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4年农历三月,45岁的李文忠突然暴死于家中。当家人看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嘴唇发紫,脸色极为苍白。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觉着李文忠的死大有蹊跷。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将照顾他两年有余的淮安侯华中贬到建昌卫,诛杀了为李文忠看病的所有太医。随后,又允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在册封诏书上,朱元璋竟说:“汝鉴前人之失,保尔富贵。”

那么朱元璋所说的“前人”是不是指的李文忠呢?他又为何诛杀为李文忠看病的太医?李文忠真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1)

“骁勇冠诸将”的外甥

李文忠,江苏盱眙人。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因家穷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盱眙人李贞。1354年,李文忠母亲病逝后,他与父亲共同投奔已在滁州站稳脚跟的朱元璋。

朱元璋兄妹六人,在元末乱世,死伤过半,因此初见李文忠时,极为兴奋。《明史》中曾记载:“朱元璋亲自抚养外甥李文忠,让他改姓朱,赐名朱文忠。”

当时,朱元璋收养的儿子多达十几人,但在他眼中,只有外甥李文忠与侄子朱文正最为亲近,他在二人身上付出的精力也最多。

和朱文正一样,李文忠年纪轻轻就为朱元璋效力。然而他的出发点却与朱文正不同,他并不像朱文正那样坐镇府中。他19岁单独统兵,前往池州支援正遭受陈友谅攻击的常遇春。初入战场时,李文忠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大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2)

当时,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勇猛的悍将,但与他相比,李文忠丝毫不落下风。得知李文忠如此勇武,朱元璋大喜过望,再次命他攻打青阳、太平等地,李文忠连战连捷,自安徽南下浙江,攻城略地,俘获无数。

1358年,李文忠率部对战张士诚,从严州一直打到诸暨。张士诚麾下十万大军连战连败,损兵折将。然而,在李文忠、胡大海逐步将势力扩至整个浙东时,降将蒋英被张士诚策反,于金华秘密杀掉胡大海,并指使苗军在处州诛杀胡大海副将耿再成,发动“处州兵变”。

“处州兵变”对朱元璋在浙东的势力影响极大,许多立场不坚定的将领逐步向张士诚靠拢,苦心经营多年的浙东眼看就要毁于一旦。镇守严州的李文忠听闻消息后,不做请示,立即倾巢而出,直奔金华,斩杀蒋英,平定处州。当时,李文忠仅仅23岁,随军征战也不过四年的时间,在如此危局下,能当机立断,可见他的心思,神鬼莫测。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3)

徐达的“接班人”

可李文忠也有一些小毛病。李文忠坐镇严州时,曾与娼妇有染,惹恼了朱元璋。昔日,胡大海之子胡三舍仅仅是违反军纪,在营中偷偷喝酒,就被朱元璋处以极刑。而李文忠的所作所为,远超胡三舍。为此,朱元璋勒令杀掉娼妇韩氏,调李文忠回应天问罪。

然而,李文忠刚出严州,朱元璋又派人通知不让他前往应天了。李文忠不知所以,心中极为忐忑,他的两个谋士赵伯宗、宋汝章却在此时,大进谗言,哄骗李文忠,劝他另谋出路。因此,李文忠秘密派遣赵伯宗前往杭州,结交张士诚麾下大将张肆,为投奔张士诚做好准备。

可事实上,朱元璋在马氏的劝说下,早已不再记恨李文忠。在李文忠回返严州不久,朱元璋又派人送来亲笔信,大肆安慰一通,并赐予李文忠良马、金银。李文忠方才明白,他被赵伯宗二人欺骗了。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李文忠只好悄悄地处死赵伯宗两人,掩盖了他曾想叛变舅舅的真相。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4)

1365年,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互为犄角的局势改变了。陈友谅兵败鄱阳湖,身死国灭,张士诚顿感危机加重,就以李伯升为帅,趁朱元璋元气尚未恢复时,统领20万大军大肆入侵。当时,首先面对李伯升大军的就是坐镇新城的李文忠。由于李伯升势大,李文忠麾下众将心生畏惧,副将胡德济劝告他,道:

“敌军兵强马壮,士气正盛,我们应该固守待援。”

然而,李文忠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要以少击多,更要主动出击,迎战李伯升。大战之前,李文忠召集诸将,仰天怒喝:“国家大事在此一举,我不能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随后,趁夜率领几十名精锐骑兵,杀入敌阵。

在李文忠的鼓舞下,新城守将相继出战,大败李伯升,斩杀数万人,取得全胜。可见,李文忠虽因畏惧朱元璋的淫威而动过叛变的念头,却在“重新归附”后,仍旧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而李文忠的勇武也在此战中崭露无遗,战后朱元璋特意召他前往武昌,大肆封赏。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5)

1370年,李文忠接替常遇春,与徐达兵分两路,北伐蒙元。一年前,他在白杨门大战元兵,斩杀数万人。而此次作战,李文忠更是所向披靡,俘虏北元太子买的立八剌及嫔妃数百人,招降5万余人,功劳远超元帅徐达。

在李文忠班师回朝后,朱元璋亲临奉天门迎接,以此表彰他的功绩。随后,册封李文忠为“开国六公”之一的曹国公,晋位大都督府左都督,执掌军国大事。

当时,大明军事最高部门就是大都督府,而任职左都督的李文忠毫无疑问成了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按照朱元璋的构想,李文忠将来是接替徐达的最佳人选。同时,他也为李文忠培养了沐英、蓝玉等杰出的青年人才。一个以李文忠为核心的军事班底,逐渐成长起来。

在随后多年,李文忠陆续参与了大小各项北伐战事,收获颇丰,极受朱元璋信赖。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6)

离奇暴亡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李文忠与朱元璋多年积累的矛盾突然爆发。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大开杀戒,牵连者多达数万人,以至朝廷内外,人人自危。当时,已经完全掌控大都督府的李文忠连续上书朱元璋,批评他在扩大朝廷危机。

可是,朱元璋将李文忠的奏章弃置一边,不闻不问。向来耿直的李文忠不顾个人安危,第三次上书劝谏,直言:“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李文忠的话说得非常重,若非皇后马氏力劝,以朱元璋的性格,定不会轻易饶过李文忠。李文忠虽然未获死罪,可仍旧被罢官贬职,幽闭在家了。

不久后,李文忠病重。朱元璋非常担心,多次亲临府中探望,甚至派遣淮安侯华中进驻府中人,日夜伺候李文忠。当时,李文忠有子有家眷,华中与他非亲非故,朱元璋此举,名为照顾,却实为监视。

可见,朱元璋应该是知道了李文忠早年间在严州的事情。当年,他的侄子朱文正在南昌与张士诚有经济往来,就被他活活打死。而如今李文忠的秘密被揭开,朱元璋派遣华中前来监视,并不为奇。

朱元璋为何不给李文忠封王(45岁李文忠幽闭在家后随即暴亡)(7)

1384年3月,养病期间的李文忠突然暴亡,死因不明。朱元璋查验后,将李文忠的死定性为毒杀,因此罢免华中的官职,将他和他的家人全部赶到建昌卫。而那些被朱元璋派遣来的太医,也遭到了全部处死。

朱元璋如此反常的举动,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其一,朱元璋爱护李文忠心切,眼见外甥病亡,心生忧愤,故此将怒火撒到华中和太医的身上。在朱元璋时期,陪葬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皇后马氏病亡时,朱元璋就曾诛杀过太医。

其二,朱元璋想要掩盖李文忠之死的真实原因。因此,他将知情者华中赶到偏远的建昌卫,处死所有的太医。

虽然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但朱元璋还是在最后给出了答案。李文忠死后不久,他的长子李景隆就继承了他的爵位。当时,朱元璋在册封他的诏书上写道:

“你能够承袭爵位,并非你大智大勇,更不是因你谦和懂礼,而是因你父辈的功劳。希望你吸取前人的过错,不要重蹈覆辙。”

在这之前,朱元璋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册封为靖江王时,也曾说过:

“你要多修功德,切勿重走前人的老路,不要让我失望啊。”

两相对比,朱文正因勾结张士诚故而被杀于桐城,李文忠的死也就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