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读书,对于时代和个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存在方式然而在这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被“困”在微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之中,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书香墨香,走进大小书店、图书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又有几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不动笔墨不读书)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

西汉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读书,对于时代和个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存在方式。然而在这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被“困”在微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之中,使我们越来越远离书香墨香,走进大小书店、图书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又有几何?

革命老人徐特立先生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清代学人章学诚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一个读书的人,如果握不住手中的笔,就像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那样,将是不幸的。

毛主席读书是我们所有人读书的榜样。他终身践行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理念。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到地方县志,他都认真研读,手写心记。他在文章中、与人谈话中,活用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他一生手不释卷,读书范围十分广泛,有马列著作、哲学著作、鲁迅作品、历史著作、军事著作、文学著作、经济学著作,还有自然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著作等,对重要的著作总是反复阅读,如他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每读一遍都会留下标注、评注;李达《社会学大纲》出版后,他在延安窑洞昏暗的灯火下读了10篇,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注和眉批,并推荐给延安的同志阅读,说此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德国哲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一书,约10万字,毛泽东读此书写下了1.2万字的评注,在该书上逐句用墨笔加圈、点,打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毛主席一生研读《二十四史》,清乾隆武英殿木刻线装大字版《二十四史》与他朝夕相伴24年,在日理万机之余,通读了全书,有些纪传,研读了几遍、十几遍,留下了许多圈划和批注。正因为他博览群书,深思钻究,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才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边读书边用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边读书边用笔,可以迫使读书人静下心去读书。梁启超说:“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读书要有收获,需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将重要的内容摘抄下来,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从而把握书本的要点,领悟内容的真谛,扩展自己的眼界,获得新的知识。读书时用笔,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

其次,边读书边用笔,能提高读书人的记忆力,尤其是记忆的准确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本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曾开展了一项实验,发现使用传统纸质记事本比使用电脑、平板或智能手机的人有更多的大脑活动,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纸质媒介在阅读理解方面优于电脑屏幕,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手写有关的复杂空间和触觉信息有助于提高记忆。读书人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整理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帮助自己学习和记忆,防止遗忘。

再次,边读书边用笔,有助于培养读书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剧作家萧伯纳说:“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到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所以读书不能满足做书橱,应该独立思考,结合现实,把书读活。用笔思考是指读书人边读书边用书面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包括阅读成果和阅读心灵轨迹。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孩子是如此,所有阅读者的智慧都“出在手指尖上”。读书时用笔,可以身临其境地和书作者一起走进文本,在圈点勾画中展现自己的思维路径,在择词表达中引发自己的缜密思考。

顺便谈一谈当今遭人诟病的功利性读书现象。我以为即使功利性读书也应善待。一是功利性读书比不读书好,比沉迷酒局、牌局好,他终归还是在读书,在获取知识。二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谋得适合自己的理想岗位,而要一定的学历、职业资格、职称、职务去支撑。功利性读书无可厚非,你不功利性去读书,你就不能得到你理想的岗位,你的人生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三是一部分人通过功利性读书,获得理想岗位后,就放松读书,甚至放弃读书,这是十分不可取的,须知学无止境。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关乎个人的发展,亦影响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寄望国人,形成要读书、爱读书 、读好书的风气;在读书的时候,身边放一支笔,在宁静致远中,让书香走进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在读书中保持思想的活力,滋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作者:陈邦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