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家乡20多里有座望夫石山,虽然山也比较高,山顶也有庙有“仙”,但是名气不大。和全国众多名山大川比较起来,它没有轻灵的山泉和激越的瀑布,也没有参天的古木和千年的古刹;没有云雾缭绕的山峦,也没有云卷云舒的山顶。但是,几十年来,它一直矗立在我的记忆中,铭刻在我成长的年轮里。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1)

在童年的视野里,南山相当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每逢村头牧羊,或下地割草,举目南眺,便可悠然见南山。特别是雨过天晴之后,从山脚通往山顶的羊肠小道清晰可见。长大后才知道,南山并非望夫石山,还要西行20多里,才能到达望夫石。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2)

望夫石,是个凄美的名字。后来看《史记》,才知道与夏禹有关。夏禹和涂山氏女儿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一别13年。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地方张望,最终化为一座望夫石,这一望就望了4000年!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3)

河南叶县望夫石

再后来,听说湖北武昌也有座望夫石山,状若人立。传说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子望夫而化为立石。还听说辽宁兴城也有望夫石,传为孟姜女望夫石所化。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都表达了一个情感,那就是妻盼夫归的深情和忠贞。而家乡那座望夫石,无名无姓,老人们口述的传说也发生在秦朝,和孟姜女的故事契合,但不敢攀缘附会。据说,到了唐代,李白登临此山,赋诗一首《望夫石》: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这首诗虽然赋予了家乡望夫石山的文化意蕴,但我根本不相信李白会登临这座穷山枯水!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4)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5)

可是我依然深爱这座山。一方面, 它在我童年的心灵上打下了烙印,另一方面,这座山路上深嵌着我们和母亲一同攀登的足迹。因此,瞩望这座山,不是因为其文化因缘,而是深情的记忆之恋。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6)

2001年5月2日,我携妻女和大哥大姐三家第一次陪母亲集体登览望夫石山。到山脚下, 首先看到传说中那棵矗立在村头的白果树,趋步上前,我和外甥女、女儿三人拉手环抱,才能相接。树冠参天,遮云蔽日,母亲和大家一起在树下合影留照。稍息,继续前行,到达一片翠竹林,这片翠竹和平原地带纤细柔弱的竹子迥然不同,碗口般粗,挺拔有力,连破土的竹笋都胳膊粗地矗立在竹林四野。那时的母亲虽然年近八十,但身体硬朗,爬山轻捷,虽然偶遇陡峭处,也助其一臂之力,但是她从不叫累,毫不退缩。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7)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8)

当然,到了平坦处我们自然会一起或立或坐的歇息片刻。母亲喜欢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但她更寄情于山顶那座祖师庙,那是她不计劳累,勇于涉险的精神动力。到达山顶,母亲自然忙于烧香磕头。然后,大家便欣赏一览众山小的胜景。放眼南眺,层峦叠嶂,翠峰如簇;转身北望,长河似练,故乡渺邈。我们也找到了那座望夫石,但只是一块巨型方石,斜躺在山坡上,根本不是“状若人立”。据说是秦朝那个女子站立望夫之处!唉,真是索然无味啦。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需要刻意去追求结果、寻找结果,一旦追寻到了,要么失望,要么伤心。

背母亲看风景(陪着母亲游望夫石山)(9)

河南叶县望夫石

望夫石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那里面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有太多的思念和深情。现代作家舒婷写了这样一句话:与其在山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用肩头痛哭一晚。 凝视望夫石,我也想了许多:她不蔽风雨地伫立在那里,哪天不是期待能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她又何尝不想在爱人肩头痛哭十晚、厮守一生?她还会继续伫立在那里遥望千年万年,不仅站在山上,而且站在人们的心头!普天下的男人若有恻隐怜爱之心,就应该幡然悔悟,未必仿效夏禹那种刚毅与决绝。男人的肩头固然要扛得起风雨,也要供得起妻子的依偎,而不是忍把浮名,换取妻子化为立石!

作者:屈广跃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