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重点人物及故事(水浒人物漫谈卢明专栏)(1)

阮氏三雄”(左起: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阮氏三雄,指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他们是《水浒传》塑造的自石碣村走向梁山聚义的三位英雄兄弟。通观小说所写,阮母家中只有这兄弟三个,并无阮老大、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出现。大概这兄弟三人,只是按照当地某种习惯,与其叔伯兄弟按一个顺序排。至于同父同母的这三个人,阮小二就是老大,阮小五就是老二,阮小七就是老三。

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排梁山好汉第二十七位,水军八头领第四位,征方腊时在乌龙岭水路兵败自刎。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在梁山好汉中排第二十九位,八大水军头领第五位。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在清溪县被丞相娄敏中所杀。阮小七绰号活阎岁,排梁山好汉第三十一位,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受招安后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方腊的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和老母亲回石碣村打鱼,六十寿终。

阮氏三兄弟,个个武艺出众,义气当先,敢为兄弟赴汤蹈火。阮氏三雄是最早跟随晁盖加入梁山队伍的元老级人物。当初,吴用说服阮氏三兄弟跟随晁盖,在黄泥冈用蒙汗药麻倒杨志,抢了生辰纲。晁盖等人为躲避官府的追捕,投奔梁山泊。官军追到时,被晁盖带领的兄弟们打得落花流水,这其中,阮氏三雄立了大功。上梁山后,阮氏三雄作为重要的水军头领,充分发挥水战的作用,出了很大的力。

三阮属渔民身份,过着穷苦的生活。虽然他们种地,靠打渔为生,按“士、农、工、商”的分法,应当分在农民行列,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农民身份的起义者几乎全部的特点。

他们属偏远地带的穷苦渔民。说他们穷,是从《水浒》文字中得到的:阮小二住处:“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阮小五住处:“团团都是水,高埠上有七八间草房”。那阮小五穿着:“斜戴着一顶破头巾”,“披着一领旧布衫”。住草房,穿破衣,自然是穷喽。

由于偏远,他们天不怕,地不怕,“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由于贫苦,他们革命精神最强,“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由于处于江湖,他们有着好汉的勇武气质和义气精神,“立地太岁”、“短命二郎”、“活阎罗”的绰号,就反映了他们的形象。虽然在底层,他们对官府的黑暗腐败,有着清醒的认识:阮小二就说“如今该管官司,没甚分晓,一片糊突。千万犯了迷天大罪的,倒都没事”。

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又找不到其他的门路,自然眼馋落草为寇者“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的生活方式,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总想有个领头的,带着他们干一番事来。吴用看重他们“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义气最重”,于是,就联络他们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行动,使他们从此走上反抗的道路。

阮氏三雄的英风豪气,在石碣湖打响抗拒官府的第一场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湖中,机动灵活,得心应手,打得前来缉捕的何涛队伍一败涂地。阮小七骂何涛:“你这厮是济州一个诈害百姓的蠢虫!我本待把你碎尸万段,却要你回去对那济州府管事的贼驴说:俺这石碣村阮氏三雄,东溪村天王晁盖,都不是好撩拨的!我也不来你城里借粮,他也休要来我这村中讨死。” 他“拔起尖刀,把何观察两个耳朵割下来,鲜血淋漓”。

阮氏三雄是梁山水军的重要头领,阮小二参与把守东南水寨,阮小五参与把守东北水寨,阮小七参与把守西北水寨。他们是来自北方的水军将领的代表。

因为来自底层,因为穷苦出身,因为革命性彻底,所以,他们反对招安。阮小七带人把陈太尉带来的御酒喝了,换成“村醪水白酒”,梁山好汉们恼怒官府戏弄他们,招安活动不欢而散。或许,并非阮小七等人贪杯而随意喝了御酒,很可能是有意为之,故意让招安泡汤。

当然,他们也带着部分底层人士的不良习气,比如,他们赌博。阮小五输得没了分文,讨了老母亲头上的钗儿去赌。阮小七“也输得赤条条地”。

带着底层人士的顽皮,他们被高俅之流视为不知法度。阮小七在打败方腊后,穿戴方腊的衣帽戏闹,说明了他们的单纯与随意,他们不知道那么多的礼数和讲究。

阮氏三兄弟是好多人喜欢的英雄人物。在山东郓城,谭宝剑先生开的“水浒人家”饭店里,专门有个“阮氏三雄”房间。

至于三阮的出处,有人说是东平县石庙村。他们忽略了两个关键点:《水浒传》中,吴用说道:“这三人是弟兄三个,在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住”。看北宋地图可知,石庙,在当时居寿长、阳谷、东阿之间,而这三个县都属郓州,并非济州。 “济州”二字,就把上述两地给排除了。还有一点,所谓石碣村就是石庙村,只是近几十年一些人附会的说法,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梁山县,离东平湖不远,村名带石字。其实,村名中带石字的村子多了,况且东平湖只是清咸丰年间黄河回归山东后才形成的,现在离湖不远不能代表宋代离梁山泊近。北宋的梁山泊北沿大致在梁山后码头一带,那个时候,石庙以南六、七十里全是良田,不存在水面。而北宋的郓城县,却拥有大片的梁山泊水平。

按说,小说家言,不是史实,不一定非要找到书中人物出处。但,有些人好奇,还是想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就只能依小说为依据了,小说称是济州,那就只能在济州地界找了。

当时的郓城,属济州,并且是济州在梁山泊西北部的唯一县份。除州治在巨野外,济州还有金乡、任城等县,金乡、任城的方位,与郓城隔泊远离,吴用不会绕湖大半周去那里找人。如此看来,石碣村就是在济州郓城县境内了。在这种语境下,说郓城县与说济州,就是一个概念了,一如有人去通州不说通州,说去了北京。去沂水不说沂水,说去了临沂。

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上,直接点名:郓城县石碣村。《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蓝本,由此可知,石碣村归属郓城县,那是确信无疑的了。

阮小七的故事,被后世演绎生发。《水浒后传》写到他再一次加入起义队伍。京剧《打渔杀家》就是根据这样的故事改编的。剧的梗概是这样的:阮小七回到石碣村后,易名为萧恩,带女儿在江边打鱼为生。阮小七获得一颗宝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萧恩的女儿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订亲时,就是以这颗宝珠作信物的。因天旱水浅,打不上鱼,欠下了乡宦丁士燮的渔税。丁自燮派人催讨渔税,前来访友的李俊等人据理斥责,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师爷率家丁锁拿萧恩,萧恩忍无可忍,将众人打得落花流水。而后萧恩又上衙门,状告渔霸丁士燮。由于丁府与官衙勾结,县官吕子秋不但不准状,反将萧恩杖责四十,逼迫他过江给丁家赔礼。萧恩愤恨之下带着女儿黑夜过江,以献宝珠为名,夜入丁府,杀了渔霸全家。

水浒重点人物及故事(水浒人物漫谈卢明专栏)(2)

水浒重点人物及故事(水浒人物漫谈卢明专栏)(3)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