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很多媒体和商家会鼓励你不要在乎社会评价,去做自己,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甚至于有些广告会告诉你,买不起就去刷信用卡,还不上了再去分期。

成为一个所谓的宅男或者宅女,最小化自己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不擅长和别人沟通,就回避与人沟通。

但我觉得其实这种观点,有很大问题。

一味的最小化你的社会交往,最后会让你变成一个工作也没有热情,颓废的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很难脱离这个社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1)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2)

02

问题,是逃避不掉的。

蔡康永之前讲过一个故事,大概的意思是你读初中的时候觉得英语太难,没有学英语,高中的时候觉得游泳太难,就没有学游泳。

等你读大学的时候发现,你喜欢的女生约你一起去游泳,可是你只能说“我不会”。

等你工作的时候面试官,问你会不会英语,你也只好说“我不会”。

逃避并不会让问题消失,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3)

知乎上有一个30左右的银行柜员在分享自己的经历:

“邋遢,不收拾屋子,脏衣服一堆,每次打扫卫生能收拾出两袋子垃圾!单位工资越大越少,天天抱怨,银行窗口要求规范化服务,也做不到。同事都和我一样得过且过”

其实如果你在刚工作的前三年,能够跳出这种一成不变的工作,进入一个有前途的行业,比如新媒体。

等你到工作第5年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是一个小团队的leader了。

等你到工作10年的时候你已经在带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年收入可能会是现在的5倍...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4)

03

改变,也是讲究环境的。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研究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讲的是人们掌握语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习得”,一种是“学得”。

“学得”强调的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学习,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

“习得”强调的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实践交流,无意识的吸收某种语言,而且无意识的流利使用。

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你想要在语言的方面成为一个表达高手。

除了有意识的理性的学习,你也要去进入到一个能够帮助你不断提高不断收获有效反馈的环境当中,去激发你的“语言习得”的过程。

比如,贺嘉老师的演讲私房课(这么写你会不会觉得我不要脸‍♀️)

作为一个“深吹”,也就是鼓励大家来深圳的人。

当时我是这么跟《爆款文案》作者关健明老师说的,你在福州这样一个城市,和你打交道的这些人对于新媒体对于营销的了解和理解,肯定不如你深。

但是你来深圳,你接触到的朋友很多人正在创造新媒体行业一个个最新的案例。

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影响行业的人,你应该来深圳。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5)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6)

04

打破一事无成的困境,先建立最小正反馈循环。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经验:

你越去做一件事情,你就会变得越擅长。

你越擅长这件事情,你就会变得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因为这个时候,你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

我为什么会知道?

因为在演讲这件事情上,

我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正循环。

因为擅长演讲而获得讲课的机会,讲课的机会给我带来收入收入又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那我就会获得更多更重要的演讲场合和机会。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疑问,我怎么样去开始?

很简单,你去想一想,你在过往的三年里有没有人因为你做某件事儿给你付钱。

比如说有同学曾经帮人运营社群,而产生过额外的收入,他就可以考虑转型做社群的运营。

比如说有的同学曾经靠投稿赚过钱,他就可以考虑转型自媒体。

比如有些学员曾经靠卖东西赚过钱,她未来就可以考虑转型成为一名销售或者是创业。

只“做自己”,会让你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

如果你不想一直颓废下去,你就应该去到一个能够激励你的环境当中。

“你不去试试,怎么知道机会不是你的呢?”

前两天,我写的书《表达力》在当当、京东双榜第一,这也是我的一个机会。

30岁的人一事无成每天还要做自己(只想做自己)(7)

抓住机会,你也能不断突破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