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寻觅五年

1939年,希特勒在闪击欧洲之初,四处散布德国拥有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的消息,企图威慑一些小国放弃抵抗。

他说:“我们将使用一种别人不知道的而又能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武器。”

1939年10月,英国谍报机构获得一份德国“武器发展规划目录”,其中包括滑翔鱼雷、弹道火箭等一长串武器项目,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排在第一的原子弹。

1940年,德国不宣而战,吞并挪威,占领了维莫克化工厂,并将世界著名原子科学家玻尔的研究机构严密控制起来。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1)

图:漂亮的云朵背后是危险

丘吉尔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深思熟虑后,英国决定摧毁挪威的维莫克化工厂,炸掉重水,釜底抽薪拖住德国的核发展计划。

维莫克化工厂隐蔽在崇山峻岭间,防护严密,钢筋混凝土厂房异常牢同,用飞机直瞄轰炸很难破坏工厂。英国经反复权衡,决定将任务交给安全协调局的斯蒂文森,由他派遣特种部队完成破袭。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2)

图:维莫克化工厂

斯蒂文森根据情报,制定了代号“飞燕”的破袭计划。

按照该计划,他们精心挑选了4名挪威籍突击队员“打前站”,空投到维莫克化工厂附近,与当地情报人员利夫博士和艾因纳尔接头,尔后,32名后续突击队员乘坐由轰炸机牵引的2架滑翔机着陆,两批人员会合后寻机执行破袭任务。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3)

1942年10月24日傍晚,“飞燕”行动拉开序幕。代号“燕子”的4名突击队员抵达挪威上空,顺利跳伞。着陆集合后,与情报员取得联系,做好了接应准备。

11月19日,2架轰炸机各牵引1架载有16名突击队员的滑翔机,飞临挪威。

不幸的是,第一架轰炸机导航设备发生故障,收不到地面信号,只得靠地标地物推测飞行,结果飞入密云层,机上结冰,高度表失灵,牵引绳又突然断裂,滑翔机迫降损毁,16名突击队员8人当场牺牲,另8人刚从残骸中爬出,就被德军俘虏,4名因伤势过重死在德军医院,另4名被处决。

第2架滑翔机因牵引的轰炸机撞山被迫着陆,14名幸存者全被德军俘虏枪决。

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德军检查飞机残骸时找到一张地图,图上维莫克这个地名被划了红线,引起德军高度警惕。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4)

图:影视中的党卫军

德军驻挪威司令立即视察了维莫克化工厂,加强了守备兵力。党卫军也在附近大肆搜捕。情报员不得不出去暂避风头。

所幸,“燕子”组突击队员平安无事,但他们的食物所剩无几,无线电的电池也快用完了,4名队员在海拔1300米的山区苦苦支撑。

用滑翔机投送特种部队的计划失败了,斯蒂文森决定另派一个袭击小组。这次他仅挑选了6名特工。

1943年2月16日夜,这6人组成的“枪手”突击队伞降到了距维莫克西北,与2名情报员及“燕子”组成员取得了联系,12人决定共同参加破袭。

2月27日罗尼队长宣布了行动命令:“全体队员一律穿英军制服,每人带两片氰化钾,可能被俘时必须服毒,不能被德国人活捉。”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5)

图:夜间灯火通明的德军重水工厂

当晚8点,突击队悄然踏上征程。他们背着敏感的爆破炸药,穿过积雪覆盖的森林,滑过惊险的雪地,摸过横在冰块翻滚急流之上的“冰桥”,攀上300米高的冰封峭壁,沿着一条铁路爬到距工厂460米远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屋里,稍事休息,等待德军换岗。

到了换岗时间,罗尼悄声向大家明确各自职责,果断下令:“行动!”

一名队员猫着腰径直奔向工厂大门,用钢剪迅速切断紧锁大门的铁链,队员们鱼贯而入。

掩护组占据了有利地形,爆破组冲向重水生产车间。由于对工厂结构非常熟悉,不到3分钟他们就找到了通向车间的通道,途中他们制服了一名警卫,进入车间时,他们发现1名正在监督生产的专家,罗尼命2名队员看守他,其他队员迅速在能造成最大破坏处——重水电解池周围安装炸药。

一切都如受训时那样有条不紊。安装完毕,利夫博士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引爆线路,示意罗尼带领队员及那名专家、挪威籍卫兵先行离开,而后他亲手点燃了导火索。

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从车间传出,刺耳的警报也响成一片。惊醒的德军卫兵乱作一团。不待他们从房子里冲出,掩护组就破门而入,一阵猛烈扫射,10多名德军被击毙。

另一处营房里的卫兵慌慌张张套上衣服,端着枪一窝蜂冲进通道。警报声、射击声和叫骂声不绝于耳,整个工厂像炸开锅一样。

德国人科学家 德国科学家那么多(6)

图:1945年8月6日8点15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600米上空爆炸。很难想象,德国如果制造出了原子弹,会带来什么后果

突击队友们趁乱紧贴通道的墙壁向外冲去,冲进来的德国卫兵竟毫无察觉和他们“失之交臂”。

德国苦心经营数年的重水工厂顷刻间陷入瘫痪,450千克极其珍贵的重水也化为乌有。正是由于“飞燕行动”及其后的一系列破坏活动,让德国直至战败,也没能造出他们试图挽回败局的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