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语文老师,文字创作爱好者爱诗词,爱红楼,爱中国文化文学理论的爱好者,中国美学的追随者F1骨灰级车迷,莱科宁铁杆粉丝听优秀学长讲文史哲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哲哥品宋词柳永)(1)

宋词,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么一首,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甚至在高考后照着这首词的模样,依葫芦画瓢填了一首

《雨霖铃·分别》

或许是我模仿了这首词,我才喜欢上了这首词。

所以我决定,把《雨霖铃》作为【哲哥品宋词】的开栏第一作。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位原名三变,排行老七的词人柳永,绝对想不到,自己的无心插柳,却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

别的文人,一心追求功名,越挫越勇,总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可柳永在仕途不顺的时候,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别的文人,写文章总要寻找最高雅、最华丽的文字,就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文采;可柳永可倒好,能怎么通俗就怎么通俗,生怕你读不懂,所以像“怎”、“消得”这样口语化的字,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这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词通俗化口语化,在北宋歌妓之间享有盛誉的词人,这次要从汴京南下,要与自己的情人分别。

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哲哥品宋词柳永)(2)

·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

秋天的知了,已不再像盛夏时那样奋力地鸣叫,或许它们在哀嚎着发出一生最后的声音,带着无限的眷念离开这个只给它们一个夏天鸣叫的世界。这样的叫声,是凄惨的,在这样的叫声中与情人分别,更是痛苦的。

雨,还能是两个人依依不舍不分开的理由,但雨停了,这样的理由没有了,分别真的到来了。“都门”即是当时国都的城门,在那里喝酒,也没有什么意思了。长亭送别,自古都是让人心碎的话题。

一边不舍分别,一边却是“兰舟催发”,撑船之人怎会理解此时此刻这对情侣的分别?此地一别,什么时候再相见?什么地方再重逢?此生会不会就此别过?一切都是未知数。那能多看一眼吗?不能!刚下过雨,雾气蒙蒙,船只要刚一开走,就看不见了,老天剥夺了这对情侣最后的那一点点愿望。他们能做得,就是透着泪眼盈盈的双眼,拉着彼此的手,想说些什么,却什么都没说出来。这种场面是最富有情感的,也是最让人伤心的。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绝对具有震撼力。词人登上船,终点在哪里?天际又在哪里?词人不知道,很迷茫,所以词人很像表达情感,却只能描写“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的景。痛苦,应该不能用文字来表达。

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哲哥品宋词柳永)(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坐在船上,心绪却依然在岸上。他不仅想着刚刚分别的情人,也想着未来。未来自己在哪里?自己在干什么?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似乎觉得江淹这句话还不足以表达他的黯然销魂,所以他写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节”与“寒蝉凄切”相呼应,富含悲剧色彩,这样的分别,似乎又比别人的分别更加凄苦。“酒醒”与“都门帐饮”前后呼应,都门帐饮是真,但酒醒在哪?虚实结合,词人通过想象,就知道自己将会在哪醒来:杨柳岸、晓风残月!心情不佳,不胜酒力,可醒来还是一个人。牵手之人,此时此刻已经远在他乡,去哪寻找她的踪迹。杨柳岸,本来就是分别的地方,从一个分别的地方,到了又一个分别的地方,而这个分别的地方,还没有那个心心念念的人。这样的画面,布满了凄清的氛围。一年又一年,风景依旧,但思念的话语,跟谁说呢?词人的担心,或许也是那个跟他分别的情人的担心。

婉约词柳永的雨霖铃(哲哥品宋词柳永)(4)

这首词上阕实写,下阕虚写,构成一个个情境,前后呼应,勾勒出绝美的画面,在时间与思绪上环环相扣,分别的痛苦、思念的深情,跃然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