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康有为来到京城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距离他上次来到京城已经7年了,这7年里他学习了很多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知识,也对中外的差距看得更清楚,所以他决心上书皇帝变法图强来改变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一、晚清积贫积弱的中国
晚清中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3月朝廷和日本方面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民众早已怨声载道,而中国则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康有为以入京应试为便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
只不过后来“公车上书”被拒绝代呈,光绪帝没有看到,康有为也中了进士,这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
等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第二次上书求情变法,这次光绪帝看见了。
次年一月,光绪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这一次,康有为获得了命运女神的垂青。
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在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并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其中的过程一会儿说,戊戌变法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证”,并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戊戌六君子”被杀,一次轰轰烈烈的变革仅百天后就惨淡收场。
二、变法的结果由谁负责?
在评判戊戌变法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袁世凯没有私自去告密,那么戊戌变法也不会失败。
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历史潮流来看,如果袁世凯不去告密,也会有王世凯、李世凯之流去告密。
袁世凯天津练兵
从袁世凯方面看:
如果袁世凯支持戊戌变法,对自己在天津训练的小兵们发号施令,以此来斩杀宫廷保守派,支持维新派,中国是否就会像日本一样明治维新从而成为亚洲霸主?
不可能的,袁世凯是坚定的保皇派,就算他支持维新变法,并帮助光绪帝铲除异己,那么结果就是人民失去实权政府,中国提前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到时候黎民百姓就会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仍是积贫积弱的局面。
因为戊戌变法的本质是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和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之间的斗争。
慈禧太后
从维新派方面看:
但戊戌变法暴露了维新派的很多问题,也说明了新力量的弱小和不成熟。
康有为只是一味地催促光绪帝加快改革进度,妄想几年内将西方数百年积累的优秀成果全部掌握。
而事实是什么?
光绪帝自己的皇位都不稳固,因为上有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下有以荣禄为首的“后党”反对,光绪帝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每道诏令下属官员都执行得十分艰。
况且康有为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政治经验几乎为零,最可怕的是,他是戊戌变法的总设计师,你想这戊戌变法能成功吗?
康有为和梁启超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保守派如此固执且势力强大,维新派的变法就应该循序渐进,扶持自己的党羽再办事也不迟。
可康有为倒好,妄想直接把保守派势力消灭掉。
如果照着康有为的路子来,那么变法就会像过家家一般简单,只需要光绪帝发几道圣旨就天下太平了,可事实是什么?
改革肯定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背后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
三、康有为失败的改革措施
而康有为如何改革呢?
他怂恿光绪帝在一百多天里发了200多道圣旨,而其中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主观臆造,与现实情况差距甚大。
比如:①:精简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简。
结果是什么?四处树敌
康有为和光绪帝合影(捏造)
非但没有做到精简机构的目的,而且得罪了京城的利益集团,数万人丢掉饭碗,很多官员纷纷同维新派划清界限。
②:废除科举制、八股文,改考政治、经济的策论。
八股文束缚读书人的思想,废除科举制本来是件好事,但废除之后那些靠八股文升官发财的读书人怎么办呢?
康有为并没有想那么多,结果数百万的读书人不支持改革,在舆论方面被骂得狗血喷头。
四、改革失去中间派支持
康有为在文教改革这么激进也就算了,但他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比如变法遇到保守派的一些非议,慈禧太后的亲信荣禄问康有为应该怎么办,荣禄是慈禧太后亲信,是铁杆保守派,是人尽皆知的情况,康有为竟然愤怒的说,“必须杀掉几个一品大员。”
这话一出口,立刻被荣禄广为宣传,搞得连张之洞这样比较开明支持改革的重臣都愤怒不已。
康有为在几个月内就在不停地发布改革命令,不分清主要矛盾是什么,也不分轻重缓急,就一股脑的全部进行。
本来慈禧太后准备像孝庄皇后一样有事提提建议,可越来越多的后党利益受到损害,光绪的改革越来越不靠谱,于是慈禧准备动手了。
五、最后的结局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宣布“临朝听政”。
康有为在听闻慈禧太后要兵变的消息时,竟然一方面委托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另一方面委托会党头子毕永年去杀害慈禧太后。
结果这么机密要命的事情,康有为竟然得意洋洋的四处宣扬,害得毕永年流亡海外。
戊戌六君子
最后,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事情败露,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帝被软禁。而“公车上书”的首倡者康有为流亡日本。
一次轰轰烈烈的政治改良运动,就在康有为的胡乱指挥下失败了。
紧接着,大清已是大厦将倾之时,1912年,清王朝覆灭。戊戌变法只是清朝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参考文献:《清史》
《戊戌变法浅议》
《时务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