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明末清初东南亚洲最大的海上霸主,在中国东南海洋,乃至亚洲海洋执牛耳者?

答案是郑芝龙!应该没有很大有争议。

这位是昔日明末东南海洋跺一脚海涛震的枭雄,本是“人中吕布”一样的重量级人物,却投降大明,出卖大明,抗击大清,又投降大清,最后在他的儿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强烈反衬下,落得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叛国骂名而载入历史。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1)

“备受宠爱”,并"以父事之",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郑芝龙出生于福建南安一个渔村家庭,乳名“一官”,史书上称其 "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属于在乡里不事农活,游手好闲,却秉赋极高的那种。

十七八岁后,随舅父黄程经商,开始在东南沿海的闯荡,在澳门参入了天主教,教名为尼古拉斯·一官。

金鳞岂非池中物。

当时澳门有葡萄牙人居住做海上贸易,聪明伶俐的郑芝龙混迹其中,很快就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并展现出了经商的智慧和才干,成为其舅父黄程的得力助手。

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让郑芝龙单独带领船队,押送白糖、麝香、鹿皮等货物远赴日本长崎,并侨居进行贸易。

郑芝龙在这里结识了生命了的第二人贵人,当时最有有势力的海盗商人李旦,得到赏识,很快成为其部下,“备受宠爱”,并"以父事之",开始了亦商亦盗的生涯。

在当时明清社会,富人收养佞童风气盛行。《海上见闻录》、《广阳杂记》、《明季北略》等许多杂记笔记史料,都有称郑芝龙的“姿容秀丽”、“姣好色媚”等描述。可见郑芝龙长相应该是非常清秀,英俊,容貌出众。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从后世有关其子郑成功的容貌描述和画像中,推测出郑芝龙的英俊容貌。

明代沈德符的《敝帚斋余談》也提到:

近乃有称"契儿"者,则壮夫好淫,辄以多资娶姿首韶秀者,与讲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列诸少年于子舍,最为逆 乱之尤!闻其事肇于海寇云。大海中禁妇人在,师中有之,辄遭覆溺,故以男宠代之。而酋豪,则遂称"契父"。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2)

"契"这个字,在福建一般是指男性间的性关系,福州话中就有"做契弟"的说法,所谓"契弟"就是指男同性恋者的意思。

其实,同性恋在明代已经比较流行,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更为普遍。因为当时人迷信女人不能上船,否则就会有海难,因而长期在海上过生活的海寇便“以男宠代之,而酋豪则随称契父。”

《海上见闻录》、《广阳杂记》、《明季北略》等笔记史料中,关于郑芝龙的容貌描述,其实也是在暗示他当小相公的可能。

不管“小相公”之说是否真实,但我们最起码可得知,郑芝龙必定是长得非常漂亮,作为男子就是英俊,同时也认了海盗头子李旦为义父。

熟读三国的都知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吕布不仅武艺高强,长得也英俊,而且也认董卓为义父。这两点,郑芝龙都和吕布非常神似。

还有一点,郑芝龙在平户藩侨居时,受到当地诸侯松浦氏优遇,将其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许给郑芝龙为妻子,也就是郑成功的母亲。

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有貂蝉之貌。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3)

“聚艇数百,聚徒数万”,成为东南亚洲最强海盗。

郑芝龙因为聪明能干,得到李旦的深度信任,先是充当翻译等角色,后又被安排前往澎湖,专门与荷兰人打交道,活跃在台湾海峡,游走于中日台及荷兰多方间,过着亦商亦盗和中间人的角色,混得风生水起。

天启四年(1624年),郑芝龙投靠日本平户地区最大的海盗商人势力颜思齐,并与颜思齐、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拜盟为异姓兄弟,推颜思齐为盟主,组成反抗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起义,也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长崎之乱”。

因谋事不周,不幸事泄,遭幕府遣兵搜捕,颜思齐率众仓惶出逃,最后落脚台湾云林北港。

颜思齐、郑芝龙等人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计三千余众,扎根台湾,“伐木辟土,构筑寮寨”。

天启五年(1625年),颜思齐不幸染伤寒病去世,郑芝龙在众人推举下,继任盟主。

这一年,郑芝龙的“义父”李旦也在从台湾回平户途中去世,于是郑芝龙顺势接收了李旦在台湾的产业和士卒,实力逐渐壮大。

从此,郑芝龙自立门户,从福建招徕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晖、郑彩等部将,封为他的郑家军十八先锋,结为"十八芝",势力不断壮大。

​郑芝龙以台湾魍港为基地,经常攻占骚扰福建及广东数地,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兵卒数万众,一跃成为当时明代海上最大的海盗集团。

郑芝龙的这段经历,靠异姓结拜,整合各路海盗势力,成为盟主,最后发展壮大为郑家军。

三国时吕布也是刺杀义父董卓后,收纳了董卓西凉兵马,为其后来成为一方诸侯的主要人马,唯一不同的是,吕布在董卓死后,对西凉军整合不够彻底,导致了余部李傕、郭汜等人的反叛乱。

可见,吕布与郑芝龙的差距就是没有搞好异姓结拜,整合各方势力。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4)

天启六至七年(1626~1627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民不聊生。

郑芝龙借机扰福建漳浦,金门,广东靖海、甲子等地,郑芝龙虽事劫掠,但对百姓却是异常仁慈,“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因此一时间,威望比官家还高。

《纂福建通志》载:“郑芝龙聚船数百,招徒数万,复以小惠济其大奸,礼贤下士,劫富济贫”;《明外纪》载:“惟不许掳妇女,焚房屋,颇与他贼不同”。

明朝廷命令福建总兵官俞咨皋进剿,结果战败。这样受老百姓拥戴的队伍,官府肯定是剿灭不了的。

于是朝廷不得不进行招安,但郑芝龙不为所动,边打边谈,不断提高接受招安的筹码。

同时并招抚了泉州等地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郑芝龙成为有组织大规模移民台湾的第一人,自此其海上势力的日益扩张强盛。

据黄宗羲的《赐姓始末》记载:“崇祯元年,闽值大旱,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厥田为上,秋成所获,倍于中土。”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5)

八闽以郑氏为长城,终首鼠两端,走上人生不归路。

经过两年六个月的拉锯,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在感受到明朝政府的一番诚意后,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为己任,归顺了明朝中央政府,诏授为福建巡抚熊文灿手下的"五虎游击将军"。

于是郑芝龙率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离开台湾,坐镇闽海,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

郑芝龙依靠明政府的授权和影响力,巧妙整合各种力量,充分吸取荷兰海军技术,不断壮大海战实力,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洋舰队,从此开始到达顶峰。

郑芝龙的海军有多强大,我们可能看看当时的历史记载。

崇祯六年(1633年),郑芝龙亲率150多艘战舰,在著名的料罗湾海战中,大败不可一世的荷兰精锐舰队,将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五艘巨舰一举击沉,“数十年未有之奇功”。

自此荷兰在东南亚洲的家底基本上全部报废,郑芝龙也凭此奠定了他绝对的海洋霸主地位。

此战过后二十年里,郑芝龙最盛时军力也扩张到了20多万的多国部队,均精习海战,拥有大小战船超过3000多艘,成为成为闽南的领主,和当时西太平洋广袤海域上最强霸主。

郑芝龙开启了十七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属于郑芝龙的时代。在这条航道上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无论是日本,还是荷兰,统统都要悬挂郑氏旗号,给他交保护费!

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郑芝龙从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控制海上贸易,迅速富可倾国。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讲,郑芝龙的强盛,也平息了东南海盗和倭寇的袭扰,史称"八闽以郑氏为长城",而且更关键的是,郑芝龙没有要朝廷负担任何军费支出。

郑芝龙在海上崛起之时,正是明朝走向没落的时候。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朝内忧外患,关外后金虎视眈眈,关内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

朱由崧被拥立为南明弘光皇帝,定都南京,扛起反清复明大旗。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但另怀心思的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却在福州支持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隆武政权,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后又晋升平国公,后又加太师,成为福建南明政权的实际一号人物,权顷朝野。

作为一方诸侯,拥的有自己一亩三份地的霸主,郑芝龙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这与唐王朱聿键,弘光皇帝朱由崧等“打回北京,赶走满清人”的理想,显然不在一个频道。

在海盗商人出身的郑芝龙看来,与大明王朝的家国利益相比,家族利益,郑家集团的利益要更重要,这就是他一生所奉行的“实用主义”,利益至上哲学。

于是他目光短浅地认为:"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

明末名臣名将一览表(明末清初堪称人中吕布)(6)

对大明王朝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全无家国概念,更看重个人家族利益,这为郑芝龙后来他投降清朝,走向父子反目,身首异处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大兵进攻福建,郑芝龙意志松动,决意降清,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政权灭亡,在许以闽粤总督的前提条件下,郑芝龙投降清军,郑芝豹、郑彩皆降。

唯其子郑成功反对招安降清,郑成功曾多次哭谏:“虎离山则失其威武,鱼龙脫渊则登时困杀,告父当三思而行。”

郑芝龙变节投降,郑成功自此与父亲果断决绝,拉起杀父救国旗帜,不屈不挠抗击清军,收复宝岛台湾,成为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投降后,南征主帅贝勒博洛却违背诺言,并没有封郑芝龙为闽粤总督,而是调离福建,移送到京师,被编入汉军正红旗。

虎落平阳被犬欺。

离开了福建地盘,郑芝龙虽然被清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晋封同安侯,优待有加,但实际上过着被囚禁的生活。

大清朝廷想利用郑芝龙劝降郑成功归顺,均未奏效。

永历十五年(1661年),失去耐心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自作主张矫诏,下令将流放于宁古塔的郑芝龙、郑芝豹等斩首,其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全部被斩杀。

比较有趣的是,归顺,拥立,反叛,投降,最后被斩杀,郑芝龙的人生下半场,也如同三国时期的吕布一样,走出了几近相同的人生轨迹。

一代枭雄,曾纵横驰骋海上霸主,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

参考资料:《清史·列传卷八十逆臣传》、《明史》、《清史稿》、《郑芝龙传奇》。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