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传入大陆以后,至今仍然让很多读者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天下武功出自少林派和武当派,而少林派是达摩祖师开创的,武当派则是张三丰道士开创的。

1930年,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经过考证揭开了真相:所谓的达摩祖师和张三丰祖师压根就不会武术!“达摩祖师开创少林派,张三丰祖师开创武当派”这个说法完全就是后人牵强附会而已!

国术馆馆长(1930年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考证)(1)

内家功夫宗师孙禄堂

提起“少林派”和“武当派”,先让我们从民国年间的西北军著名将领张之江说起吧!

张之江生于1882年,和冯玉祥同龄,幼年跟随祖父习武读书,年轻时就非常喜爱武术,和冯玉祥一样,很早就参军,冯玉祥升任步兵营营长的时候,张之江升任骑兵营排长。

在此期间,张之江还加入了冯玉祥担任会长的一个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不久,两人都因为参加滦州起义而被解除职务。

辛亥革命后,张之江和冯玉祥再次投军,冯玉祥凭借内姑父的提携而青云直上,2年时间就从营长升任旅长,而没有靠山的张之江一直升不上去,改投老上级张绍增,但混了几年仍然只是个上尉。

无奈之下,张之江只得又回头投奔冯玉祥,从此一路官运亨通,几年时间从上尉一路升至师长,成为冯玉祥最为倚重的两大助手之一,一直在西北军跟随冯玉祥。

直到1927年底,张之江积劳成疾,这才离开西北军,来到南京养病。1928年2月,张之江被指定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3月,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成立,与武术有不解之缘的张之江得到冯玉祥、李烈钧、戴季陶和于右任等国民党大佬支持,受聘出任馆长。

张之江邀请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的李景林任副馆长,并参考江湖规矩,在国术馆内开设了“少林门”和“武当门”,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被张之江定性为“内家功夫”,所以划入武当门;而其余武术拳种则统统被张之江定性为“外家功夫”,划入少林门。

在我们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大地上,向来“同行生妒忌,同行是冤家”;而且,自古以来,中国人盛行的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所以,没过几个月,中央国术馆内就发生了内部争斗——少林门和武当门互不服气,要一比高下。

当时,刚刚考入中央国术馆、后来担任该馆教务处副处长的杨松山,就亲眼目睹了这场争斗。杨松山当时参加武术国考获得最优奖,1930年出任黄埔军校国术总教官,他精于多种传武拳法,也擅长拳击、散打等,可以说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了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术,他的说法应该是很权威的。

国术馆馆长(1930年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考证)(2)

外家功夫宗师王子平

根据杨松山回忆,中央国术研究馆刚建立不久,就发生了少林武当两门互不服气而比武的事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就是馆内的派系纷争所导致的。

前文说到,张之江邀请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的李景林任副馆长,实际上,李景林原是东北军将领,与张之江向来不和,他从来就没到过职,所以他这个副馆长之职形同虚设,但他却有几个亲信在馆内任职。

当时,张之江刻意把馆内分设“少林门”和“武当门”,各门教员教授若干学员,这种分设本来就容易造成门派之见,而馆内人员任职又各有各的背景,有人又有意从中挑拨制造矛盾,最终导致少林门和武当门门长决定一比高下。

正如张之江所定性的那样,很多人也都认为像少林门这样的就属于外家功夫,像武当门这样的就属于内家功夫,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谁强谁弱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争论。

把武当门尊为祖师的练武之人就编造了许多“武当内家功夫是如何多次击败少林外家功夫”的故事;反过来也一样,把少林门尊为祖师的练武之人就编造了许多“少林外家功夫是如何多次击败武当内家功夫”的故事。

这些故事经过一代代人传下来,到了民国年间,这种武当门和少林门的“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谁强谁弱的争执愈演愈烈,所以,这种争执也同样出现在了张之江主持的中央国术研究馆内。

当时馆内武当门门长是孙禄堂,此人在近代武术家中名气极大,被认为是内家功夫的泰山北斗级人物,往往被人尊为内家功夫的一代宗师。而少林门门长是王子平,天生神力,同样也被尊为外家功夫的一代宗师。

武当门门长孙禄堂认为,国术重在明理修身,技术反而为末。所以,孙禄堂主张教学重点是教授基本规矩及其学理,培养学员具有灵性的内劲;身为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和王子平等人则与孙禄堂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实用招法才是国术馆的教学重点,明理修身只是传统武术的外延。张之江、王子平等人主张侧重教授学员绝招绝技,培养学员的绝对力量。

这种理念上的分歧,导致孙禄堂刚开始就职时,在开学典礼上就有人当众向他发出挑战,因为挑战者质疑孙禄堂实战能力差劲,他的那些打倒外国大力士的传奇故事多半是人为杜撰虚构的。最后,年近七旬的孙禄堂并未应战,代表武当门出战的是孙禄堂托人从上海临时招来的高振东。

国术馆馆长(1930年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考证)(3)

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

根据高振东回忆,1928年6月,孙禄堂(高振东称之为师伯)的儿子孙存周和孙禄堂的徒弟李玉林到上海找他,要他代表孙禄堂去南京和王子平比试武功。原因是68岁的孙禄堂和47岁的王子平比武不大合适。

其实,说白了,孙禄堂这位武术宗师心里也有数,毕竟拳怕少壮,万一有个闪失,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吗?所以差遣儿子和徒弟邀请高振东出面应战,高振东比王子平大2岁,比较合适。

最后王子平和高振东的“少林、武当之争”到底谁输谁赢,到现在成了一桩迷案,王子平少林门弟子说此战以平局告终,而高振东却说此战“王子平无招架之功,最后合手认输”。实际上两人的争斗最后是被人强行拉开而终止的,谁也不服谁。

高振东和王子平争斗完了之后,又有少林门和武当门两位科长手持竹剑比拼,比着比着,张之江猛然醒悟到不妥,害怕由此引起两大门派发生群殴,赶紧强行叫停,这一局又以平局告终。

说到底,此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少林门”与“武当门”之争根源就在于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本身,他根本就不懂得,中国传统武术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少林派”和“武当派”鼎立的局面,完全是他自己受小说戏剧毒害太深,强行把传统武术分为“少林门”和“武当门”而导致的结果。

对张之江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冯玉祥曾嘲讽过他:你把天下各门的大侠都请来了,你是不是要当“总门长”呢?你这样搞,国术馆要被你搞成说书馆了!冯玉祥的这段话其实大有深意,一语道破所谓传统武术的通病——喜欢自嗨,而且沉浸在自嗨里的时间久了,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武术史学者徐纪曾说,少林、武当之说,是以小说、戏剧的渲染与传播而得以广为流传,真正的武术家并不认可这种没有依据的观念。自从这次“少林门与武当门”争斗之后,中央国术馆取消了“少林门与武当门”。

但当时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受此事件触动,他特意前往少林寺、武当山和陈家沟等地考察一番,回来后写成了《少林武当考》一书,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少林外家、武当内家之说,完全是荒诞不经的谬传。

在这本书里,唐豪揭开了“少林和武当”的真相:他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所谓少林派祖师达摩和尚和武当派祖师张三丰道士其实都不会武术,“达摩祖师开创少林派,张三丰祖师开创武当派”的说法全是后人根据小说和戏剧而牵强附会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