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布森林

《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该书被誉为19世纪俄国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经典之作。影片淡化了原著中对于复杂社会现状的探讨,丰富了安娜作为一个上流社会贵妇在巨大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挣扎喜乐,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深度,但在对安娜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更为立体丰富,影片关于爱情的诠释也引人思考。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1)

故事梗概

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贵妇安娜·卡列尼娜(苏菲·玛索 饰)在车站邂逅了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渥伦斯基伯爵(肖恩·宾 饰),在渥伦斯基的热情追求下,二人产生了爱情,顶着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私会。当安娜鼓起勇气向丈夫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坦白实情并请求离婚时,极其看重名誉的卡列宁难忍耻辱,拒绝离婚并威胁安娜放弃儿子。安娜此时已怀有渥伦斯基的孩子但不幸流产,与渥伦斯基同居后,安娜经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此时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并对安娜冷淡,二人经常争吵。安娜牺牲一切又感到人生和爱情无望,最终选择卧轨自杀……

辣评

比例失调的双线叙事

影片沿用了原著中双线叙事的手法,分别以安娜和列文为主角展开叙事,在原著中二者比重相当,安娜的故事偏重于讲述贵族妇人在爱情中的挣扎,列文的故事更偏重于他对于自己的身份焦虑,两条叙事线索相辅相成,构筑了宏大的社会体系,刻画出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而在影片中,导演两条线索在影片中展现的比例极不协调,甚至令人怀疑双线结构的存在意义,列文的故事几乎是一条延伸下来的流水线,人物的丰富性、生活的跌宕复杂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列文作为一个同时具有资本和贵族色彩的乡间地主,其身份焦虑仅仅用几句城市贵族嘲讽的言语一笔带过,而他与农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片中几乎被完全割裂。虽然影片本身的基调偏重于诠释爱情,但在笔者看来,并不能因为偏重于一方而过于粗略地解释另一条线,否则双线叙事就失去了意义。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2)

框架搭构与细节填充的结合

用短短的108分钟来展现原著中的宏大格局并不丢失其重要的情节已然不易,影片已经做到这一点,尊重和还原原著,并多用远景镜头来展现俄罗斯独特的风土人情,堪称富丽的场景设计和华美的服饰尽可能的还原了19世纪上流社会贵族的浮华生活,给观众以视觉冲击。而在细节方面,笔者认为安娜流产后与卡列宁的互动颇有深意,起先,安娜怀有一种因死而有恃无恐的傲气对卡列宁说“我不怕你”,随即,她又请求卡列宁“原谅我所做的一切”,短短几分钟,将人的复杂与灵魂中的善与懦弱诠释得淋漓尽致。总体来看,影片的细节诠释与补充还是有很大的不足,遗漏了很多原著中复杂而动人的情节,使得影片整体看来略显空洞。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3)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4)

隐喻式的影像风格

这部影片的影像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隐喻与对比。影片开头列文梦中上有狼下有熊还有蚂蚁啃食救命树枝的镜头,就暗示了列文处在贵族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焦虑状态;安娜出场就目睹了一个人卧轨死亡,她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不详的预示,而后也出现了仰拍火车底部的镜头以及安娜噩梦,最后如预兆一般她也选择了用卧轨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从火车蒸气缭绕中走来,又在蒸气缭绕中死去。两次出现的被风吹灭的蜡烛同样也预示了安娜无望的生命与爱情的枯竭。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5)

伊莲娜和苏菲玛索(苏菲玛索的安娜令人实难忘怀)(6)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经典之作,改编而成的电影有风格迥异的各种版本,此版主要侧重于安娜追求爱情的喜乐悲欢以及爱情的无奈,罗曼罗兰曾说爱情的无奈是难寻两情相悦又能刚好在一起的人,而影片中所讲的是安娜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甘受千夫所指,渥伦斯基放弃前程愧对于母亲。两人历经种种相守一起过上貌似夫妻的生活之后,曾经刻骨铭心的誓言渐渐变成伤人的利器,两人彼此中伤彼此消耗,这样的爱情的无奈更可叹。安娜如伏特加般浓烈地爱过,最终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成为了渥伦斯基心中的白月光。这或许也印证了影片的另一个中译名《爱比恋更冷》,自始至终,安娜的爱都带有一种决绝的意味,她虽然是上流社会群体的一员,但是她内心其实对上流社会“政治婚姻才是最好的婚姻模式”虚伪说辞嗤之以鼻,对于卡列宁,她只是尽了作为妻子的义务,而并非爱人。渥伦斯基的出现激发了她内心潜存的“情”与“欲”,她成为一个为爱生存、为爱毁灭的人。那时的安娜,“要么爱,或者死”。安娜决绝地去爱,也希望得到同等的爱,当渥伦斯基对她的爱渐渐消逝时,她的爱也变得冰冷,因而选择死亡。

版权归公布森林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