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1)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2)

9月10日,我们将迎来第38个教师节。

青衫,书卷,漫漫子曰。

在我们的脑海里,教书先生的形象总是如此明净,儒雅里又藏着些许严厉。书院岁月,学生一声声清亮的“夫子”,一半是敬意,一半是温情。

时至今日,教师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特殊的职业。三尺讲台不高,他们却要站在这里,让孩子们遥看整个世界的绮丽和变化。日月潮汐,每一个晨早和夜晚,闪现在愁云和欢愉间的,总是那些既动人又恼人的稚气与童真。可曾经,他们也是这童真的一部分。那些甜美的、苦涩的、叛逆的、敏感的人生况味,在时间阡陌里交叠成光阴的絮语,也曾在“先生的布衫”上映刻下来日方长。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家》邀请多位名师畅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我们推出这组教师节特稿,致敬良师,助力教师成长。

今日为大家分享王崧舟老师的文章。

(该系列文章与头条教育联合发布)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3)

一个人对职业的认知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大体上跟我对职业认知的境界是一致的。第一层境界叫“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里,人跟动物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舒服了就笑,难受了就哭,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要得到满足。刚出生的小孩子,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境界。

第二层境界,叫“功利境界”。比方说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首先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认知的。它就是一个饭碗,我要靠它吃饭。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当然主要是脑力劳动,赚工资、赚奖金、赚福利,偶尔也赚一点外快,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这个境界,就处于功利的境界。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4)

当年,我对“师范学校”一无所知

我当年考中专,完全是出于功利目的,根本谈不上远大的追求、崇高的志向。我填的第一志愿是“电影学校”,但不是为了做演员,而是为了放电影。我印象中,放电影是一件很牛的事。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没有电影院,看的都是露天电影。电影放映机就在操场中央,电影放映员就在人群中央。什么时候放电影,在哪儿放电影,放怎样的电影,全是电影放映员说了算。我就觉得这个人特别牛,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电影本身。做了电影放映员,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各种各样的电影,那该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我填的第二志愿是“邮电学校”。我们小时候家里是没有电话的,更别说手机了。打电话、拍电报、寄信、寄东西,都要上邮局。打个长途电话要排队,看话务员戴着耳机的样子,就觉得很神秘;看话务员拿着电话线插头,一会儿插这里,一会儿插那里,就觉得很潇洒。而且,我伯父从新疆给我们寄来的钱,都要上邮局才能取到。每次跟着父母拿着汇款单上邮局取钱,都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候。所以,我从小对邮局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而“师范学校”,我完全没有概念,况且所有人都觉得我不适合做老师。填报师范志愿,完全是为了充数。但是,我却被师范学校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当年的中等师范都是提前招生的。只要填了师范志愿,十有八九能被录取。据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学都不是以第一志愿进入师范学校的。

当然,能够读师范,对我们来说也很不错。第一,读了师范,就等于跳出了农门,拿到了居民户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生活资料的保障,农民跟居民相差十万八千里,多少人羡慕居民户口。第二,读师范完全免费,而且每个月还能额外拿到15元的生活补助。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相当于提前就业,家里减了一个需要直接供养的人。第三,师范生是包分配的,完全不存在一毕业就失业的风险。分配也根本不需要找关系、走后门,像我,一毕业就直接分配到了县城的小学,这在今天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说的这些,就是当年我们考师范最真实的动机。这样对职业的认知,就是在功利境界上。那么,这样的认知有没有对错呢?没有!境界没有对错之分!这样的境界,完全正确,也完全正常。

但是,境界却有高低之分。这个高低,不取决于外在的评价,而是来自内在的觉悟。譬如,将自己的教师职业认知为一个饭碗,也就是停留在功利境界上。那么,接踵而来就是各种烦恼。所以,对职业认知的境界必须提升,必须超越。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5)

教师最高的境界是利他吗?当然不是

超越到哪里呢?超越到第三层境界,冯友兰先生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字——利他。功利利己,道德利他。对职业的认知一旦进入道德境界,那么职业的意义就不再是以小我为中心,而是以他人为中心了。你在教书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一种为了孩子的责任感。这些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他们毫无保留、毫无防备地将自己的童年交付给我,那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信任啊!无论如何,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他们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过去了就过去了,永远无法再来一次。而童年对每个人一生的意义,无论你怎么估量都不为过。当你这样认知的时候,你就在道德境界了。你甚至还会想,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的背后就是一户家庭,一个孩子的希望就是一户家庭的希望。

你甚至还可能会这样想,孩子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孩子的童年发展得如何,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影响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当你这样认知的时候,你的道德境界就更高了,几乎已经到这层境界的天花板了。很多老师迟早都会进入这层境界,很多优秀教师、名师都是很早就进入这层境界的。

很多老师进入这层境界之后,一辈子就停留在这层境界上。这当然已经是很高的职业境界了,也是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主流认知、主流价值。但是,这是不是职业认知的最高境界呢?不是!因为进入这层境界,依然烦恼不断,有的烦恼甚至超过功利境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功利境界是利己的,有一个小我在;道德境界是利他的,你是为他人活着、为他人工作,你的意义、你的价值是由他人来决定的。你的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他人的成长,你的善意不一定能换来他人的认同,你的奉献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赞美。你终于发现,自己活得很累,你常常疲于奔命,常常心力交瘁。有不少老师,就是在这层境界中抑郁的,抑郁的本质是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你会想,难道我活着只是为他人吗?很多时候,我们被他人左右,为孩子的学习烦恼,为孩子的品行焦虑。然后,你陷在里面,不断挣扎,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割裂。前两天我看到一个事件,说一个中师毕业的老教师,还有三年退休。但她一定要提前退休,她真的不想再干下去了。之前,她非常爱孩子,家长非常信任她。但现在呢,她怕孩子。因为她班里有三个孩子,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下班后,她就留下来给这三个孩子补课,当然,完全是免费的。但是,她这样做事先没有跟家长打过招呼。她觉得,自己牺牲休息时间,不收孩子一分钱,主动给孩子补课,真心希望孩子好,家长怎么会不理解不支持呢?

结果,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到学校里把她臭骂一顿,说她有什么资格把孩子留下来,这个时间是孩子自己的时间,留下来补课征求过孩子的同意吗?征求过家长的同意吗?这位还有三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彻底崩溃,她再也不想做老师了。这就是道德感、责任感太强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职业境界还要再提升、再超越。

超越到哪里呢?超越到第四层境界,冯友兰先生称之为“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里,你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你觉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用庄子的话来说,你能“物物而不物与物”。在我看来,这层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心物一体的境界。进入天地境界,你不仅破除了功利境界中的那个“小我”,也同时破除了道德境界中的那个“他人”,因为小我与他人本质上是一体的,于是你体认到一个更大的我、更神圣的我。一切都是我的投射、我的镜像,并不存在独立于我的他人、他物。原本以为的身外之物、客观之事,其实都是我心灵的呈现,本质上他们都是我,都是我在,都是我觉。

以我们最经常的一种工作样态上课为例,进入天地境界的老师,他其实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上课。其他上课的老师,他的每一个意念都活在下一刻,他焦虑,担忧,期盼。所以,他很难体认到课的每一个当下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享受上课?享受上课,就是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全然进入课堂的每一个瞬间。他的生命不再焦虑,不再期待,而是如实地活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这里、每一个当下。他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瞬间,顺利也罢,挫折也罢,完美也罢,缺陷也罢,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就这样,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瞬间都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我常常说,课堂就是道场,教学就是修行。

黎巴嫩文学大师纪伯伦说过,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就领悟了生命的深刻秘密。我想,只有进入天地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

— END —

来源 | 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王崧舟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 邓晓婷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致敬好老师#

(该系列文章与头条教育联合发布)

优秀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四重境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