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试卷离散了一群人,一场考试告别了一段青春!

在绵阳名校的毕业典礼中,绵阳外国语学校的毕业典礼,不是花钱最多的,却是最能震撼人心,亮点璀璨,让人永生难忘的。

不仅虎眼几度哽咽,许多读者同样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甚至许多外地家长说,由此记住了绵外,想让孩子走进绵外。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1)

高中毕业典礼的《可可绵外的牧羊人》,用全体教师的口吻,写尽了绵外三年的师生情,寄托了老师对学生的殷殷期盼和万般不舍。绵外全体教师的敬业精神、园丁精神、人梯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在字里行间和歌声里跳跃,那种真挚,那种赤诚,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人引起共鸣,让人感动身受。

在人心浮躁,教育功利化,各种作秀常态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股清流,甚至可以汇成磅礴向上的力量。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2)

初中毕业典礼的《绵外》,是校长漆高明先生作词,用学生的口吻,道出对学校、对老师的眷恋,以及三年幸福时光的追忆。与《可可绵外的牧羊人》完美呼应,相互对照。歌词优美,格调温暖,有一种积极向上,争取更大辉煌的力量。所有人看了,满屏都是青春的回忆。

“分别总是在六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坐在桃笑亭路口/时间匆匆溜走……”与朱自清《匆匆》的意境同出一辙,有着淡淡的忧伤,更有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紧迫感。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3)

但是,绵外的孩子,没有辜负青春,行志楼、成志楼、罗马路,都留下了孩子们奋斗的脚迹,书写在绵外的春秋,不止离别的愁,还有奋斗者奔腾的河流……

台上,老师们饱蘸热情地唱;台下,孩子们泪湿衣襟。

婉约与豪放,离愁与期待,交相辉映,相生相融。如果作者没有把自己和学校的荣辱,孩子们的明天,老师们的情感,融为一体,难以写出。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4)

“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

非感同身受者难以流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多年前的同窗,多年前的同事,甚至有些亲人,一别,就是永别!听绵外的歌,不能不让人想起往昔,追忆时光。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5)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讲义的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中,“离别”的绝唱占据了大量篇幅,纵使千年,都足以让人伤心欲绝。比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比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还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绵外”歌词中的一句“今夜里,离别钟声声响起……”不能不让人触景伤怀,黯然泪下。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6)

非有教育情怀者难以流泪。

什么是教育情怀?

漆高明校长说,一所好学校,不能只盯准短期目标,而是要为学生走出学校10年后,20年后作打算。就像重庆山城的立交桥,螺旋似的环绕,最终都要找到自己的出口。

好的教育不是教学生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爱,有灵魂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才的方式的。真正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7)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所以歌中唱出:“老师纵使双鬓斑白两臂还有力,也能托起你们去遍游世界各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教育,不定要出多少高考状元,但一定会走出具有“民族复兴,世界担当”的杰出人才。

这个时候,回想起自己老去的恩师,或者已经不在人世的恩师,如何不潸然泪下?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8)

非具有创新情怀者难以流泪。

“绵外”两首歌,曲谱虽分别起源于火遍大江南北的《可可托海的牧马人》和《成都》,但其情其景却高度吻合,作者用心填词时,多少往事历历在目,所以一气呵成。

所以,歌词不是作者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全校教职工上下一心,用青春热血和要把绵外教育推向新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谱写的。所以才能让听者动容。这也是对原创者最高的尊重和礼赞。

中国的教育,不缺填鸭式的教育,就缺原创精神,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要沉淀下去,饱尝由茧化蝶的阵痛,与功利无缘,与高度的历史自觉性有染。

锦外为什么叫锦外(绵外为什么让人流泪)(9)

没有固守这种精神的人难以动容。因为他们领略不到个中的艰辛和荣光。

毕业典礼,是了解一所学校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预见一所学校的未来,甚至是绵阳教育的未来。

你好,绵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