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称曹州,曹州因曹国而得名那么,曹国因何而得名?或者说,菏泽名曹最早起于何时?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其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县)为什么叫曹国呢?据《括地志》载:“有曹南(山)而名曹”,系因山而名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曹州是如今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曹州是如今的什么地方(曹州的渊源)

曹州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菏泽古称曹州,曹州因曹国而得名。那么,曹国因何而得名?或者说,菏泽名曹最早起于何时?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封(其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县)。为什么叫曹国呢?据《括地志》载:“有曹南(山)而名曹”,系因山而名国。

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说法,事实真的如此吗?从地理方位看,西周初年的曹国故地在今定陶城北塔坡刘庄附近,曹南山在今曹县城北青岗集,二地呈南北向,相距十余公里,山在南,国在北。曹南山,曹国南面之山也,因国称山。《诗经·曹风》:“苍兮蔚兮,南山朝跻”,此处是说曹国的南山,是因国而称山。东汉王充《论衡》“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曹之南山,雨一国之山也。”也是因国而称山。以上材料表明,应该先有国名,后有山名,是因建立了曹国才有了曹南山,而绝不是因有曹南山才命名曹国。

曹,本是原始社会时期一个氏族部落的名字。据《史记·楚世家》、《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记载,曹为祝融后裔(史称“祝融八姓”之一),陆终第五子。据楚学专家马世之先生考证,曹姓部落最初居住在一个史称“曹阳”的地方,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以后东徙。(见马世之著《中原楚文化研究》第2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从菏泽地区的沿革看,夏商时,南有莘国、贯国,中有三鬷国,汤还曾在此建都。夏朝时的三鬷国,在今定陶西南5公里费庄附近。商汤伐桀,三鬷国充当了夏桀的铁杆保皇,为夏朝保存典籍国宝,是夏桀的最后一个堡垒。“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鬷,俘厥宝玉”(《史记·殷本纪》)。“桀奔三鬷,商师征”(古本《竹书纪年》)。“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鬷。汤从之,遂伐三鬷,俘厥宝玉”(《尚书》序)。

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舆地志》“古曹城(即三鬷国)”条下注,大学士刘藻引《汉书》曰“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也就是说,商汤灭了三鬷国之后,把忠于夏桀的三鬷人弄走(杀死、罚作奴隶、驱逐出境等),而把与夏王朝关系比较疏远的曹姓部落迁来此地居住,在此建立了一个名曹的部落国家,曹南山也由此而得名。这是菏泽地区最早的曹国,也是菏泽名曹的开始。今菏泽地区,在商朝时就有曹之地名,这在殷墟甲骨文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可参看董作宾《殷历谱·帝辛日谱》。

西周建立后,为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定都陶丘(今菏泽市定陶县)。西周时的曹国乃姬姓之国,其公族姓姬而不姓曹。亡国之后,其君王公族的后人,才以封国为姓,称曹姓。那么,此时商曹之人哪儿去了?经查证,周曹东边不远是子爵邾国,而邾即为曹姓。《大戴礼记·帝系》谓“曹姓者,邾是也”。邾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25里处,俗称“纪王城”。邾子国也是周初所封,其始祖为曹铗(一作挟),春秋战国时先后形成邾子、邾娄、莒等若干个曹姓小国。邾国的公族姓曹而不姓邾,直到被楚灭亡之后,其公族后人才以封国为姓称邾,后去“阝”为朱。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及《姓苑》等姓氏学书籍记载,邾、朱、邹、娄等姓之始祖均为曹姓。

结论:汤灭三鬷国后,曹姓部落从“曹阳”东迁到三鬷国旧址,作为商朝的一个部落国家,在此经营开拓、繁衍生息四五百年。武王灭纣后,为巩固统治,分封其弟叔振铎于曹,作为交换条件,而将此地原来的主人曹姓东迁邾地,另行分封,建立了子爵邾国。这段从“曹阳”到“三鬷”,再到“邾地”的曹姓氏族迁徙史,既可做“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的注脚,也是邾国的公族不姓邾、曹国的公族不姓曹的谜底,同时,也是菏泽这片地方以曹名地始于商初的考证结论。另外,如果硬说因有曹南山而名周之封国曰曹的话,那么,曹南山者,则应是因商建之曹国而得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