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源于和复读的发小吃烤肉喝啤酒的神侃时对大学社团的思考,故志之

社团,作为上了大学后新鲜事物的存在,参不参加,都和你的大学精彩与否没有太大关系。

我见过专心致志的学霸,全心扑在学习上,从不把时间浪费在社团什么的上面,两年下来,成绩在全学院名列前茅,评优出国,大多数同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也见过有的同学加了十几个社团,最终学习受到了影响,社团工作也一团糟。

对于前者,个人还是比较敬佩的,因为这样的人有自己的追求并为之付出努力,而后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十几个社团使他往往表现得很忙,更可能的原因是,他能力不强,想提高自己的埋没于同层次同学中的存在感,又苦于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去做,因此装作很忙,让自己显得很重要。

学业总是很重要的,如果为了社团而放弃了学业,一定会得不偿失。

大学创造了发生各种各样的可能的环境,即使没有社团,你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能力,比如说班委团委,还有其他校外组织、实践活动等等。

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加入社团(社团是怎样混好)(1)

新生加社团往往空有满腔热情,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趋之若鹜”,听听学长学姐一讲就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而不去斟酌是否真的对社团感兴趣,能否真正胜任社团工作。

其实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能一以贯之地在一个社团活动,认真参加活动的筹备、举办和善后,总会有收获。如果加入一个社团而不去亲自参加并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的话,社团对学生彼此来说,都只是一个空虚的存在。

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加入社团(社团是怎样混好)(2)

有同学曾经跟我讲过学生会、社团之类的水太深,勾心斗角,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我告诉他,社会水也挺深的,难道我们能离开社会么?

一些不公正总是存在于各个角落,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我们有能力对这种不公正说“不!”。

然而也见到有同学走了另一个极端,在社团中左右逢源,一口一个“哥”,一口一个“姐”,认为“大学就是在社团多积累人脉”,其实社团同学只是泛泛之交,虽然深入了解交流后也不乏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这种情况真是少之又少。

“泛泛之交”并不是所谓的“人脉”,因为“人脉”中还有“交情”的存在,“交情”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这种“泛泛之交”的价值就在于,你可以和各种性格甚至世界观的人打交道,在这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和不同的人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加入社团(社团是怎样混好)(3)

谈谈各种天花乱坠的面试,作为社团的管理者,我们对新来的小同学们不期望各种软件的操作经验,我们最需要的品质就是——靠谱。

无论是面试中自我介绍还是各种问答,我们希望有亲和力的积极的同学成为我们团体的一员。

社团总是不缺人的,我们缺的是,真正愿意在社团中,和社团一同进步,在社团中学习成长,在社团中能够有所收获的小伙伴。

无论最终ta能否留任社团的管理层,ta都能说:这个社团有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加入社团(社团是怎样混好)(4)

对社团的骨干和管理层来讲,有很多方法论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反思。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团体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学生会和社团的办事效率低?为什么大家喜欢推诿?怎样才能作为受重用的社团管理层?如何管理自己的社团活动和学习生活时间上的矛盾?管理层布置的任务应该是部员提升自己、证明自己的方式,但是提前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是有效的方法。一些小事往往让部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社团,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个能教部员很多“干货”的学长学姐,和部员一同进步,而不是社团内吃请,完事儿指挥“干活”,推诿任务的“指挥官”。

“混好”学生社团,涉及到大量“干货”的学习,个人的时间管理,沟通协调,组织策划的基本能力,简单制作宣传品,演讲展示等等的通识能力,甚至作为社团指导老师助手的摄影,PS,新闻及其他文案的专业能力。

社团虽然不是锻炼能力的唯一渠道,不能保证进入职场也一样一帆风顺,不能保证你的大学生活因某个社团而多姿多彩,也不能保证你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无论如何,社团都会见证你充满能量和激情敢想敢做的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