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寿宫是南昌人的民间信仰
万寿宫历代都是南昌的公共建筑,是南昌的文化地标,达官贵人、雅士墨客来南昌,必来万寿宫,像谢枋得、刘辰翁、虞集、揭傒斯、宋濂、危素、刘基、李贤、李梦阳、唐寅、张位、朱彝尊、范祖禹、陈弘绪等在此留下身影。王阳明来南昌迎亲之夜也来到铁柱万寿宫夜访老道,成为他人生道路中的一件大事,现在写王阳明的书中都会提及此事。据说,明代首辅严嵩晚年被贬后,死于铁柱万寿宫。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也来过铁柱万寿宫。
八大山人纪念馆现藏有一幅清末的“铁柱高风”图,画的就是当年南昌万寿宫的热闹与壮观。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装饰手法极具南昌建筑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到明中后期,万寿宫的道教功能趋于衰落,其会馆功能却在全国铺开。到民国初年,江西会馆性质的万寿宫建遍了全国,章文焕先生《万寿宫》一书统计有1400余座。云南、贵州、四川就有122县市建有218座万寿宫。万寿宫是江西移民和商人创造的文化资源,既是江右商邦在外省的同乡会馆、移民祠庙,江西人在此祭祀许逊、洽谈生意、联谊交流。万寿宫是江西人的精神家园,是离乡赣民的乡愁符号,是江西的一张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名片。
南昌万寿宫,无论是铁柱万寿宫,还是西山万寿宫,还是全国各地的南昌万寿宫,都具有“三民”特点:民族风格、民俗活动、民间信仰。
万寿宫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民间信仰,中国有三大具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民间信仰:山西的关帝庙,福建的妈祖庙,再一个就是南昌的万寿宫。
万寿宫历来是南昌人开展民俗活动的场所。这种民俗活动一是庙会,二是进香祭祀,三是集市交易,四是会馆乡愁,五是唱戏灯会。比如,从东晋至今,西山万寿宫的民间祭祀绵延不断,后来,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民间庙会,进香、朝拜同商品交易、信息沟通、唱戏演出等交织在一起,每年农历7月20日至8月底,为时一个多月。据说,赴庙会的货物,只要贴上进香朝拜的标签,官府就不盘查和收税,这就吸引了更多的商客。
现在,西山万寿宫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有50余万人参加,主要来自南昌及丰城、樟树、鄱阳、高安等地。南昌人还以自然村为单位组成“朝仙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和看戏等娱乐活动。
不说别的,单说西山万寿宫的戏台,就十分了得。它位于高明殿正前方二道仪门外的大院内。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同治七年。戏台为木、石、砖结构,布局呈“凸”字形。基座高5尺,台面宽1丈,深2丈,高2.5丈。戏台正中上方有形若扣锅的拼板彩绘藻井和倒板。戏台系琉璃瓦盖顶,翘角飞檐,前后台相连,中间有照壁隔开,照壁上方有清乾隆年间进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礼部尚书曹秀先手书“来物达情”四字描金匾额一方。戏台的左右有进入场门。后台系长方形砖瓦房,长2.8丈,宽1.2丈,背面无门窗,朝前方有镂雕窗棂,后台有石阶供人上下,全台仅此一道门,戏剧场所前窄后宽,台前仅可容纳观众五六百人,台右为跨越三座仪门的宽长大院,可容纳五六千人。因为戏台必须面对主神,因此大多数观众只能看偏台,戏台主要供万寿宫内部使用,当地乡民也可借用,但对上演剧目要求严格,以免亵渎神灵。农历正月二十七日为万寿宫许真君的生日,届时请大戏班来唱戏,少则三天,多则十天。
后来,这里还举行过一些重大政治活动。1926年,这里举行盛大活动来超度“南北相争”阵亡将士,历时11天,唱戏10天,李烈钧等省府要员亦亲自送了花圈以示悼念。1930年8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在此召开了纪念“八一”起义三周年大会,演出了小剧宣传革命。1937年,这里上演了《胡阿毛》、《飞来的祸》等剧,动员民众抗日。1968年戏台被毁,应该重建。
西山万寿宫是1987年的省保,当然应该申报为国保单位。而铁柱万寿宫则应该同时申报省保和国保。
千百年来,南昌的万寿宫,兴废交替,建了毁,毁了建……,为什么南昌人的万寿宫情结这么重呢?因为万寿宫记载了南昌人抗击洪水的集体记忆,表达了南昌人的英雄崇拜,展开了南昌人的世俗习俗,寄托了南昌人的生活期盼,表达了南昌人的民间信仰:消灾,平安,长生、延寿。目击道存,有万寿宫在,南昌人的心就实在。日子悠悠的长,生活淡定地过。南昌人无论是进香敬神仙,祭祀拜真君,无论是异地会同乡,还是经商赶庙会,与其说是想求未来能成仙,还不如说是在活好当下的命。
万寿宫,是南昌人的道场,体现了南昌人的道,这个道,就是治水消灾的平安之道,就是心净无染的忠孝之道,就是健康长寿的生命之道,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之道。
(图文源自网络。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