奋起杀敌,仓促的成长是为了活下去,但也是因为太年轻没有经验,却在厮杀中最容易死去。
还有一种人,如张译演的老算盘,在那过于残忍的战争中想尽办法逃出去,他成功了,逃到了租界,可电影没说完的结局是什么?他真的能逃过时代和命运,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不能。
四行仓库时有将士四百余人,对外称800人,有壮声势的意思。毕竟,只有这一方仓库,却要对抗不断涌入的日军,毒气、空军、装甲车……碾压式的进攻。
这一队孤军奋勇作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守住上海华界的最后一方土地?
保护身后租界里的中华民众?
还是,用舍身取义换取国魂的崛起?
河的对岸,有爱国青年募集物资;有无课可上的教授,每天揣着望远镜观望着前方的战事;也有意气风发的年轻学生,偷偷的溜出祖国,想要去投军报效祖国。
有越来越多的人捐赠物资,有人愿用自己的生命递送电话线,有戏班班主擂起战鼓……如果说四行仓库最大的胜利,或许就是真的激发了中华民众奋起反抗的决心。
而这些壮士,貌似冲桥撤退的后续,却都在黑场落幕里欲言又止了。
不是主旋律,而是反战
有人说《八佰》是主旋律电影,我不这么认为。它并不是一味在讲四行孤军如何英勇,而是还原了战争那一刻的真实模样。
王牌军、杂牌军、逃兵、特派员、大学教授、青年学生、记者、戏子、赌场马仔、女明星、报童、包子铺老板、已婚妇女、青年女志士、歌姬还有外国记者……
每个人在这四天五夜里,因为身份不同有不同的表现,但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战争对命运的玩弄。
在电影评价标准中,优秀的战争电影并不是看完后会让人热血澎湃、想要上阵杀敌,而是会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让人从内心不愿再发生战争。
《八佰》做到了。
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可以推敲出整个人生的细节线索。
譬如刘晓庆饰演的蓉姐,寥寥数笔,就透露出她是国军将士的遗孀,却在租界开了赌场,想要置身事外,但在最后关头仍义无反顾地送出两箱私藏的盘尼西林。
战士的遗孀哪个不痛恨战争,但夺走丈夫生命的战争,无可避免地会把自己卷入其中。
《一把青》也是如此。
又如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他是个逃兵,说到底就是不想打仗。从强调自己的文职身份,到宁愿断了手指也要逃离,至始至终,他不愿碰枪杆。
他并不是通敌卖国,只是不愿打仗,当逃兵可耻吗?可耻,因为违背了军人的职责,但不愿打仗真的错了吗?
一河之隔的对比,明暗、生死,灯红酒绿与向死而生的冲突,又透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我想起那首歌里唱着:“ 活生生千万个悲剧 换几行史册的注记”。
可还有多少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让人惊艳的不完美的里程碑说实话,这部影片的制作真的有惊艳到我。
不论是摄影还是影片截选的这一段故事,都有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
四行仓库的位置,那以河相隔的天堂和地狱,拍好了,就会是强烈的感官冲击。
四行仓库的战事,在当时就相当于全世界范围在进行一场直播,以现代的视角来看,又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残酷。
还有看似没有结局的结局,那些冲桥成功的战士一进租界就被收缴武器,而有一个声音在拒绝。诸如此类,如果你够仔细,可以在影片中捕捉到大量碎片化的细节,可以还原出战争的真实模样。
可能是《八佰》的军事教官,是老山收复战的主攻营营长,经历过真实的战场,所以饰演将士的演员才能把心态情绪表演得和动作打斗一样到位。
而最妙的是,影片是从湖北保安团入沪开始,视角跟随着欧豪饰演的青年端午进入四行仓库。就这样把观众带进历史的环境中,从四处打量熟悉情况开始,不知不觉地思维穿越,走进了那场战争。
它还原的是战争的全貌,而不只是战场上的打杀。
比起“首部讲述国军作战的影片”来说,这一点更难能可贵。
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来生再见
“但求余生,现世安稳,无战止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