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跟汉字溯源文化,伴圣贤出经入史。立传承文明之志,做智慧国家栋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典书籍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经典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学习中华经典,不仅要了解这些书籍与文章,更重要的是参悟这蕴含在书籍之中、超越于书籍之上的深刻内涵。能够运用古聖先贤的智慧,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古为今用,开创未来。

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经典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所以,尊重经典、弘扬经典、创新经典和保卫经典,始终都是我们的崇高责任与神圣使命。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深入地领悟中华经典,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根育仁将和大小朋友们《跟着经典溯源汉字》,希望大家可以在这里感悟汉字之美,体会经典之韵,爱上阅读,享受幸福生活!

学习经典 《三字经》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三字经》第07课:

原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才者,天地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寓意我们要了解日常生活常识,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学汉字

1、【才】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1)

说文中的“才”,意为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凡才之屬皆从才。比较形象的释义,如下图: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2)

2、【天】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3)

在甲骨文里,“天”字有许多写法,其中一种把“天”写成似一个地地道道人的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形。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整个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正面站着的人为天。

“天”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由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头。

扩展资料:

天,读音tiān,汉语名词,会意字,“人”字上面顶着一个“口”字。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后引申为天空、太空。详见《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此处,天即空间;“天长”即“空间极其辽阔”。

中华关于对天的最早解释,在《简易道德经》(又称《简易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 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

天玄地黄,天,第一也。天理,第一的道理。天道酬勤,第一大的道理就是对勤的回报。

3、【光】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4)

“光”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4、【日】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5)

“日”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远古时期没有“太阳”这个词,太阳就是“日”。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所以一个昼夜也称为“日”。狭义的“日”为“白昼”,与“夜”相对。后又引申为时候、时代、日子。又因为“日”的唯一性,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所以“日”也用于比喻君主。

用日作意符的字大多与太阳或时间有关,可以分为三类:

1).有关太阳的名词,如:时、景、晖。

2).有关太阳的形容词,如:晴、明、暗、晦、昭、昧。

3).表示时间的词,如:旦、暮、昏、晓、春、晨。

5、【月】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6)

“月”与“夕”在甲骨文中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月,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半圆形中加一短竖指事符号,表示半圆形天体发光的特性。古人发现月亮有圆缺变化,月满时短,月缺时长,遂以残缺的圆形即半圆代表月亮。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进一步变形,失去半圆形象。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它通过反射太阳光在地球的夜空中“发光”。

造字时代的古人误以为夜空中看到的、周期性地呈现圆缺的天体是发光体,因为月亮出现在夜晚、光线缺乏热量,古人称之为“太阴”,与出现在白天、光线充满热量的“太阳”相对。造字本义:名词,通过反射日光在夜空中可以观察到的离地球最近的、圆缺变化的星球。篆文字形的“月”与“肉”* 十分相似,但有细微不同:“月”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肉”字内部是“仌”形的两道折笔;在合体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

6、【星】

汉字趣谈068(跟着经典溯源汉字07)(7)

“星”是形声字,表示星星的字本是“晶”,甲骨文“晶”用三个圆形表示天上发光的星体。后来因为“晶”被借作“形容光亮”,如“晶莹”、“结晶”和水晶矿物用,于是另造了“星”。“晶”与“星”本一字分化。“星”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中间是声旁“生”字;“生”的周围或两旁的“口”字形模拟夜空的星辰。周代中期“麓伯星父簋”里的“星”字的构形已变成“晶”下从“生”了,这是金文,隶定写作“曐”。但到了战国时期,便把“星”头三“日”省为一“日”,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过程。以后,“星”字就以小篆为基础发展为的汉隶和楷书。

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明,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我们今天的跟着经典《三字经》溯源汉字,暂时分享到此,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