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儿子过生日,唯独不感谢我 | 没界限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再忙也要给孩子过生日(儿子过生日唯独不感谢我)(1)

前段时间,在《春日迟迟再出发》的节目中,傅首尔聊到儿子过生日发朋友圈感谢了所有人,却唯独没有她和老公。

而且,这一消息还是从朋友那得知的。因为儿子屏蔽了她。

再忙也要给孩子过生日(儿子过生日唯独不感谢我)(2)

知道这一消息的傅首尔大为震惊,第一反应是“难道我不值得被感谢吗?”。

不过冷静后,她还是接受了儿子的这一举动,告诉自己“儿子屏蔽自己和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关系”。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个版本。

朋友的孩子小学3年级了,有一次她收拾孩子房间时发现柜子的抽屉上了锁。

于是,她跑去问孩子为什么要锁上柜子?孩子说:“没什么,就是有些东西不想给别人看。”

“别人”这两字让朋友自我怀疑的同时也觉得受到了伤害。

她现在还忿忿不平,觉得掏心掏肺对待孩子,孩子却和自己越来越隔阂。

其实,我们父母都常常犯一个不明显却影响深远的错,那就是:毫无边界地养育孩子

我有个朋友,自从结婚后很少回家,因为她太害怕跟父母相处了。她在家,稍微晚起一会,妈妈就劈头盖脸地骂,甚至直接进屋掀开她的被子,导致她现在睡懒觉都有阴影。妈妈说的话更不能不听,你不听就是不孝顺、白眼狼,要活活气死她。“我做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们,你竟然这么跟我说话?”爸爸也会说“看把你妈气成什么样了?”朋友说明明很委屈,却不能反抗,因为自己一反抗就成了伤害父母的罪人。愤怒、内疚、自我厌恶却又无法改变,这种无力感让她前25年都活得非常痛苦。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父母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以爱之名,用情感绑架了孩子。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边界感?

一个孩子边界感的建立,离不开父母拥有良好的边界感。

但很多父母依旧沿袭了上一代的养育模式,不断入侵孩子的边界。

比如我们花一上午时间做了很多有营养的菜,我当然是希望娃能喜欢、能多吃啊。

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买账:“妈妈,我不喜欢吃这个”、“妈妈,不太好吃”……

看着孩子那双筷子扒拉来扒拉去,就是没有丁点大快朵颐的样子,心里多生气啊。

但是,我们意识到,自己这个思想越界了——亲子之间那条界限是什么?

妈妈的边界是:给孩子准备饭是我的责任,不管我投入了多大的心力、付出了多少时间,我的初衷是自愿的,没人逼着我干吧?那最后喜不喜欢,爱不爱吃,应该是孩子的权利。

孩子的边界是:妈妈做了饭,应该感激,但对不喜欢的饭菜有说不喜欢的权利,甚至也有不吃的权利。

找到这个边界,我们就知道,孩子不该背负更多边界以外的的期待。

如果今天为了不得罪妈妈、让妈妈开心,强行吃下我的饭、强颜欢笑说好吃。

明天,就可能为了不得罪朋友、同事、渣男,为了他们开心,也勉强自己做很多事。

所以,我想告诉孩子,我愿意为你付出,是我的事,与你无关。

如此,她以后与人交往就能守住自己的界限,比如找个男朋友,至少不会因为无法回报对方的好,勉强接受一个不合适的人。

越是在亲密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想法。

父母应该理清:

哪些是养育的责任,哪些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情感绑架;

哪些是在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关爱,哪些是仗着父母的权利在否定孩子的想法,贬低孩子的行为和人格。

再忙也要给孩子过生日(儿子过生日唯独不感谢我)(3)

孩子拥有清晰的边界感,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保护自我的权利;

更是让孩子可以学会独立辨别哪些才是真正关爱自己和尊重自己的人,拒绝那些打着“为你好”、“关心”、“爱”的幌子,而控制,绑架自己的人。

忠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必带着顾虑去行动;既不否定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如此,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懂得分寸和尊重他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