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冷酷无情往往表现在其惊人的相似,比如夺人天下者,一段时间后,又天下又为人所夺。

公元220年当曹丕威逼汉帝刘协让位给自己时,一定没有料到仅仅40余年后,曹魏皇朝就会遭遇同样的命运:266年初,野心勃勃的曹魏权臣司马炎既觊觎皇位,又想逃避篡位的骂名,于是便效仿曹丕篡汉的“禅让”故事,逼迫魏帝曹奂“主动”让位,自己还假惺惺地推让一番,于是篡位被美化成了“禅让”,双方也都成了尧舜般的圣君。

为什么称司马昭为晋公(历代国号的秘密)(1)

司马懿雕像

当篡魏建晋完成时,天下尚未归一;及至280年3月灭吴,晋成为新的天下共号。作为天下共号的晋止于316年11月晋帝司马邺被匈奴大将刘曜所俘。

而往上追溯,晋国号的成立又可上推到263年10月司马昭受魏封为晋公,魏之议封司马昭为晋公,更早在258年5月。

至于司马昭何以被封为晋公,《资治通鉴·晋纪一》元胡三省《注》:

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按照胡三省的意思,司马昭得封晋公是因为司马氏的籍贯“温县本晋地”,“晋地”与先秦的晋国有关。

然则司马氏的“晋”国号仅仅因为“温县本晋地”?果然如此,那为什么司马昭的晋国封地并不包括河内郡及温县呢?看来,“温县本晋地”这是表面现象,不是问题的关键,司马昭受晋国封、司马炎篡魏后沿用晋国号,还另有更加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称司马昭为晋公(历代国号的秘密)(2)

司马炎画像

第1节 溯源:先秦的晋国。

先秦的晋国,始封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史记·晋世家》: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据此,姬虞始封时仍名唐国;其子燮既为“晋侯”,则唐已改为“晋”。改唐为晋的缘由:

《史记·晋世家·索引》:“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

又《史记·晋世家·正义》,引唐《括地志》:“《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

据《汉书·地理志》晋水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东北流经营西古城,注入汾水。叔虞始封时,封地在今晋南冀城一带,其时附近尚为狄戎所居,所以此“晋水”应该是后来得名于晋国的,而且晋水短小,以理度之,也不足以用作国号。

既然因为晋水而改,唐为晋的说法不正确,那么晋国号是如何得来的呢?雒江生《秦国名考》指出:

唐叔应在宜于种植的“禾谷”的封地得“嘉谷”,受到周成王与周公的嘉美,而“晋”字的本义是“谷子生长丰茂”的意思,与“嘉谷”之义相应,所以当其子代己就国时,为标志得“嘉谷”是立国之本,就称名为“晋”,其子燮为“晋侯”。

上引文中涉及的史实,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

而《史记·周本纪》也有此记载。按“异母同颖”,“母”与“拇”通,即此“禾”一株分裂数枝,每枝皆结一穗。这当然是一株生长的奇特嘉美的“禾”,一旦推广种植无疑将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时人则认为这是天命神意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发现,所以《史记》在《周本纪》、《鲁周公世家》中重复记载,以示郑重。

而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晋”字形相似,上面都是禾苗的形状,也证明了雒江生上引说法的可信。

然而“晋”国号这样的真实由来,后世已不胜明瞭。但司马氏定国号“晋”,却又与“晋,进也”之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称司马昭为晋公(历代国号的秘密)(3)

电视剧中的司马昭

第2节 表像:由高都公到晋王。

265年8月,正准备代魏称帝的晋王司马昭突然病逝。司马昭出生于汉魏时期名门望族,河内温县司马氏,其祖上很多人在汉朝担任过高级官吏。及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因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曾经拒绝曹操的征辟。

建安13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入仕以后的司马懿,经历汉曹操与魏曹丕、曹叡、曹芳四世,先后担任各项重要官职。

249年正月,司马懿趁魏帝曹芳和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离开洛阳,拜祭明帝曹叡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杀死曹爽及其亲信,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之手。这为司马懿日后的成功代魏奠定了基础。

251年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继续执政,255年司马师去世,有雄才的弟弟司马昭开始专政。

司马昭的封爵,始为238年新城乡侯。

254年,曹髦进封其高都侯;

256年,进封高都公,司马昭“固辞不受”;

258年,复进封晋公,“九让乃止”;

260年,司马昭再让爵秩不受。

其实当时马昭之心,路人所知。司马昭的篡魏只是时间的早晚,所以让而不受,仅仅形式耳。曹髦不甘坐受废辱,迫不得已铤而走险,结果被司马昭杀死。

265年8月,司马昭尚未正位为晋帝,即于55岁去世,12月,魏帝曹奂禅位于司马昭长子晋王司马炎。

为什么称司马昭为晋公(历代国号的秘密)(4)

魏最后的血性曹麾

第3节 隐秘:“代汉者当涂高”

在上述所述的史实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司马昭的封爵“高都”(侯、公)与“晋”(公、王),竟都有深意。

“高都”,本是地名,因为地势高拔而得名。战国时的魏国有高都,汉朝置有高都县,属上党郡。

而就字面意思理解,《说文解字》:“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这样,“高都”意味着城中当涂而高的楼台,正仿佛于“当涂高者,魏”,则司马昭之封“高都侯”,继承的仍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说文解字》:“晋,进也。日出,万物进。”引申之,晋又有了上进、前进一类的美意;而司马昭之封“晋公”,是由“高”进到“更高”,此“更高”,不仅高过“魏”,更显示出“代汉者当涂高”,实际应谶在“更高”的“晋”上。

如此,“晋”,也就是司马昭特别挑选出来,以求合于谶的美号了。

其实“高都”与“晋”隐含的应“代汉者当涂高”之谶的意思,当时人也有明白的。

魏司空郑冲率群官劝司马昭受晋公封时就说:“元功盛勋,光光如彼;国土佳祚,巍巍如此。”《周易》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又“巍巍”者,高之至也。由“高都”而更“晋”,是为高之至。

然而行文至此,有一个疑问就浮现出来了:“代汉者当涂高”之谶,既然已经应验在曹操封魏公、曹丕代汉了,为什么司马昭还要此谶上再做文章?难道司马昭要代“汉”而不是魏?

一般来说谶文一旦深入人心,往往可以长期流传,尽管有时若存若亡,但只要时机到来,仍然可以广泛传播与按需做解——“代汉者当涂高”就是这样一条神通广大、方便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的谶文。

东汉建武初年,公孙述曾以此谶为号召;东汉末年,袁术仍然利用此谶称帝。从公孙述到袁术,时间跨度已经160余年。曹操为应此谶,胁迫汉献帝封其为丞相、魏公;又过了仅仅40余年,在司马氏掌握军政实权六年后,司马昭逼魏帝封其为高都侯、高都公,后来又封晋公、晋王——“高”都侯、“高”都公与“晋”公、“晋”王的封号,所欲对应者,正是“代汉者当涂高”之谶。而且这样的应谶,还同时隐含了以晋承汉、不承认汉魏禅代的心态。

我们知道,司马氏与曹氏的阶级出身很不一样。按照陈寅恪的看法,“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与曹操时期不一样了,与曹操以前的东汉,则有相通之处。”

应该就是这种不同与相同,决定了在司马氏的潜意识中,禅位只是“貂续狗尾”、不可不做的形式,代汉或承汉才是龙头凤尾的根本。再者,汉有天下是名副其实的,魏却“未曾为天下之主”,汉得天下是光明正大的,魏篡汉朝却很不光彩,这也使得司马昭觉得,如果新皇朝的继承对象是魏,那么未免显得颜面无光、立身不正,反之如果越过魏、直承汉,那就完美了。

好像剥笋一样,我们层层揭剥到了最后,终于知道了真相:司马氏晋国号的由来,最根本的考虑,原是为了应验“代汉者当涂高”之谶,是为了表达鄙视曹魏、尊崇汉朝、远承周朝的态度。

只是,这样极为隐蔽、充满阴谋、非常有“文化”的“司马昭之心”,恐怕就不是曹麾所说的“路人所知”了吧。

为什么称司马昭为晋公(历代国号的秘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