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寒窗苦读十几载只为今朝(又是一年高考时)(1)

网络图

早上路过西安中学的时候,发现校门口封闭管理,路上停了不少警车,往校园望去,校内也停了几辆急救车,路上相隔不远就能看到志愿都服务岗。新一年的高考拉开帷幕。路边站满了家长,不同的穿着,不同的相貌,唯一相同的都是对孩子们热切的期望。十年寒窗,终得始终。

遥想当年我参考的时候,那是1998年,那是25年前,小镇考点,学校比较偏,校门口还是泥洼路,雨后非常难走,母亲没有来,是父亲陪我参考。那天正是雨过,阳光也不太烈,清晰记得,早上起来吃了碗面,还吃了母亲给带来的鸡腿。校门口三三两两的家长,路边树荫下也没有什么车辆,那时候的家长和学生并没有今天的这样焦虑,大家都是坦然地看着孩子们轻松的步伐走进考场。那时候,人们对大学的期望并没有如今这样高,能进入高校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经过这场考试的洗礼都将步入社会。现在,不走进高校,仿佛家长们的义务并没有完成。就这样进去,又这样出来,那时候,高校的门不好进,但好出来。现在高校的门好进,并不好出来。

高校扩招后,走出校门,多数学生又开始迷茫,就业的压力不比高考压力小,唯一轻松的也就是大学四年。高校扩招以后,仿佛满地都是大学生,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外卖员、司机、路上发传单的销售人员、街头卖水果的小贩、曾经辉煌的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终会散落民间。还是一样,只有一小部分会成为社会的精英,走在社会的中高端,大多数人还是普普通通,碌碌半生。

曾经,农村的孩子们,初中毕业,最多高中毕业,能参加高考的都是人中龙凤,身为农民的父母耗尽半生,给孩子们铺出一条走出农村的路。现在,农村的孩子们,通过高考也走出了农村,父辈们依然耗尽半生,但是,最终很多的孩子,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唯一可以说的便是,我接受了新的思想,我要把这种思想带回农村,然后不了了之,和父辈们一样,平淡的走完一生。又或是留在都市倔强地生活着,成为大街上多数的路人。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在进步。孩子从刚出生家长们就在准备,准备着应对这一天的到来,多年前在北京有所闻,一对年轻夫妻怀抱孩子,花费近300W买下20平的一居,只为了以后让孩子能够在某高校附小就读。投资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多年以后的今天,那个孩子是否能如父母所愿,以优异的成绩走进高校,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并不是个例,这些年学区房,学位房,各种房,各种资源都成了父母们追逐的焦点。但是,等这批孩子们走出高校,如果普普通通的生活着,父母们所付出的这些心血,又有谁来承担?

我们今天所谈的大力发展教育,但我们的教育仿佛还在初步阶段。各种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等级划分过多,高校又以较低的门槛让你进,然后让你轻松地出来,这种教育最终的意义何在?外卖、保洁、司机、销售等等这些大众职业,真地需要这么高的文凭么?这是人才浪费。

最后还是祝寒窗学子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毕竟这是父母的心愿,也是教育事业的心愿。

本文个人拙见,大伙嘴上留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