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8月份,都是属于云南人的——夏季雨水丰沛,菌儿们茁壮成长,于是,云南人民也就迎来了最爱的“吃菌季”,外号“迷幻唱歌跳舞季”。

菌儿们好吃不假,但是吃完之后的事情可能一度失去控制——每年都有“因食用野生菌中毒致幻、致死”的新闻曝出。

最近就有人吃野生菌吃进了医院: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

估计自己也想不到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

评论里还有好多网友分享了关于吃菌中毒的故事: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

图片来自微博

虽然网上这些吃菌中毒的经历,讲出来好像蛮有趣的。但笑归笑,我们还是要奉劝大家,不要因为好奇而不安全地尝试野生菌。大部分中毒的人并没有机会描述自己体验过的幻觉,因为他们的坟头草都已经很高了。

不过,每每类似的新闻下,大家总会集体好奇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珍馐美味啊,令云南人民如此着迷?今天我们就带外地的朋友,去云南的野生菌市场一探究竟。

牛肝菌

“见手青”称霸市场

清晨的昆明,下着小雨。身边驶过一辆出租车,车顶灯牌写着:“野生菌上市,请注意甄别”——看来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第一站,我们去了昆明火车站附近的“木水花市场”,这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两位当地朋友——老林和猬胄,陪同我们边逛边聊。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3)

木水花市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

一进市场,立刻闻到一股蘑菇味。“菌儿”们要么挤在来来往往的平板车上,要么躺在摊贩面前的大筐里。一些有追求的摊贩正把蘑菇们头朝外,尾朝里,一圈一圈地垒成小火山状。

放眼望去,超过一半的摊位都以出售“见手青”为主,看来云南人民对这种蘑菇青眼有加。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4)

昆明市场上的见手青,包括牛肝菌家族的几位成员,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颜色,分别称为黄见手、红见手等。

见手青,是牛肝菌中几个特定种类的统称——这几种牛肝菌用手一按,被挤压的位置就会变为蓝绿色。

我们买了几朵试了试,果不其然,而且菌盖腹面处特别明显。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5)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6)

这是因为按压导致牛肝菌内的多酚酶类释放­­出来,发生反应使颜色改变。

见手青在云南的角色,大概就类似于江南的河豚——都是有毒的美味,需要拼死去吃。

中了见手青的毒,重则一命归西,轻则出现幻觉,见到诡异的小人在跳舞。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7)

见过小人的来看看,是这样的吗?

当然了,想吃又不想中毒,那也容易——把它彻底做熟就行,民间一般将其切片后高温爆炒。

老林声称还在乡间吃过整朵不切、用油焖熟的见手青,连猬胄都不敢相信:“那里面能熟透吗!”可谓是烹者艺高、食者胆大的吃法。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8)

云南市场上最常见的见手青,一直被认为是小美牛肝菌。但最新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是牛肝菌家族的另一种:玫黄黄肉牛肝菌。

猬胄告诉我们,他每年都吃见手青,从未中毒,但他的同学就不一样了,总能出几个“见小人”的案例。

最为离奇的是他一位朋友,全家人一起吃牛肝菌,就他一人中毒,之后才发现,很可能是他“中头彩”,吃了黏在锅铲上没熟透的那一片......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9)

爆炒牛肝菌

鸡枞

白蚁窝伸出大长腿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昆明闹市区的篆新市场。这里是昆明市民买菌儿的地方,和木水花的批发氛围比起来,烟火气更浓。菌摊前,人流摩肩接踵,让我想起了下班高峰时的北京地铁站。

除了满世界的见手青,我们还看到了一种“九头身”的蘑菇,菌柄如同大长腿,有菌盖的好几倍长,好似蘑菇里的超模。

这就是鸡枞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0)

鸡枞的“大长腿”,让它在群菇之中鲜明出众

颜值如此奇特,当然要买回去拍照。

我们挑了两根(鸡枞太长了,量词用“朵”不合适),摊主一称:“70块钱。” 什么?!我差点当场给物价局打电话。老林用昆明话跟摊主一番砍价,回头冲我说:“现在就这个价。鸡枞刚上市,量少。到8月量大了会便宜些。”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1)

后来琢磨了一下,也难怪它贵。

和别的蘑菇不一样,鸡枞只长在白蚁窝里,和白蚁共生。那“大长腿”就是证明——它所生存的白蚁窝建在地下,没有这么长的菌柄,根本无法伸出地面开伞。生长条件如此苛刻,难以人工养殖,自然物以稀为贵。

以前储存条件不好,鸡枞都拿来做“鸡枞油”(鸡枞加大量油和辣椒炒制而成),是佐酒、拌米线的绝配。其实新鲜的鸡枞才是极品,煮出的汤,比鸡汤还鲜美。临走前,摊主叮嘱我们:“一定要今天晚上吃,等菌盖子打开就不好吃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2)

下饭鸡枞油,是云南当地的美食,也是以前储存鸡枞的一种方法。

猬胄还提醒我们当心山寨鸡枞:“有小贩用茭白雕出鸡枞的外形,然后滚上些泥土,混进真鸡枞里,扛到公路边卖。买主大多开车赶时间,来不及辨认,很容易就被骗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3)

我们在市场选了些品相不错的蘑菇,回来剖开一看,竟有不少被虫蛀空。后来才知道,挑选时应该捏捏菌柄,挑硬实的买。

干巴菌

肉香“灰姑娘”

和吸引眼球的鸡枞相比,干巴菌走了另一个极端。它就像灰色的干树皮一样,要不是老林喊住我,我都不会正眼看它一眼。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4)

市场上的干巴菌碎片

可老林和猬胄都是干巴菌的忠实粉丝。

猬胄说:“这东西长得像牛干巴(牛肉干),所以叫干巴菌。云南人特别喜欢吃干巴菌,有嚼头,还有特别的肉香。” 老林补充:“干巴菌长得层层叠叠,特别难洗,有时感觉洗干净了,但还会吃出沙子。谁都爱吃它,可谁都不爱洗它。”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5)

市场上售卖的油淋干巴菌

我看到摊位上有人卖整朵的干巴菌,也有人卖撕成碎片的干巴菌,赶紧请教老林。

他说:“整朵的难挖难运,所以很贵。一旦有挤压磕碰,摊贩就会把掉下来的碎片便宜出售。反正整朵的买回去也要撕碎了吃,所以买碎片挺实惠的。”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6)

像这么大的整朵干巴菌,价格不菲

好吃还数“一条腿”

光逛不吃,是不人道的。从市场出来,我们赶紧去了一家昆明颇有名气的菌儿餐馆。

还没到饭点,但店门口已坐满等位的人。店里挂的横幅写道:“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不如一条腿的”,“一条腿的”当然就是菌儿们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7)

大厅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几个硕大的玻璃酒坛,里面泡着松露、松茸,拿蘑菇泡酒,太有创意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8)

餐厅里的松茸酒,用的是最大最顶级的松茸。它们被鱼线吊在瓶盖下,看上去像悬浮着一样。

另一边放着烤架,正在烤蘑菇。

仔细一看,是青头菌,一种个头如一元硬币、菌盖绿色的家常菌。厨师把菌柄掰掉,往菌盖里倒入鸡汤,像一个个小碗一样放在架子上烤。菌盖背面的水分被烤出,腹面又在不断吸收鸡汤,蘑菇和鸡汤的鲜香就这么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19)

汁水饱满的烤青头菌,馋!!

蘑菇也能做“刺身”?

好不容易坐上了餐桌,拿起菜单,我们又惊了。是道野生菌菜就得上百元,怎么在原产地也这么贵?但转念一想,野生菌时令性极强、产量不稳定、保质期短,卖高价也是情理之中。既然来了就下血本吃一顿吧。

白天市场里见过的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我们怀着解恨的心情全都点了。老林还帮我们点了高大上的松茸:“云南人之前都不吃松茸,觉得有股怪味,叫它们灰臭菌。后来日本人追捧它,从云南大量购买,松茸这才上了档次。我们今天就按日本的吃法尝尝,能做刺身的松茸都是最新鲜的。”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0)

松茸刺身

服务员端上来一个盛了冰的盘子,生的松茸薄片像生鱼片一样摆在上面。

切开来的松茸洁白通透,香味浓郁。蘸上少许酱油和芥末,放入口中,虽谈不上入口即化,但口腔的温度却能让松茸本真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除了松茸刺身,我们还把青椒炒干巴菌、鸡汁青头菌、爆炒见手青都吃了个遍,吃完我感觉头晕乎乎的,像喝了酒,大概是蘑菇宴太令人陶醉了......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1)

青椒炒干巴菌,是著名的吃法,虽然看着像树皮,可干巴菌一点都不硬,和牙齿的对抗程度正合适,而且特别香。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2)

爆炒见手青,吃完我有点头晕,可能是心理作用...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3)

吃完等了半天

所幸并没有什么魔幻小人出现

很好

我们可以安全满足地回家了呢~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4)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因为好奇

而不安全地采摘、食用野生菌

更不要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

瞎吃也不会中毒

试试就容易逝世

下面是云南省卫健委的群发短信

都好好看看

云南人吃菌后世界是这样的吗(把云南人迷成这样)(25)

撰文 | 雷克萨

摄影 | 唐志远 张辰亮

微信编辑 | 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