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必去关注很多复杂艰深的领域,如火箭上天、脑外科手术等。每一位公民,也并不关注政府官员做出了什么影响经济的政策,但我们无法回避经济问题及相关决策。所以了解经济现象的因与果,对我们生活的选择是非常有用的。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1)

1、什么是经济学

大多数经济事件涉及的基本原理通常本身并不复杂。我们看到20年来买了房子的人,大多数人的房子都翻了几倍,但是讨论中使用的政策和经济学术语,使得这些事件显得晦涩和含糊。于是有些人没买房或者后来进城务工的人,开始从心里厌恶高房价的现象。

20年后,原来买‬过房的家庭或‬在‬城市里‬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有的早早就离开了学校,开始进入社会自谋职业,有了‬生存的资本,有的是有了学历才进入社会谋求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一份工作,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年轻人干脆宅家里,等待一份好工作的降临!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政府。比‬如香港的高房价,是住房制度决定的。

经济学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是把经济看作生产、分配日常生活必需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这里少了一个稀缺性,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的学问。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2)

2、稀缺一直存在

稀缺是指个人需求加总之后大于现存的资源数量。现代中产阶级的欲望超出了他们可以轻松应对生活的水平,只能勉强度日,想要满足的预算真是太有限了。其实,限制他们的并不是预算的钱,而是现实。在现实中,从来没有足够的东西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约束,这才是稀缺性的真正含义。

因为中产阶层他们背后的压力来自每月账单的支付压力,车贷、房贷、消费贷,为了想要的东西,不惜高负债的消费,那将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在现实社会中,稀缺无处不在,所有人对于节约的要求都与稀缺性有关。现实中存在“稀缺性”的东西,这意味着人们既要尽力带来高产出,又要在开支时承担个人责任。

不论国家有什么样的政策、惯例或制度,也不论它们明智与否、高尚与否,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物品完全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

不论什么社会制度,没有满足需要都会内嵌于这些经济制度中。我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才能适应当下的经济制度,减少我们的生活压力。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3)

3、商品是资源的转化

经济学不仅是人们把消费者如何对已有商品和劳务产量进行安排,而且关注生产,是从原始的稀缺资源到产出,一个由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整个过程。

生产就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来实现产出,产量水平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经济学研究的正是这些资源的使用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决策和后果比资源本身更重要。因为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大不‬一样,这就是稀缺性造成的。

经济学的核心是替代用途。如果每种资源只有一种用途,那么按唯一用途就简单了。但是,地球的资源分布并不公平,水除了饮用,还可用来制造冰块、水蒸气,同时用于清洗或者是生产其他东西的材料。

同样,石油不仅可以提炼成油品做燃油,还可以用于生产塑料、沥青和润滑剂等,是工业的血液;铁矿可炼钢,大到制造火箭、大炮、飞机、汽车、盖摩天大楼,小到生产细细的钢丝或一根针等。一个国家没有怎么办?以前靠掠夺,现代文明社会,可以通过贸易来解决大部分的需求,尽管买家存在种种的不情愿,卖家还可能不卖。

每种资源应该分配给每一种用途多少资源量,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回答的问题。大到国家、企业,小到家庭、个人,只不过方式有不同、效率有高低。

经济学关注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质上,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决定如何分配稀缺资源,这些决策对整个社会生活都有深远影响。

比如核电站的建设,比烧煤发电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电站辐射,造成很多国家不敢轻易建造核电站的工程。

同样,俄罗斯用电量超过美国,但工业产量却小于美国。这就是低效地投入和产出转化,使得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俄罗斯并不比美国富裕。地大物博的俄罗斯生产效率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但‬丰富的资源并不能自动带来丰富的商品,人们只能保持在较低的生活水平。俄乌冲突说明俄罗斯对资源占有比决策和后果更重要。

生产效率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比率,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想象经济决策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实际的东西,如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水、铁矿、石油等,最后生产出来什么样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仅仅看作关于货币的决策。

经济学意味着谈钱,但对整个社会来说,钱(货币)仅仅是为完成生产而人为创造出来的度量工具。

如果政府只印些钞票发给大家,个个都是大富翁,有了钱,还有谁去用资源生产东西,有土地也没有人种地,有湖水也没有人去净化,有再多的矿、再多的石油也没人开采了,我们拥有的资源再多也转换不成我们想要的东西了。这就是说决定国家贫富的不是货币,而是这个国家拥有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4)

4、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并不能教你如何赚钱,为你提供个人理财意见,也无法用于企业管理。

我们用经济学分析物价、工资、利润或国际贸易平衡时,要考虑的是,针对经济的不同部分做出的决策如何影响稀缺资源配置,进而提高或降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

经济学不仅是一个用来表达意见或发泄情绪的话题。如高房价,它是对因果关系的系统研究,揭示以特定方式做特定事情时会造成何种结果。我‬国‬每年通胀率以‬2%温和的上升,每年城市、农民人口的流入流出带来的城市化率提升,以及40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速,这都是大城市高房价的的原因。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是稀缺的,土地盖了房子,就不能种地,或者是建设其他场所或公共设施。

要做到让我‬们‬自己也能产生高回报,一种方法是考察经济决策产生的激励,而不是只考察其所追求的目标。这意味着,结果比意愿更重要,这不仅是就直接后果而言,也对运行的长期影响。

20年来,一开始买房的大多数人是为了自住,后来有了多余的钱又开始换大房子,或者其他刚需房‬,如子女上学、婚嫁、父母养老、自己养老等,很少有像炒房团太太们专职的去炒楼盘,那是需要有丰厚的原始资本的。

普通人买房大多都是东拼西凑、贷款买房的。有了债务,生活就节约多了,相当于每月固定存了一笔钱。没买房的人即使是攒钱也跑不赢通胀。当时有购买力的人一直‬在固定地方租房住‬,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房租会随着年限增加而上涨。自己买的房子是GDP中的投资,持有期就能‬抗‬通胀。

而实际上,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子的价格一直都在上涨,尽管是老破小的房子,因为周边的交通、配套、学位等因素,房子升值了,我们‬买‬房‬子‬买的是资源,日后还可转化成货币的。而租房子的钱是消费,花出去的房租就回不来了,只能是为GDP中的消费做贡献了。

抱有良好意愿是再容易不过了,但是倘若不能对经济的运行方式有正确的理解,再好的意愿也可能给整个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相当数量的经济灾难其实是出于“好”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标榜要为人民造福。事实上,如果那些曾提出或支持这些政策的人懂经济学的话,这些灾难本可以避免。

和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中也存在争议,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正如化学和物理的基本原理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一样。

例如,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分析,并不只是爱因斯坦个人的观点,全世界都从广岛和长崎的核导弹爆炸明白了这个理论。

经济表现可能不如某个大事件那样宏大壮观或起伏跌宕,但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千百万人陷入贫困,美国宁可将牛奶倒入河里,但仍有很多人营养不良甚至是饿死。这场经济大萧条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945年广岛和长崎的灾难,才让人记忆犹新。

经济学也有好的结果,比如曾在世界贫穷国家之列的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对经济政策做出变革,经济也随之迅速增长。据统计,过去10年有2,000万印度人摆脱了贫困;而在中国,每天的生活费用为1美元或少于1美元的人数,从1990-2004年期‬间‬,有大约2.5亿中国人受惠于经济政策改革,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正是这些事情使得经济学研究变得重要,因为它们超越了个人观点或情绪。经济学是一种因果分析工具,也是一个受过检验的知识体系,以及出自这一知识体系的原则。

要做出经济的决策,并不一定要涉及金钱。疫情发生后,首先接种疫苗的是按‬年‬龄‬段‬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老年人后来才陆续安排接种,他们面临的就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问题,即如何分配具有供应不足的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疫苗,让大家都立刻接种。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5)

5、生活的选择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想象要做出一些生死攸关的选择。但事实是,现在一些中产阶级为了选择买房,还是追求物质消费和娱乐享受,不得不做出‬选择和权衡取舍而苦恼。生活并不会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它为我们提供选择。年轻人不愿意去流水线工作、也没有了父辈的创业精神 ,更别说像煤矿工人、石油开采那些又脏又累的辛苦活了。

经济学就是试图教会我们做出这些选择的一种方法。现代人最稀缺的是思维,缺少创新能力。农二代早就吃不了苦了,在老家种不了地,到城市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务工技能,随时可能被替代。

城市原住民的子女长大了,如果还生活在原来的城市,工作挣钱至少暂时住宿方面、生活费基本上省了,有条件开始攒钱为以后的小日子做准备了。

而那些从外地选择到城市的打‬工‬人,什么都得靠自己挣钱来支付,尤其是想有居住环境好一点的,房租占比收入可能要达到一半,攒钱就没那么容易了。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想留在城市里继续生活的,适‬婚‬女性‬都想嫁个本地有房有车的,男性‬也想找个女方条件好一些的当地原住民。反过来,当地女孩子更想找家境更优越的,这样大城市的大龄未婚女性就越来越多,甚至她们都有房有车也还是单着。

但外地来的大龄未婚男性也越来越多,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因为他们买不起房结‬不了‬‬婚‬,被物化的婚姻,让他们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婚都结不了,更别说生娃了。

何况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快,除了工作、睡觉,剩下的时间、精力能忙上谈恋爱的也不多。过劳时代让手机24小时在线,流水线12小时还要上夜班,宽敞的写字楼里,竞争压力不比读书时少卖力,零晨写字楼里灯亮的不是少数,随时面临裁员、职场危机。

现在‬职‬场‬的年轻人有钱了却‬没有了时间,时间变得稀缺了。为了权衡利弊,我们会选择点份外卖而不自己做饭,少了生活的乐趣,更没有了家的烟火气。年轻人不是不想恋爱、结婚、生子,而是这些成本太高,仅用经济学来衡量,忽略了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即人的愿望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消费者、生产者、零售商、房东或工人都根据双方共同商定的条件与他人进行单独交易。价格不仅把这些条件传递给利益攸关的某个人,也把它们传遍整个经济体系,并且实际上是传遍了整个世界。

实际上,价格能够比任何计划者都要快速地整合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计划者发布命令的基础。

很多人只是把价格视为阻碍他们获得自己欲求之物的障碍。比如城市里房子,高价格并不是我们不能都住城市的全部原因。相反,现实情况是城市的房子远远不够分配,价格只是传达了这个潜在的事实。当很多人竞相购买数量很少的房子,这些房子就会因供求关系而变得十分昂贵。但是,并不是价格造成了稀缺。

即使现在政府实施一项“普及”城市住房的“计划”,并对这种资产的售价设置 “上限”,也不会改变人口与城市土地之比很高这一潜在事实。对于既定数量的人口和既定数量的城市房产,若没有价格,配给将不得不通过官方命令、政治偏好或随机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配给总要实施。即使政府颁布命令说拥有城市房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仍然丝毫不会改变潜在的短缺。

价格像信使一样传递着消息。有时候是坏消息,比如城市房产的例子,渴望拥有城市房产的人比可能住在城市的人要多得多。

如果换成沿海气候舒适的环境,滨海房产也同样适用上述稀缺原理。多少人买了海景房,并不是长期居住,而是拥有一份日后的稀缺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如香港的富人区,一般人就是想租也租不起,富人更不差出租房子的钱。

市场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协调无数人的选择。市场经济中并不存在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控制或调节所有的经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活动是毫无章法的。

人性本质是生存需求(稀缺性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6)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