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素有“孔孟之乡”之称的济宁市管辖,总面积960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80万人。嘉祥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的所在地。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正宗传人宗圣曾子便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
三、古籍古碑刻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古籍关于曾子故里的直接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他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由此观之,曾子故里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应是匆庸置疑的。
鲁国南武城今在何处?尽管因历史久远,给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古籍记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斗争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难看出曾子故里南武城就在今山东嘉祥县。
春秋时期,齐国经常欺负其南面为邻的鲁国。鲁国为了对抗齐国,便结好晋国。而齐国不服从于晋国,所以晋国便采取支持鲁国、打击齐国的战略。《春秋》记载:“襄公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晋士匄率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还。……冬,葬齐灵公。城西郛。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城武城。”《左传·襄公十九年》解释道:“城西郛,惧齐也。齐与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由此可见,鲁国修筑武城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防备齐国的侵略。查阅《春秋》和《左传》记载,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齐国六次南侵,四次围鲁城邑,鲁国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鲁襄公十九年鲁国在修筑国都西边的外城后,便在鲁国的西部边境再修筑武城,以加强西部边境的战略防御。显而易见,这就是位于今山东省嘉祥县的南武城。
另据《春秋》和《左传》记载,襄公四年,邾人伐鄫。襄公六年,莒人灭掉鄫国。太子巫请求鲁国和晋国出兵帮助复国,均未得到有力地支持。鄫太子巫看复国无望,只有去鲁国避难。太子巫与叔孙豹为表兄弟关系。此时,叔孙豹已成为太子巫最好的依靠。南武城距莒国遥远,有利于躲避莒人和邾人的追杀,所以叔孙豹帮助太子巫在南武城定居下来。太子巫遂去掉“鄫”字的邑旁,改姓“曾”,成为曾姓的开基祖。曾巫生曾夭,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点,曾点生曾参,曾姓族人在这里一代代生息繁衍开来。
鲁襄公十九年在鲁国西部修筑的武城,为什么称南武城?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解释为:“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唐司马贞注《史记》“南武城”注曰:武城属鲁,当时更有北武城,故言南。”
嘉祥南武城的名字也可以从南武山的名字得到佐证。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一文中说“北望南武、七日诸山,或断或续,屏列远陆如画。”金乡县在嘉祥县南,晁补之站在金乡张氏园中举首北望,恰好可以看到南武山、七日山等山峰的美景。它告诉我们,最迟在北宋时期即有南武山之名。南武城在南武山东麓,不论是山以城得名,还是城以山得名,它们的名字都是可以互证的。
另外,尚有许多志书、辞书记载或注释南武城在嘉祥县。如: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沿革志》“嘉祥”条云:“鲁下邑南武城,鲁有二武城,以其一也。”
《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鲁有东西二武城,嘉祥武城在县南五十里。”
王鎏《四书地理考》说:“嘉祥在东武城南,则宜为南武城。”
《史记会注考证》说:“南武城,今嘉祥县。”
《中文大辞典》注:“南武城,春秋鲁地,在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春秋鲁襄公十九年有城武城之说,即指此。”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城”条注:“春秋鲁地,筑以备齐。在今山东嘉祥县城南45里,南武山下。”
《山东通志·古迹》:“嘉祥县南武城,在县南四十里。”
《省直通考》:“南武山,嘉祥县南武城地,曾子故里。”
《兖州府志》:“嘉祥县城南四十里有南武山,山西有曾子墓,山东南三里许有南武城,即曾子故里。”
明吕兆祥《宗圣志》:“南武城在南武山之东南,春秋时子游为宰处。至今基址尚在。乡音呼阿城。”
清王定安《宗圣志》:“《史记》谓曾子南武城人,《孟子》载曾子居武城。自明以来,考证渐详要之,以今嘉祥为近是。”
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嘉祥古兖州之域,鲁之南武城也……。”
大量碑刻也证明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
元至元二十一年赵思祖《秋胡庙记》碑载:“(嘉祥)县南五十里有平山,山之巅四平如掌,高数丈,泉甘土肥,可耕可稼,上有神祠,……士人咸曰:‘鲁秋胡庙也’。西枕洛河北跨英山,林木茂美,露冷风清,隐映有秋胡冢。……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尝仕于陈。迄今千有余载,祠之兴废不可考也。”赵思祖,元代考城人,曾任济宁路教授,因避兵乱,移居嘉祥萌山遂为家。其子赵衡正历任嘉祥县教谕,济宁、东昌教授,现嘉祥惠济公庙仍有其碑刻。明代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记载:“秋胡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俗传秋胡之妻邵氏,贞烈为神。其山下有戊戌乡,居民多姓邵氏,自称秋胡妻族。”这也足以证明鲁国南武城在今嘉祥县。
明正统十三年卢与龄《创建莱芜侯庙记》碑载:“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
明天顺四年许彬《重建宗圣公庙记》碑载:“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廷,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为宰处。在今兖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又载:“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
明正德十三年臧麟《增修宗圣公庙五公德政记》碑刻载:“嘉祥之南四十里许,地名南武村,即南武城故地。”
明万历七年刘不息《重修南武山宗圣公庙记》碑刻载:“我国家尊崇道德超轶前代,海内郡邑罔不春秋时祀吾夫子,而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大贤俱在鲁境内,今阙里孔、颜及邹孟代之祠庙俱修举废坠不移时焕然在人目,而曾庙之在嘉祥南武山者,独久费不治,……。”
明万历甲寅年马孟祯《曾氏家庙记》碑载:“宗圣曾子世居鲁之南武城,即今之嘉祥也。”
明嘉靖乙卯年庞经《曾庙礼生题名碑记》载:“吾邑嘉祥南武山之阳,古武城也,乃曾夫子毓秀之乡。”
四、专家学者考证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自明末费人王雅量的曾子故里费县(平邑)说问世后,就遭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批评。明清以来的学者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对曾子遗址、遗迹及考古发现等进行综合考证认为,曾子故里在嘉祥。
清人赵祐在《四书温故录》中指出:《史记》,曾子南武城人,澹台子羽武城人,同言武城,而上独别之以“南”,即是两地。曾子居武城,自即今费县之武城,为子游、子羽邑,而非即南武城为曾子本邑者。若其本邑也,则家室在焉,即云为师,亦徒党里塾之常所谓乡先生矣。一旦寇难之来,方效死,徙无出乡,相守望扶持之义,而徒以舍去鸣高,岂繄人情?嘉祥今于曲阜西南,与巨野县皆古大野地,曾子祠墓存焉。质诸传记,或离或合。要鲁有两武城,武城地险多事,故见经屡;南武城没,不见经,而曾子自为南武城人,非武城人。
清人曾纪纲在《南武域属嘉祥辨》中指出:武城之说,群儒聚讼,辨之夥矣。未尝计及南武城也。故谓武城为近费地,非今嘉祥县境,愚诚贻然俯首,遂谓曾子为武城人,非嘉祥人。愚实不能默而缄口也。谓夫群儒之辨武城者,独不闻太史公司马氏所云“曾子南武城人乎?”南武城即今嘉祥地,治南四十里有城故址,西北里许有山,名南武,以南武城得名。赵宋初,曾公亮《曾氏族谱序》有“曾西祷于南武山”之语。晁补之《金乡张氏园记》有:“北望南武山”之词。夫祷南武山为曾西,则曾子为南武城人可知。由金乡北望南武山,仅四十里,则南武城之属嘉祥可据,若金乡距费西越数百里,岂能望见哉!以金乡证嘉祥,以晁补之所云南武山证曾公亮所云南武山,盖曾公亮所云南武山即不属嘉祥,而晁补之所云南武山则不外嘉祥也,是南武山实以南武城得名也。不然,闻费有南城山矣,未闻有南武山也。……惜乎,南武城当春秋时,地邻大野,境域荒僻,事迹鲜著,史籍罕找,故诸儒多不计及,而第以武城充之。不有司马氏南武城之记,曾公亮、晁补之南武山之言,则南武城之实不将千古梦梦耶?
清人孙志祖说,《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注云:“曾子南武城人,澹台灭明鲁东武城人。”其为两判然。东武城亦单称武城,《左传》、《论语》、《孟子》所言皆是,在今费县;若曾子本邑之南武城,自在今嘉祥县,于曲阜为西南,与费县之在曲阜东北者不同,故加南以别之。
清人张鹏翮所撰《兖州府志》案:《费志·武城考》辨论武城虽详,然今费县止有曾皙墓,并无曾子墓。今嘉祥县既有曾子墓可据,古人尽有父子异地而葬者,何必纷纷耶,《传》云:“有其举之,莫可费也。从之而已。”
今人对曾子故里的归属也很关注。仅自2000年以来,济宁市和嘉祥县先后举办三次由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对曾子故里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讨。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曾子故里在嘉祥是不争的事实。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在论文《曾子故里南武城考》中认为,考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南武城在嘉祥县较符合历史之实际。她指出,历代皇帝在嘉祥县修祠立庙,以祀曾子;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扩建增修。明代皇帝还特旨拨款,在嘉祥县城为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建设府第。这证明历朝皇帝皆认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县。现存唐代的《重修武城谱序》、宋代嘉祐元年的《曾氏重修族谱》皆可以说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是得到皇帝承认的。嘉祥县现有大量的地上地下的遗址、遗迹都可证明曾子故里在嘉祥。明朝成化年间的《兖州府志》云,“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误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悬棺是我国古代山区人民丧葬的主要葬式。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把死者葬在山洞穴中的习俗,这种洞穴葬亦称为悬棺葬,所以明成化年间的渔者误入一穴中,发现曾子墓的碣石,当没有怀疑的理由。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柯远扬在题为《曾子故里南武城现址再认识》的论文中说,自明末以来,对曾子故里南武城有所争议,有说在嘉祥,有说在费县(今平邑县)。笔者认为,南武城在嘉祥,其主要根据是春秋时期有两个武城,一个武城在费县,另一个南武城在嘉祥。从历史文献、辞典记载,古迹文物普查,今人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证明,南武城在嘉祥县。尤其嘉祥县境内留下大量有关曾子的遗迹与传说,是有力的佐证。
湖北大学教授骆晓曙在题为《论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论文中指出,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曾子故里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它是属于史学范畴,是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单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来研讨曾子故里问题,难免陷入以地理解地理,出现局限性和片面性,妨碍对曾子故里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并把它向前推进一步。他指出,最先提出曾子故里在南武城的人是司马迁。司马迁作《史记》,采录至为广博。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相印证,传说材料和文献记录相印证,相互排比考实,然后谨慎取舍。这是《史记》一大特色。“南武城”不是“武城”,二者不能混淆。他强调,许多与曾子相关的庙文、碑文、祭文、封禁告示等毕集于嘉祥表明,历代朝野特别是明清学者认定南武城在嘉祥。另外如《周礼•职方》《山东通志•古迹》、《省直通考》、《兖州府志》及清宣统年间山东古籍调查局的记载,更明确地说明南武城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处。曾子故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后人不明“南武城”地望,采取种种推论,形成了错误的记载,以致把别处当作曾子的故里。但只要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辨证地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断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实物史料,我们相信,曾子故里在嘉祥的结论定会为史学界进一步确认。
沈阳师范学院教授刘兆伟在题为《武城考辨—兼论曾子故里在嘉祥》一文中指出,明成化初年即已确定曾子故里南武城在今山东嘉祥县界。万历年间费地人王雅量撰文认为曾子故里在费地之武城(今属山东省平邑县),因而关于曾子故里之争也就主要围绕在嘉祥、平邑两地展开了。王雅量所持“平邑说”已遭到许多言之有据的批评。“嘉祥说”应该有更大的说服力,嘉祥就是鲁国的南武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维衍在给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的信中说:“曾子故里在嘉祥说不易推翻,此有司马迁《史记》作力证,”“南武城”在嘉祥是可信的。明末王雅量编《沂州志》创异说,但缺乏推倒司马迁说的力证。司马迁文字中“南武城”、“武城”别为两地,用意甚明,是经过考辨而特地加“南”字指明的,以防后人误释。而现在却有人还在就此做文章,实在可笑。我是主嘉祥说的,不信《沂州志》的文字。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为在为第二届曾子思想研究会论文集《曾子及其孝道》所写的前言中指出,曾子故里在嘉祥,可以从许多方面证实:太子巫被莒国迫害外逃,如逃到莒国之邻的平邑,随时还将受害。因此,只应远逃到距当地较远的嘉祥。鲁国的叔孙豹是其表兄,太子巫西逃请表兄庇护,才合情理。鲁国叔孙氏的城邑在郕,曾子日后被封为郕国公,此又正与历史相合。当时东西有两武城。这种一名二地设置方式,始于西周初年。平邑只称武城,嘉祥的武城却明确称南武城。大量古籍记载曾子生于南武城,而非武城。费有两地,东费为鲁国季孙氏的封地,而西费在宋、鲁之间,为费国。曾子居费指费国。经多次考古钻探、考察,嘉祥南武城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有曾子当年的耘瓜台、琴台等遗迹。这里还发现大量春秋时期的文物。有人说嘉祥作为曾子故里之说始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嘉祥发现“悬棺”,其实在此以前嘉祥便已建曾庙并有曾子墓的记载。历代朝廷、政府对曾氏子孙封赐皆在嘉祥。可知山东嘉祥确为曾子故里。
五、曾子后裔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每一个姓氏的族谱都记载着本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迁徙和故里等状况。曾氏族谱所记载的曾子故里均在嘉祥县南武城。
唐贞观三年《重修武城谱系》,由左丞相杜如晦奉太宗皇帝敕旨为该谱作序。该谱卷一第38页载:“曾子故里考云: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
北宋嘉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谱》,赐进士翰林院迁礼部尚书苏东坡作序。该谱卷一第203页载:“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参墓,西北有忠孝祠。鲁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获麟亦在此。不知何时改为阿城。”
南宋德祐元年《曾氏重修族谱》,丞相文天祥作序。卷一第197页载:“曾参家武城,西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岁二月十五日。”
明隆庆《曾氏大成宗谱(南丰曾氏)·抚州四房仁旺公位下支谱序》载:“曾氏之先居南武城,自点、参父子游圣门而元、申、西克世家学,历千余年未有亢者。”其《附先世源流》载:“一世巫:周简王十四年世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居南武城,葬武城东山。……五世参:字子舆,孔门高弟,封郕国公,葬嘉祥南四十里。”
明隆庆《曾氏大成宗谱·历代迁徙考》记载:“鲁襄公六年,莒人灭鄫,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是受姓之始。巫公生夭,夭公生阜,徙嘉祥。阜公生点,点公生参,参公生元、申,元公生西,皆无徙。”
明万历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谱》(在江西吉安府重修)载:“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古曰:忠孝祠。”
明万历《武城曾氏族谱》载:春秋鲁哀公二十年,曾点卒,同妻上官氏葬于嘉祥南四十里南武山。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卒,葬于嘉祥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下。
清乾隆十九年曾子宗子博士曾兴烈创修一届通谱,由县丞曾衍枢领存嘉祥案。该谱卷一第196页《曾氏大成通谱·曾子故里武城古迹考》载:武城鲁之下邑也,春秋子游为宰处。乡音呼阿城(南武城),西有宗圣公坟,西北有曾子庙。
清宣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济宁堂支)叙》载:“至世子巫奔鲁(哀公六年为莒灭,奔鲁武城,今山东嘉祥县四十五里南武山)易邑为曾氏之始也。”该谱《舆记古迹》载:“武城在今嘉祥县四十五里遂山社南武山东南。因北武城故号兹为南。春秋鲁下邑也,子游宰之,宗圣家此,基址尚存,乡音呼为阿城。”
以上曾氏诸谱皆明确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
嘉祥县是海内外曾氏宗亲心仪已久的桑梓之地,他们纷纷从各地赶赴嘉祥寻根祭祖,考察访问。
明清时代,见于记载的曾氏族人来嘉祥祭祖的就有多起。曾国藩自言一直牵挂着嘉祥的宗圣庙,总想抽空拜谒,只是抽不出身来。公元1866年夏季,曾国藩因公务暂住济宁期间,便在宗圣宗子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广莆陪同下,亲临嘉祥城南四十里的南武山宗圣庙和曾子墓祭拜。并捐祭产银千两,用于购买祭田,资助嘉祥书院培养人才,光大嘉祥曾氏门第。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到嘉祥祭拜祖先的曾子后裔更是纷至沓来,并且不乏曾氏名人。
200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偕夫人黄丽群、三子曾智明和兄长曾宪概(泰国曾氏宗亲会原理事长)等一行7人专程到曾子故里嘉祥县曾庙和曾林祭祀先祖曾子,并当即表示个人捐资重修曾庙和曾林。这次重修工程自2002年10月起,至2004年8月竣工,历时近2年,重修了曾庙和曾林的13座古建筑和曾庙、曾林院内外的10余项设施,捐资金额800余万元,从而使曾庙和曾林的规制得以恢复、面貌焕然一新,于2006年被国家文物总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宪梓博士还向海内外曾氏宗亲倡导并率先在曾林种植纪念树,表达对先祖的缅怀之情。从2002年至2010年,曾宪梓6次来嘉祥祭祀先祖曾子。曾宪梓博士说:我们是圣人的后代,曾子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是我们的老祖宗。曾子故里在山东嘉祥,我们要把祭祀曾子的活动不断开展下去。
2004年8月14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先生偕妻子曾鲍笑薇和儿子曾庆淳来嘉祥县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曾荫权一行到达嘉祥后遂去曾庙、曾林祭拜先祖曾子,深情地瞻仰了曾庙宗圣殿等古建筑,并在曾林种植了纪念树。离开嘉祥前,曾荫权和夫人曾鲍笑薇挥毫题写了“宗圣故里”。
2005年9月25日,曾子诞辰2510周年祭祀大典在嘉祥县曾庙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宪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曾氏企业集团董事长曾小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主席曾文仲,中央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曾达康,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5个省市的曾氏宗亲代表1000余人参加祭祀大典。自2004年以来,每年的9月下旬,海内外曾氏宗亲便云集嘉祥,举办曾子诞辰祭祀活动。
2009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先生携夫人陈丽芬女士从台湾来嘉祥祭祖。曾永权先生在曾庙宗圣殿向曾子塑像敬献花篮、上香、献酒,鞠躬祭拜。在曾林,曾永权先生祭祀曾子墓后,又种植了纪念树。曾永权在嘉祥期间欣然题词“忠孝信道,团结世界”,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
根据曾宪梓博士的提议,“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于2006年9月24日在嘉祥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海内外曾氏宗亲的民间团体。《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章程》规定:“本会会址设在宗圣曾子故里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亲联合总会现任会长是曾宪梓博士,曾文仲担任理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为名誉顾问。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和国内的曾氏宗亲代表分别担任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等职务。
长期以来,曾子故里嘉祥县已成为海内外曾氏宗亲祭拜先祖曾子,开展曾氏族人联谊活动的中心。
六、关于曾子故里平邑说
曾子故里平邑(费县)说,始于明朝末年山东费县人王雅量所撰的《曾子费人考实》。王雅量在《曾子费人考实》中写道:“迁《史》作《仲尼弟子列传》,于‘曾参’下注曰:“南武城人”,于‘澹台灭明’下注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启后人以南武城与武城为二邑。而吉安永丰氏之后,因索嘉祥县有南武山者,而立庙家焉。不知费县而南阳关之武城即南武城也。”王雅量的文章中还写道:“史迁所谓‘武城人’者,其为费之武城无疑矣。夫武城可以混窃,而古今以费名者无二地,费不可混矣。”
简言之,王雅量在《曾子费人考实》中为证实曾子为费人,共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一是“南武城”和“武城”同为一武城。曾子与澹台灭明同为南武城人,南武城即费县关阳镇。二是“古今以“费”名者无二地。费地即武城。”三是吉安永丰曾氏之后在立庙时不知费县西南关阳之武城即南武城。四是嘉祥“古为大野泽。”
首先,鲁无两武城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除司马迁《史记》中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明是两地。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也说:“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大戴礼卢注》:“澹台灭明为鲁之东武城人也。”显然此注亦认为鲁有东西二武城。嘉祥南武城遗址尚在,也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怎么能说鲁无两武城呢?!
我们说费县(今平邑县)为澹台灭明的故里武城是有籍可查的。《左传》哀八年云:“三月,吴伐我,子洩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由此看来,此武城即澹台灭明所居的武城,该武城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南,是吴国伐鲁所必经之路。但是,该武城始终没叫过南武城。《晋书·地理志》有一处“南武城县”,专家考证多一“武”字,《晋书》(中华书局版)已把《地理志》中的“南武城”更正为“南城”。并且汉、晋南城也不是战国南城。1991年,齐长城南侧(山东省临朐县刘家裕村)出土战国中后期铜戈,铭文“武城戈”。报告作者认为此武城,即费之武城邑,应是费之武城制造,武城戈证明直到战国中后期仍称武城,不称南武城,也不称南城。一“戈”戳穿了武城、南城、南武城千古之谜。
其次,王雅量及其同流关于“古今以费名者无二”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查古籍记载,春秋未年战国初年,以费为名的除了王雅量所说的位于今费县西南的鲁季氏私邑费(亦称东费)外,尚有位于今山东省鱼台旧城西,金乡县北部、嘉祥县南部的费国(亦称西费)。
关于东费,《左传·僖公元年》记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此费位于费县西南,作为季氏食邑,多次见诸先秦史籍,以致于有人认为“春秋未战国初,季氏曾据费为国。”事实上,季氏和鲁国相始终,并没有独立建国。《说苑·尊贤》记载:鲁人攻费,曾子辞于费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费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从此可以看出,曾子所居的费有“君”,其“君”自称寡人,此费肯定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城邑,它就是位于鲁国西邻的西费,即费国。
关于费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费氏……。”春秋时,费国为鲁国的附庸国。战国时期,费国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近年考古发现也足以证明费国的存在。1972年,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市)峄山后钩鱼台遗址,出土了一件春秋铜鼎,其铭文说:弗敏父作孟姒宓腾鼎,其眉寿万年永宝用。”(见《文物》1974年第一期)。王言京在《山东邹县春秋邾国故城附近发现一件铜鼎》一文中说:“根据铭文,此鼎是费国的敏父为其大女儿陪嫁而作的。费,姒姓,……鼎为春秋时器。文献记载,费为小国,后入鲁。”弗敏父之称孟姒,其为姒姓无疑。《姓氏急就篇》说:“曾氏出于鄫,姒姓。”曾子在费,是住在同姓国家,有文化上的渊源。《战国策》称曾子在费时有家有舍,其母尚织布劳作,可见不是暂住。关于费国的方位,《读史方舆纪要》载:“废鱼台县西有费亭,即费庈父食邑处。”从诸多史科中可知,费为泗上小国,位于鲁国西部,大体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偏北,金乡县北部和嘉祥县南部一带。南武城在今嘉祥县南部,其遗址与金乡县境仅一河之隔,更说明“曾子处费”之地在古费国是合情合理的。
王雅量说:“曾氏之庙位于嘉祥,古为大泽。……历汉魏以来,皆未成邑。考之《春秋》,止闻鲁人西狩于大野获麟焉。未闻至于南武城也。”此话纯属王雅量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嘉祥县共有100余座山头,是个半山区的县。嘉祥县西部的一片狭长地带,濒临古大野泽,即《春秋》记载鲁哀公十四年,“西守获麟”处。金皇统七年(公元1147年)置嘉祥县,就是取获麟的祥瑞之意而定名,嘉祥县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南武城周围便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到了周代,南武城的北部与焦国为邻。焦国遗址位于今嘉祥县纸坊镇西焦城村,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嘉祥县绝非王雅量所说的“历汉魏以来未成邑的“大野即潴”之地。
至于曾子庙的立庙时间,王雅量说是“吉安永丰曾氏之后,因索嘉祥县在南武山者,而立庙家焉。”王雅量此语一出,便被人予以纠正:曾子立庙,实在永丰曾氏未还嘉祥之前。此外,还有人出言曾子立庙在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发现曾子之墓后,同样是无稽之谈。唐代《重修武城谱系》记载:“曾参家武城……,而有曾参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乙卯二月十五日。”;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由礼部侍郎许彬撰记的《重建郕国宗圣公庙记》载:“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圮,奏请修葺,诏赐俞允。时山东佥宪肖公启命兖郡大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许彬的撰文至少说明,曾子庙在天顺前已经存前,王雅量等人的说法太荒诞了。
这里还要指出,自王雅量提出曾子故里费县(平邑县)说后,又有人在“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上做起了文章。明顾炎武《日知录》一文中提出“疑周世未有石碣,蝌蚪文亦非今人所识”,其实,后人给前人立碑的事并不鲜见,曾子墓前出现碣碑有何不可呢?当代也有人在“悬棺”上做起了文章,把“悬棺”与“悬棺葬”混为一谈,说“中原根本没有悬棺葬”借以否定曾子墓的发现。其实,有事实为证,嘉祥县南武城遗址周围至今还有悬棺,这又作何解释呢?
王雅量在他的文章的篇末写道:“惟是世居费邑侧,附曾子之里门,得于故老之传闻、诸书之考订久矣,作为《曾子居武城辨》,以俟修烈传议秩祀者,当有取焉。”这几句话倒是写出了王雅量撰写《曾子费人考实》的实情:王雅量作为费县人,他的论据来源与“故老之传闻”和“诸之考订”。他并没有屈尊到嘉祥县实地考证,难免得出“曾子费人”的错误结论。
明朝崇祯年间翰林院五经博士、六十三代孙曾宏毅在《武乘曾氏族谱序》中说:“祖传亲炙较居,况千百载后,异姓王雅量辈妄议南武山为非哉。语云不知而作知者又多见其不知量也,吾为之一诵焉也矣。”曾宏毅寥寥数语,足以发人深省。
作者: 杨存义 嘉祥.中国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子大传》作者
沈效敏 山东孔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秘书长《曾子文化全书》作者
曾令霞 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