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曾用名:桂林

◎廖才兴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1)

《象州·老桂林》

人之姓氏,无论赵钱孙李,均源于先人。前辈何姓,后辈沿之,不可更改,否则会有数祖忘典之嫌。人之名字,各有讲究,双名者往往同辈同排,名字中以一字,或前字或后字,以显示辈份高低,与姓氏一样遵从祖训、约定俗成,不可更改。其余一字以各人所喜欢的寓意而定,或由长辈取之,或由文人墨客代取。单名则只注重寓意,各依所好,吉祥如意为上。

地域取名,无论省市县村,起源各异,或以当地河流山川、地形地貌、著名建筑之特点而命名,或以当地物产、特产之意境命名。广西简称桂,就是因秦置桂林郡于此而名。桂林郡、桂林县之所以以桂林为名,是因为当时“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南际海,惟柳、象州最多。”“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与当时广西境内桂树多且桂树成林有关。

就行政区域而言,现在的桂林并非古代的桂林。秦代设在岭南的桂林郡,领辖今广西绝大部分地方,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与今天广西的疆域面积大体相当,其区域面积永远大于现在的桂林市。秦代及其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桂林应泛指广西,广西就是桂林。

先秦时期,今之桂林市临桂县辖区属百越,秦代属桂林郡辖地。秦末,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以武力攻占桂林郡、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王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将桂林郡分拆成郁林、苍梧、零陵三个郡,在原桂林郡北部置始安县,县治在今桂林市区,隶属零陵郡,为今临桂县建置之始。

此后历经东汉、三国、两晋,临桂一直沿用始安这个名称。南北朝梁时改称桂州,隋朝又恢复始安之称,唐朝称为桂州,宋代先称桂州后称静江,元代和明初继续称静江。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改静江为桂林,桂林第一次成为广西东北地区行政区域名称,现在的桂林人都把明洪武五年视为桂林定名之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桂林县析出县城及附郭一部分另置桂林市,桂林县因之改称临桂县,意为临近桂林之县。

这也就是说,在明洪武五年前的数千年,今之桂林这个地方的行政区域名称是始终与“桂林”之称无缘的,但其中有600多年的时间称始安,却是明确的。

今天的桂林并非古代的桂林,称之为古代的始安更为确切。

地处桂中的来宾市象州,其辖区在秦代属桂林郡。汉初,今象州地属南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象州境内置桂林县,属郁林郡,为象州行政建置之始。三国,今县境地属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境内置武安县、桂林县,属桂林郡。此后,历经两晋,南朝宋、齐,隋,直到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并入武仙县,桂林县一直设置并存属在今象州县境内达690多年之久。

今日之象州乃古时之桂林,称之老桂林,名副其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这是东汉天文学家、诗人张衡(78~139年)《四愁诗》中第二厥,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以“桂林”为题的诗歌,其意表达出诗人对桂林这个地方一位美丽女子的思念之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桂林”不是特指今天的象州一带,就是泛指广西,也就是秦代的桂林郡辖区。因为在大汉帝国版图上,以“桂林”为行政建置的区域,只有桂林县,也就是今天的象州。

秦代设在岭南的桂林郡,其治所所在的古城,被誉为“广西第一古城”,广西最早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然而,这座“广西第一古城”——秦代桂林郡治究竟位于何处?过去一直是个争讼不决的重大历史悬案,也是广西考古人和文史学者的终极梦想之一。关于这个问题,近两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提出了“桂平说”“贵港说”“东兰、凤山说”“象州军田说”“象州扶满说”五种说法。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2)

军田村新貌(廖才兴∕提供)

在今日象州,从县城往东北方向,驱车约30公里,便到达军田村。该村周边是土夯的古城墙,不仅又高又大,而且有内外两重,内城墙称墙,外城墙称廓,是当时“廓以卫城,城以盛民也”的历史见证,现在统称军田村古城。其中东面一段长约百米的内城墙,比村中两层楼房还高,其上古树参天,浓荫如盖,可通行汽车。游客行走在古城墙上,如无行家解说,知其为古城墙者甚少,还以为是行走在林间山路。

军田村古城址平面呈圆角三角形,规模宏大,约16万平方米,其中内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其三角形的平面形态、“内城外郭”的格局具有中国早期城市的特征,再加上城内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典型器物——印纹硬陶,都指向军田村古城址的“年龄”很大,有可能早到秦代。

1980年、2000年,在位于军田村古城南面不足2公里之遥的下那曹村,村民两次在村南独崖山脚下、仁义河旁水碾地基及其周边,意外挖掘出土数十件古代青铜器和陶器,其中最具考古价值的古代青铜人首柱形器两件,也是迄今为止广西境内出土仅有的两件。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3)

青铜人首柱形器正面(廖才兴╱摄)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4)

青铜人首柱形器背面(廖才兴╱摄)

古代青铜人首柱形器为岭南地区特有的礼器,它的铸造始于春秋,终于战国,而以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最常见。“象征着奴隶主权力和身份,用以祭祀、出巡、征战显示权威”,是古代地方王权的重要象征,说明发现古代青铜人首柱形器的地方很可能是一座战国墓葬,说明该村一带很可能是商周时代广西地方侯王的居住地,很有可能是骆越人的祖居地和最早的都城,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极高,为秦桂林郡治“象州军田说”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1975~2011年,凡36年,象州县境内已先后出土6面铜鼓,分别在寺村镇寺村小学,寺村镇崇山村委崇山村,中平镇良山村委罗汉村、多福村委苏村和中平社区大普化村,以及罗秀镇军田村委下那曹村出土,均为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铜鼓。这些铜鼓出土之处,远者如寺村小学、崇山村,距军田村古城直线距离不足15公里,近者如下那曹村、大普化村、罗汉村、苏村,距军田村古城直线距离在3公里以内。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史学界素有“北鼎南鼓”之说。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或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器具,或是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拥有铜鼓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军田村古城周边密集出土的铜鼓,为秦桂林郡治“象州军田说”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有力证据。

1981年至今,凡41年。广西文史学者、考古专家,以及广西民族大学和四川大学教授,对军田村古城遗址,以及周边的大普化古城遗址和大乌来古城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考古试掘,发表了系列文章,出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三座城址调查简报》,编辑出版了《秦桂林郡治在象州资料汇编》《桂林郡治在象州》《象州·老桂林》等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初步认定象州县军田村古城遗址为秦桂林郡治所在,堪称“广西第一古城”。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5)

《桂林郡治在象州》(廖才兴/提供)

2018年春节前后,一批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以及古代青铜箭簇,在象州县运江镇柳江河与罗秀河交汇处谢家村及附近的河滩上,被当地群众挖掘出土或被前来调研考察的考古专家发现。据初步统计,此次出土的古代青铜钱币秦半两共有11枚,同时在河滩伴生出土古代青铜箭簇400多枚。

经专家鉴定,11枚秦半两钱币,或为战国时期秦国铸造,或为秦代铸造,或为秦、汉初铸造。400多枚古代青铜箭簇基本为秦代和秦代之前铸造,大部分为秦代以及前秦战国七国铸造,小部分为岭南地方少数民族铸造。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6)

秦半两(潘旭日 廖才兴╱摄)

20年前桂林(象州曾用名桂林)(7)

弓箭箭簇(潘旭日 廖才兴╱摄)

专家查证,秦代统治岭南仅有短短的8年时间,所以在广西各地,此前没有出土过秦半两钱币。此次象州出土的秦半两钱币为广西境内首次出土秦半两钱币,文物考古和学术研究价值极大。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秦半两钱币是秦始皇南开五岭攻伐岭南地区时,由秦军携带而来。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秦半两钱币出土的谢家村及附近河滩,是古时象州军田村古城联通外界的必由之路,是古代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很可能是当时一处重要战场。这些出土的秦半两钱币以及伴出的箭簇,为秦桂林郡治“象州军田说”增添了又一个新的有力证据。

研究有道道不同,专家学者引经据典、考古挖掘,以科学严谨的逻辑论证观点。老百姓则以鲜活的现实照进历史,生动地论证观点。乡间有老者调侃,要证明军田村古城为桂林郡治讲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主要看看当时活着的人住在哪里?地理位置是否宜居宜业?交通是否便利?周边有没有大片耕地?食物是否足够?死去的人埋葬在哪?以什么东西陪葬?

纵观军田村古城,规模宏大,可住上千之众,在当时的岭南地区屈指可数。古城坐落于金秀大瑶山西麓的河流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自古就是广西境内宜耕的鱼米之乡,远近闻名的象州大米,就出产在以军田村为圆心的几个乡镇范围内。当地拥大量膏腴良田,在古代要“养活”一个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郡治级城市,这样的基础条件已是绰绰有余的。古城北、南、西三面均有河流蜿蜒而过。东面马鞍山孤峰挺拔,利于瞭望,在此筑城不仅易守难攻。过去,小船从古城沿河而下20多公里便可到达柳江河与罗秀河交汇处的运江老街,转而换乘大船通江达海,对外联络和运输补给都十分便利。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公认,凡是秦汉设立郡、县治的地方,都有汉墓遗存,这是考古界公认的判断标准之一。在军田村古城周边的15公里范围内,目前已发现的汉墓多达1200多座,还有少量的战国墓。其中位于军田村古城南面不足2公里之遥的下那曹战国墓,还出土有岭南地区特有的礼器——古代青铜人首柱形器,周边还出土有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铜鼓。说明当地在秦汉时期可能出现过郡治级别的城市。

桂林郡、桂林县之所以都以桂林为名,是因为两个地方同在“桂树多且桂树成林”之处,具备相同的命名条件。秦统一中国,在全国分设36郡后增加到48郡,其中有10个郡是用郡治所在县作为郡名的,这是秦代郡名来源的一个显著特征。广西博物馆副研究员、著名的秦桂林郡治研究专家陈小波,在考察军田村古城后说:“秦有桂林县,桂林郡治在桂林县,这是新说,过去没有过。秦桂林县在象州这里,秦桂林郡治就有可能在这里。”

此外,军田村一带民间也流传有“军田郡、普化县”之说,其意是说军田村古城是桂林郡治的地方,大普化村古城是桂林县治的地方。民间传说源于先人的口口相传,不是空穴来风,也非无稽之谈,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根源。

大普化村古城位于军田村古城南约3公里处,据专家考古试掘,大普化村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古城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20米。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影响,城内现为现代民房和耕地,仅残存城址北面呈东南西北向走的一段城墙,城墙残长约80米、残高约1.5米,底宽约6米、顶宽约1.5米,初步测定为隋唐时期所建的古城。

2019年,军田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考古发现,以及规模宏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内外两重古城墙等过硬条件,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六部门联合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该村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已群策群力仿建一段古城墙和一个古城门,建成广西第一个村级博物馆——军田村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彰显古城历史,提升古郡文化影响力,吸引不少过往游客。

桂林这个名称,在古代应该看成是广西的一个符号,其核心应该在今之象州古之桂林。宋代王正功在今桂林还未以桂林为名的时候就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佳句,其中之桂林应该泛指今天的广西,意为广西山水甲天下。

秦唐两代,象州为桂林郡辖地,而且军田村古城为桂林郡治所的证据最充分!呼声也最高!西汉至唐代,象州曾姓桂名林,以桂林为县级行政地名,用了690多年时间!“桂林山水甲天下,汉唐桂林在象州”的历史观点跃然纸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汉唐桂林在象州”。这段目前还躺在古籍里和考古田野中的历史,稍不重视就会在人们的视野中悄悄流逝,我们就真的眼睁睁地让其悄然而去吗?

象州人或在象州打拼的非象州籍人士,思考这个历史问题,挖掘这段历史,用好用活这段文化,势在必行,也义不容辞。以象州为龙头,成立一个历史桂林研究会,或老桂林研究会,汇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挖掘研究历史上的桂林,打造一个历史桂林文化圈,扩大桂林这个享誉国际的金字招牌在八桂大地的应用面积。借国际旅游名城桂林的名气,提升更多的县(市、区)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