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与健康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早在数千年前,古今中外的帝王无一例外的对长生不老有着近乎于痴迷的渴望。中国古代的宗教与生活模式中无不贯穿着这一主题。从儒学、道学,以及外来的佛学均有大量的内容与永生有关。从秦始皇到普通百姓都对“不老”这个话题进行着锲而不舍的践行。从古代的炼丹术、尝仙草,到现代的红茶菌、“鸡血疗法”无一不在抗衰老,保健康上大做文章。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1)

身体器官的衰老看似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与自身的基因密码(即DNA)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科学家研究后断言人类的基因密码可以延续生命达150年之久。

但是,在事实上,人类目前100岁以上的老人不到1/20万。我国总体预期平均寿命为77.4岁,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性别差异显著——女性为80.5岁,男性为74.7岁,差异接近6岁(0)。平均寿命的长短与生存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方式与种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关系更加密切。基因密码中的遗传因素对衰老的影响可以占到10%左右。

在身体的机能退化和衰老的过程当中,各个器官的退化衰老程度、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在身体组织器官的衰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炎症”是加速器官衰老基本病理改变。而加速大脑功能的退化和衰老与身体的退化和衰老有着等同的含义。抵抗或延迟大脑功能的退化就是在抗衰老、保健康。那么,抗衰老与健康在现在的科技发达时代究竟是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否真的有一种或几种天然的物质,可以使得人们的健康状态保持更好?衰老的更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抗衰老的天然化合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当中,许许多多的天然物质对人体组织,以及细胞都是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与矿物质。除此之外,有许多生物碱也是具有维持身体功能的必需物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以下几种天然化合物具有非常明确的抗衰老作用。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2)

1

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1-MeTIQ)

我们已知自然界中,可以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多达21000种(1)。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1-MeTIQ)是一种植物异喹啉生物碱。来源于异喹啉生物碱的大家族。在大约3100种植物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生物碱(2),香蕉、葡萄籽、以及奶酪和红酒当中的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1-MeTIQ)非常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3)。

与此同时,这种物质在人与动物的大脑神经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大脑神经锥体外系多巴神经能的神经细胞中含量较多。

大脑神经锥体外系多巴神经能的神经细胞位于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和脑干大脑脚的红核与黑质神经核团。当这些神经细胞减少至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产生四肢僵硬、肢体震颤、移动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流涎,焦虑等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就是这些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退化与死亡。

多巴胺是一种单胺,在单胺氧化酶(MAO)的作用下分解而失去作用。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减少,产生的多巴胺也随之减少,在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神经功能进一步丧失。

目前临床上也有数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1-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1-MeTIQ)是天然的植物与肉类中所含有的,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抑制多巴胺的分解与减少。特别是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1-MeTIQ是一种可逆的MAO- a和MAO- B抑制剂,能强烈阻断MAO-依赖的氧化途径,阻止氧化应激反应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同时,它还可以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NGF等)分泌增加(4)。日常生活中,外源性补充足量的1-MeTIQ对于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确的意义。

2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广泛的存在于植物种子当中,是一种天然的多元酚化合物。在花生、谷物、浆果和葡萄中含量丰富,在红葡萄酒中的含量最多。但是,口服这些食物后,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不能起到应有的抗衰老作用(5)。

实验研究表明应用腹腔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方法可以使得白藜芦醇在身体和大脑中的药量浓度达到一个能够发挥抗衰老作用的浓度(6)。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凋亡、保护心脏、抗肿瘤、抗衰老、抗糖尿病、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7-10)。

白藜芦醇的抗衰老作用在于它的抗氧化特性,此特性与其上调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能力有关。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具有清除自由基Abeta-metal复合物和保护细胞的作用(11),并对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提高、清除自由基、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于释放、抑制单胺氧化酶、减少由于老化或氧化应激所导致的DNA的损伤和断裂均有明显的作用(12-14)。

3

姜黄素(curcumin)

姜黄素是一种非黄酮类的多元酚,存在于姜黄的根部,是食物调料咖喱粉的主要成分。是居住于印度、中西亚、南亚的居民食物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调料。我国的菜肴中也有咖喱鸡、咖喱牛肉以及咖喱饭等。姜黄素这种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癌和化学预防作用(15-17)。

此外,有报道称食用咖喱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与美国人口相比较后发现,印度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要低4.4倍(18-19)。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3)

姜黄素是一种高度脂溶性物质,虽然在血液中的姜黄素非常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神经组织,但是它的生物利用度仍然比较低。我们知道,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AD.)脑组织中出现由淀粉样蛋白-b肽不断地聚集所形成的老年斑( plaques),以及tau-蛋白所形成的纤维神经缠结是老年痴呆病的病理基础。研究发现姜黄素这种分子可以与脑组织中的老年斑结合,抑制淀粉样蛋白- b肽的聚集,从而进一步抑制老年斑的形成,起到延缓脑萎缩的作用。姜黄素对tau-蛋白的磷酸化,以及降低神经细胞内Ca 水平,抗氧化应激和降低脂质的过度氧化都有一定的作用。

作用。

4 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

维生素C也称之为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是自然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的化合物。许多植物和水果中大量存在。许多动物可以自己在体内合成此物质。但是在人体内由于缺乏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从而无法将食物中的葡萄糖分子转换成维生素C。

此外,Vit C也无法由肠道菌群(21)产生的。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只能通过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摄取。推荐的每日Vit C摄入量为60毫克,但保留吸烟者的摄入量应增加到140毫克(22)。根据后者的建议,Vit C的摄入量应该是每天75毫克(女性)和90毫克(男性),而对于吸烟者,这个值应该每天增加35毫克(21)。

维生素C (Vit C,抗坏血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一类。在生物体中,Vit C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在生理的pH值条件下,以其阴离子形式抗坏血酸盐ascorbate-存在,与再以一个脱氢后的脱氧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DHA)存在,这是抗坏血酸分子的两电子被氧化抗坏血酸(AA)(图1)。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抗坏血酸盐自由基作为一个单电子氧化的结果。这一产物随后可能发生可逆性的转变,形成抗坏血酸盐和DHA(20) 。

由于这种维生素可以提供电子的特性,他就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自由基清除剂来清除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过氧物水溶液。这种化合物可以中和细胞外空间的ROS,在自由基与生物分子反应之前提供一个电子来减少自由基。

由于ROS是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的关键因素,用维生素C治疗可以通过抑制ROS的产生来阻断这些过程。

此外,维生素C还可以再生其他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b -胡萝卜素和a -生育酚(维生素E)等。另外,维生素C在几种酶促反应中起辅助因子作用,如合成胆固醇、肉碱、儿茶酚胺、氨基酸和肽激素(23-24)。

维生素C所发挥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为在髓鞘形成过程中通过合成基底膜成分和胶原交联使得磷脂髓鞘的完整性得以保留或恢复(25)。有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的大脑神经细胞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非常低的。帕金森病患者淋巴细胞中的维生素C明显降低,应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后,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大幅增加(26-27)。

除此之外,维生素C的过氧化作用除了清楚组织细胞中的炎性因子以及自由基,还可以直接杀死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包括脑胶质瘤细胞。近期在肿瘤治疗方面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证实了相关的作用。(28)

5

银杏(Ginkgo biloba)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4)

银杏树是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案中,银杏果实与树叶均作为药物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在现代的欧美国家,银杏叶的萃取物也被作为植物药以及保健药物而广泛的应用。银杏叶萃取物中包含有黄酮类、白果内酯和银杏酯,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细胞发生药理作用(29)。

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和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银杏提取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脑动脉和眼动脉血流不足、年龄相关性痴呆、记忆力衰退和AD(30)。银杏叶提取物对mptp诱导的毒性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它能阻止老鼠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31)。

目前,临床上将银杏叶提取物应用于各种与血管病相关的神经损伤,如脑梗塞、脑缺血、痴呆、帕金森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突发性耳聋、眩晕症、眼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

6

咖啡因(Caffeine)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5)

咖啡因是大量存在于咖啡豆和茶叶等常见植物中的一种成分。这两种植物所制成的饮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由于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获取的方便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人们对咖啡或茶的饮用习惯各不相同。其中,咖啡豆中的咖啡因含量较高,新鲜绿茶中也有较高的咖啡因的含量。由于加工的方式方法不同就会使得饮品中的咖啡因的含量有巨大的差别。咖啡因最常见的生物靶点是腺苷受体、磷酸二酯酶、钙通道和GABA受体。

由于咖啡因在不同的身体器官中有不同的作用,它被用于许多临床情况:调节疼痛,头痛,偏头痛(32),早产儿呼吸暂停,改善疲劳和认知功能(33-34)。咖啡因也可作为一种可能的神经保护剂和作为帕金森病和阿尔兹海默症的附加疗法。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6)

咖啡因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有几个方面: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大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抑制MAO分解多巴胺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可以阻止脑组织中的a-突触核蛋白聚集合成为路易氏小体,后者是帕金森病与路易氏体痴呆的主要病理基础;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抑制脑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增加神经突触多巴胺的释放以及增强多巴胺受体的活性;促进左旋多巴的吸收,使血浆中浓度及早达到有效水平(35)。

有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咖啡因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124例老年痴呆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轻度认知障碍表明,高水平的血清咖啡因与痴呆症的进展缓慢有关,另一项研究报告称,每天喝3-5杯咖啡可使AD和痴呆的发病率降低65%。在Honolulu-Asia老龄化研究中的3494名死亡男性的脑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量多的男性比摄入量低的男性患神经病理性痴呆的可能性更小(36-38)。

7

尼古丁( Nicotine)

尼古丁( Nicotine)也称为“烟碱”的一种生物碱,广泛的存在于茄科植物中,如番茄、辣椒、茄子、土豆、枸杞子、胡椒等,而烟草中的含量最为丰富。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7)

尼古丁作为一种生物碱在体内有广泛的活性。它可以通过黏膜进入血液,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由体外进入脑组织的最快方式是气化吸入,可在数秒钟抵达大脑效应区。

尼古丁与神经细胞中的烟碱胆碱能受体结合后发生生理作用,兴奋交感神经以及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兴奋,还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释放β-内啡肽来缓解精神紧张与改善情绪。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8)

大量的流行病学文献表明,吸烟与较低帕金森氏症发病率有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超过50项研究一致表明,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在吸烟的人群中有所降低(39)。这些综合的发现为吸烟和帕金森病之间的负相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帕金森氏症和吸烟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与吸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有关,当前吸烟者与前吸烟者相比更明显,在戒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相关的关系逐渐减少(40-41)。

8

烟酸(Nicotinic acid,niacin),烟酰胺核苷(Nicotinamide Riboside,NR),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

烟酸也称作维生素B3,或维生素PP,分子式:C6H5NO2,耐热,能升华。烟酸又名尼克酸、抗癞皮病因子。在人体内还包括其衍生物烟酰胺或尼克酰胺。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属于维生素B族。烟酸在人体内转化为烟酰胺,烟酰胺是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脂质代谢,组织呼吸的氧化过程和糖类无氧分解的过程。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9)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10)

烟酸(nicotinic acid)与烟碱( Nicotine)在名称上容易产生混淆,也会使人望文生义,认为烟酸与烟碱是一类物质。其实不然,烟酸可以经过硝酸对烟碱的强力氧化后形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烟酸在体内无法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烟酸广泛的存在于谷物的麸皮和动物肝脏与肌肉中,含量丰富,精细加工的粮食中含量很少。

长期使用精细加工的食物,同时又不进食肉类,蛋白质就容易导致烟酸的缺乏,烟酸缺乏引发糙皮病,临床以皮炎、舌炎、肠炎,同时可以损伤神经系统,导致精神异常及周围神经炎。

糙皮病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比较高,关注度并不高,皮肤瘙痒、四肢麻木以及认知功能下降容易是老年人只关注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常见病,而往往忽略了维生素B3的缺乏。

烟酸是烟酰胺核苷(NR)与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的代谢底物,后两者是身体中辅酶NAD 的前身,维生素B3的衍生物。NAD 是体内许多重要酶反应不可缺少的辅酶,身体能量产生的过程中起重要的还原作用。

例如,它作为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还原酶和脱氢酶的辅酶,能帮助分解摄入的营养物质,产生能量ATP。神经细胞是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中消耗能量最为巨大的细胞,需要大量的ATP产生。当食物中的烟酸缺乏后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长期的烟酸摄入不足也会产生脑细胞变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脑萎缩等病理改变。

吃纤维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吗(具有大脑神经保护与抗衰老作用的天然化合物)(11)

以上这几种天然的物质在生活环境中应当不难获取,注意摄取的多样化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摄入不足所引发的早衰现象。从而起到抗衰老、保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0.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1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1. Wink, M. (2010) Biochemistry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Annu. Plant Rev.40, page 2

  1. Andrew Diamond and Isabel Desgagn-Penix. 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ntisoquinoline alkaloid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6)14, pp. 1319–1328
  2. Yamakawa T, Ohta S. Isolation of 1-methyl-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synthesizing enzyme from rat brain: a possible Parkinson's disease preventing enzym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7;236:676–81.
  3. Kikuchi K, Nagatsu Y, Makino Y, Mashino T, Ohta S, Hirobe M. Metabolism and penetration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of parkinsonism-relatedcompounds 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 and 1-methyl-1,2,3,4-tetrahydroisoquinoline. Drug Metab Dispos 1991;19:257–62.
  4. Juan ME, Maijo M, Planas JM. Quantification of trans-resveratro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nd tissues by HPLC. J Pharm Biomed Anal 2010;51:391–8.
  5. Bastianetto S, Menard C, Quirion R. Neuroprotective action of resveratrol.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1852:1195–201.
  6. Mahal H, Mukherjee T. Scavenging of reactive oxygen radicals by resveratrol: antioxidant effect. Res Chem Intermed 2006;32:59–71.

8. Athar M, Back JH, Kopelovich L, Bickers DR, Kim AL. Multiple molecular targets of resveratrol: anti-carcinogenic mechanism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9;486:95–102.

9. Szkudelska K, Szkudelski T. Resveratrol, obesity and diabetes. Eur J Pharmacol 2010;635:1–8.

10. Kasiotis KM, Pratsinis H, Kletsas D, Haroutounian SA. Resveratrol and related stilbenes: their anti-aging and anti-angiogenic properties. Food Chem Toxicol 2013;61:112–20.

11. Granzotto A, Zatta P. Resveratrol acts not through anti-aggregative pathways but mainly via its scavenging properties against Abeta and Abeta-metal complexes toxicity. PLoS ONE 2011;6:e21565

12. Blanchet J, Longpre F, Bureau G, Morissette M, Dipaolo T, Bronchti G, et al. Resveratrol, a red wine polyphenol,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MPTP-treated mice.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08;32:1243–50.

13. Khan MM, Ahmad A, Ishrat T, Khan MB, Hoda MN, Khuwaja G, et al. Resveratro attenuates 6-hydroxydopamine-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and dopamine depletion in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Brain Res 2010;1328:139–51.

14. Balu M, Sangeetha P, Murali G, Panneerselvam C. Modulatory role of grape seed extract on age-related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rats. Brain Res Bull 2006;68:469–73.

15. Agrawal DK, Mishra PK. Curcumin and its analogues: potential anticancer agents. Med Res Rev 2010;30:818–60.

16. Soni D, Salh B. A neutraceutical by desig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urcumin in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Scientifica (Caro) 2012;757890.

17. Ataie A, Shadifar M, Ataee R. Polyphenolic antioxidants and neuronal regeneration. Basic Clin Neurosci 2016;7(2):81–90.

18. Ng TP, Chiam PC, Lee T, Chua HC, Lim L, Kua EH. Curry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Am J Epidemiol 2006;164:898–906.

19. Ganguli M, Chandra V, Kamboph MI, Johnston JM, Dodge HH, Thelma BK, et al. Apolipoprotein E polymorphism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ndo-US Cross-National Dementia Study. Arch Neurol 2000;57(6):824–30.

20. Du, J.; Cullen, J.J.; Buettner, G.R. Ascorbic acid: Chemistry, b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1826, 443–457.

21. Said, H.M.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water-soluble vitami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Biochem. J. 2011 , 437,357–372

22. Berger, M.M. Vitamin C requirements in parenteral nutrition. Gastroenterology 2009 , 137, 70–78

23. Evans P, Halliwell B. Micronutrients: oxidant/antioxidant status. Br J Nutr 2001;85:67–74.

24. Chatterjee IB, Majumder AK, Nandi BK, Subramanian N. Synthesis and some major functions of vitamin C in animals. Ann N Y Acad Sci 1975;258:24–47

25. McGarvey ML, Baron-Van Evercooren A, Kleinman HK, Dubois-Dalcq M. Synthesis and effects of basement membrane components in cultured rat Schwann cells. Dev Biol 1984;105:18–28.

26. Schau R. The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human pituitary, cerebral cortex, heart, and skeletal muscle and its relation to age. Am J Nutr 1957;5:39–41.

27. Ide K, Yamada H, Umegaki K, Mizuno K, Kawakami N, Hagiwara Y, et al. Lymphocyte vitamin C levels as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prog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Nutrition 2015;31:406–8.

28. Bryan Ngo , Justin M. Van Riper, Lewis C. Cantley and Jihye Yun,Targeting cancer vulnerabilities with high- dose vitamin C. Nature reviews /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09 April 2019.

29. DeFeudis FV, Drieu K. 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 761) and CNS functions: basic stud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Curr Drug Targets 2000;1:25–58.

30. Maclennan KM, Darlington CL, Smith PF. The CNS 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s and ginkolide B. Prog Neurobiol 2002;67:235–57.

31. Yang SF, Wu Q, Sun AS, Huang XN, Shi JS. Protectiv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Ginkgo biloba leaf extracts for Parkinson disease induced by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Acta Pharmacol Sin 2001;22:1089–93.

32. Baratloo A, Negida A, El Ashal G, Behnaz N. Intravenous caffe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igraine: a pilot study. J Caffeine Res 2015; 5:125-129.

33. Schmidt B, Roberts RS, Davis P, et al. Caffeine therapy for apnea of prematurity. N Engl J Med 2006; 354: 2112-21

34. Lorist MM, Tops M. Caffeine, fatigue, and cognition. Brain Cogn 2003; 53:82-94.

35. Ahmed Negida,et al. Caffeine; the Forgotten Potential for Parkinson's Disease. CNS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Drug Targets, 2017, 16, 652-657

36. Cao C, Loewenstein DA, Lin X, Zhang C, Wang L, Duara R, Wu Y, Giannini A, Bai G, Cai J, Greig M, Schofield E, Ashok R, Small B, Potter H, Arendash GW. High blood caffeine levels in mci linked to lack of progression to dementia. J Alzheimers Dis 2012; 30: 559-572

37. Eskelinen MH, Ngandu T, Tuomilehto J, Soininen H, Kivipelto M. Midlife coffee and tea drinking and the risk of late-life dementia: A population-based caide study. J Alzheimers Dis 2009; 16: 85-91

38. Gelber RP, Petrovitch H, Masaki KH, Ross GW, White LR. Coffee intake in midlife and risk of dementia and its neuropathologic correlates. J Alzheimers Dis 2011; 23: 607-61539. Wirdefeldt K, Adami HO, Cole P, Trichopoulos D, Mandel J.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Eur J Epidemiol. 2011;26(Suppl 1):S1–S5840. Morens DM, Grandinetti A, Reed D, White LR, Ross GW. Cigarette smoking and protection from Parkinson’s disease: false association or etiologic clue? Neurology. 1995;45:1041–1051.41. Ritz B, Ascherio A, Checkoway H, et al. Pooled analysis of tobacco use and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rch Neurol. 2007;64: 990–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