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雪
《心居》中的施源,活得很拧巴——
他虽然和自己的初恋情人顾清俞结了婚,但是却极力在她面前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虽然需要大量的钱给母亲治病,却不愿意接受顾清俞的帮助。
在顾清俞面前,他很少说自己的内心感受,虽然内心备受折磨,却用自己的勇敢小心翼翼地回应她的爱意,竭尽全力。
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留住顾清俞,没能留住自己的婚姻。
横亘在施源和顾清俞之间的,是施源骨子里深深的自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自卑的问题。
一、自卑的表现
自卑的人,确实让人心疼。
就像《心居》里的施源,“女神”顾清俞对他来说,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我不值得”的感受;
经常会觉得“我做不到”;
常常生活在担心自己“被讨厌”的恐惧之中……
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常常围绕着他们,他们想要逃避,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他们经历更多的失败之后,变得更加退缩;
他们呆在“我果然不行”的预设里,无法动弹;
他们竭尽全力去讨好,却依然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怀疑自己。
自卑还有一种表现,是“优越情结”。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优越情结就是“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比如:有些人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求名牌;还有些人,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这些人都具有优越情结。
《心居》中的施母就是一个典型——
她的曾祖父和父亲都很有成就,她一直有优越感,活在自己家底深厚的幻想里,躺在往日的“荣光”上睡大觉,不肯面对现实。
即使后来她儿子当导游,娶了顾清俞;顾清俞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年薪百万,她依然觉得顾清俞不过是之前自己家租户的女儿,还觉得自己的儿子吃了亏。
说到底,施母的种种表现,其实就是一种带着“优越情结”的自卑感。
二、人为什么会自卑?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它是人在追求某些理想或者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常心理感受,它能够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但是,自卑情结就不同了。
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它跟自卑感没有关系;它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把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例如,有些人经常把“原生家庭”的问题挂在嘴上,把自己现在生活不幸福的原因全都甩给了原生家庭。
确实,原生家庭会对人现在的观念和生活等有很大影响,但是,自己现在生活的不幸福不应该全由原生家庭来背锅。
即使原生家庭不幸,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坐以待毙。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能混为一谈。
人为什么会自卑呢?
1.过于关注以往失败的经验。
有些人习惯关注以往糟糕的经历、失败的经验,还把这些经历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根据这些经历做自我评价。
比如,有些人会将负性事件灾难化,夸大了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影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有些人会把思维泛化,把自己在某个方面的能力欠缺扩大到其他领域,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2.很少被夸奖和肯定。
产生自卑感,是因为在成长经历中,很少得到父母等人的夸奖或肯定。
无论做得好还是坏,他得到的永远是父母更严苛、更高的要求;他就会觉得,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内心会产生很强的无力感、挫败感。
3.自我评价体系不稳定。
有些人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被人夸奖、被人喜欢才有价值,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这种状态中,自己被放在了次等的位置,甚至是附庸;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总是被否定、被贬低,甚至被忽视。
即使自己很优秀,一旦别人有一点点的怀疑,不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就像建在沙漠上的高楼,会瞬间坍塌,自己开始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
三、如何修复受伤的自信心?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三年级来到城市。
刚上小学时,我经常被班里的几个同学看不起,说我们家没有电视,睡的还是硬板床……
上初中时,我对自己的外貌不是很满意,觉得自己长得太一般。每当照镜子时,总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双眼皮,眼睛再大一点……
从上小学开始,自卑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即使后来我变得再优秀,哪怕有时站在了C位上,我依然觉得恍惚,仿佛做了一场梦。
虽然自卑的种子一直在我心里,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滋养、周围正能量朋友的不断鼓励和自己每天的觉知,它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枯萎、甚至消失不见了……
回望来时的路,自卑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它,跟它和睦相处,才能慢慢改善,修复曾经受伤的自信心。
1.接纳自卑,学会“纵向比较”。
要修复自信心,先要真诚地接纳“自卑”。
人有时候喜欢“横向比较”——
我不如别人漂亮、我事业没有别人成功、我的老公没有别人的老公好、我的孩子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横向比较”,只会让自己越比越糟心、越比越难过;在这个世界上,比你优秀的人太多了、比你幸福的人也大有人在。
我们要学会和过去的自己进行“纵向比较”。
海明威曾说过,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人只有和过去的自己比,才能看得出自己的进步、看得出自己的努力、看得出自己的成长。
曾经,我不敢面对自己的“自卑”,觉得它是羞耻的、不可告人的。当这种感受慢慢浮现出来时,我会一次次把它按下去,生怕被别人察觉;
当这种感觉袭来时,我就像一只受伤的小绵羊,恨不得躲到黑暗的角落里去;
有多少个黑夜、有多少个孤独的时刻,我独自咀嚼那种自卑带来的忧伤,还有无助……
当时我没有强大的心理能量面对这一切。
后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自卑感时,我不再逃避,而是试着去接纳它。
当你真诚地接纳它时,改变竟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经过一次次的和它对话、和它同在、和它拥抱,我不再那么敏感,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2.改变解释系统,“改译”经历带给我们的感受。
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并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看法造成的。
我们虽然有时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主观解释。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自卑,并把自卑看成是自己前进的动力,看成自己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的正常心理反应,我们就不会对它那么抵触,甚至逃避了。
“改译”的力量有多大?
这里有个小汤姆的故事——
有一天,小汤姆犯了错,波莉姨妈罚他去刷墙。
汤姆提着一桶白色灰浆,拿着一把长柄刷。
他边刷墙,一阵深深的沮丧感笼罩着他的心灵,所有的欢乐也会离他而去。
“过不了多久,那些不用干活的孩子就会蹦蹦跳跳地从这里经过,如果他们看到我在刷墙,一定会嘲笑我的……”
正在他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他拿起刷子,开始心平气和地刷墙。
本恩很快就出现了,他正在吃苹果。
汤姆假装没看到他,继续刷墙。
本恩瞪着眼睛看了一会儿,说,“嗨!汤姆,你现在难熬了,是不是?”
汤姆没有回答他,而是以艺术家的眼光打量了他最后涂的一小块墙,接着又用刷子轻轻地修饰了一笔……
看着汤姆陶醉的样子,本恩上前说,“你还得干活啊?老伙计”;
汤姆突然转过身,说:“原来是你啊,本恩,我都没注意你呢!”
汤姆边刷墙边说,“刷墙也许是干活,也许不是,我只知道,它很符合我的胃口;我很喜欢它,你想想哪有一个小孩天天有机会刷墙玩呢?”
说完,汤姆优雅地运动刷子来回刷墙,一会退后几步打量刷出的效果,这里补上一刷,那里又点缀一下……
本恩看着汤姆陶醉和享受的样子,也对刷墙产生了兴趣,后来他说,“嘿,汤姆,让我也来刷点吧?”
“不行不行,波莉姨妈对这面墙很讲究呢,必须好好刷才能使它像样啊,我估计一千个孩子甚至两千个孩子中都找不出来一个,能够把这堵墙刷得令波莉姨妈满意呢!”
汤姆假装不情愿地说。
“那我把这个苹果全给你,让我刷刷吧”,本恩乞求道。
汤姆把刷子给了本恩,自己却去一旁吃苹果了……
结果可想而知,本恩把剩下的墙刷完了,而汤姆却在旁边边吃苹果边玩。
本来刷墙是个苦差事,但是汤姆却“改译”了它的意思——
不仅享受它,而且还成功感染到本恩。
可见,“改译”的力量是很大的。
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并不来自于痛苦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如何去解释它。
3.勇敢去行动。
行动是修复自信心的良药。
对于自己欠缺的部分,最健全的姿态就是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
在人际交往中,勇敢地做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无论别人是否回应,或者回应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都觉得很正常,不要因此而沮丧。
从一些小事开始做起,积累对于自己的肯定,这些肯定就像一粒一粒闪闪发光的珍珠,最终会被串成一串珍珠项链,熠熠生辉。
当感觉烦躁的时候,当感觉不自信的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和高尚的人对对话”,从书中寻找慰藉和心灵的宁静,提升自己的“精神颜值”。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自卑的人,往往内在能量不足,仿佛感觉心里有个黑洞,需要不断往里面填充能量;
如果我们经常读书,多思考,用知识武装自己,慢慢内心就会觉得充实、丰盈。
4.建立一段牢固的友谊。
一段牢固的友谊或者一个能够无条件接纳你的朋友对于重建你的自信心也很重要。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与日俱增的压力,人们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自杀、抑郁、各种神经症等。
当心情低落时,能够找到一个“随时可以说话的人”,尤为重要。
一段牢固的友谊、一个可以随时倾诉的朋友,仿佛我们繁忙生活中的加油站,当我们疲惫无助时,可以去给自己加加油,输入更多正能量。
自卑也可以通过稳定的友谊,得到一定程度的疗愈。
当不够自信时,可以向朋友求助,用朋友的眼睛看看自己;当得到朋友的夸奖,我们又能能量满满,重新出发了。
“鸟儿站在树上从不害怕树枝会断,它相信的不是大树,而是自己的翅膀”,就像歌德所言,“一旦你信任了你自己,你就会明白怎样生活”。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