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中华民族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修建万里长城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修建万里长城当时的历史背景(再读历史万里长城)

修建万里长城当时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中华民族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万里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最早自西周时期就开始修建,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西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保留至今的大约还有12000多千米。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围绕长城发生了很多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和精美故事,比如西周时的“烽火戏诸侯”,秦朝时“孟姜女哭长城”等。

如此浩大的工程,历经如此长的时间,那么长城的存在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说起长城,人们的第一感觉和认知就是,长城是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用来防御当时北方那些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和侵袭。不容否认,长城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方面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长城并非简单孤立的一道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而成的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在农耕时代,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阻碍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很好的保护了内地中原的安全。

除了军事方面的防御作用,长城在经济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那就是打击走私。

要想说清楚长城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了解清楚农耕时代的全球化贸易体系问题。所谓农耕时代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就是以中国为核心,由北方游牧民族为中间商,连接欧洲、印度的全球化贸易体系。

在这个贸易体系中,中国输出丝绸瓷器和粮食,在北方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关互市换取马匹毛皮和黄金,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粮食拿丝绸瓷器向欧洲人换取黄金,欧洲人拿到丝绸瓷器以后向印度人换取香料。在这个贸易的过程中,最终结果就是:中国主要得到马匹和黄金,北方游牧民族得到粮食,欧洲人得到香料,印度人得到丝绸和瓷器。至于中国不直接和印度人交易的原因就是印度人没有中国想要的马匹和黄金。

这个农耕时代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很早很早就实现了,特别是从汉朝张骞通西域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之后,更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到了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也打通了,农耕时代的全球化贸易算是达到了极致。

既然有贸易,必定就要有税收——中国要收取商业税。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主要是收取人头税和土地税,而且税率很低很低,另外因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对商业税反而收的很高很高。高税收之下必然催生走私产生,要保证能收到商业税就一定要打击走私,于是长城就成为了打击走私最重要的武器。

我们知道,长城并非简单孤立的一道城墙,而是由点、线、面结合,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而成的一张严密的网,这张网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大规模的入侵都起到了非常大的防御作用,对于防止和打击走私来说就轻松容易多了。

漫长的历史中,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战争的时间,相比于和平相待的时间是很少很少的,这就决定了,长城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起到的作用就是防止走私,防止税收的流失。如此看来,长城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关,中原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海关,双方之间的任何贸易都必须得通关,都必须向中原王朝政府纳税,否则,中原王朝政府就可以闭关休市。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长城上的关口,比如嘉峪关、玉门关、雁门关、居庸关、山海关等等,除了在战时是重要的军事重地之外,在更长时间的和平相待时期,就是中原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互市交易的市场,(比如宋朝用于和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就设立在这些关口),这些市场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长城的存在,中原王朝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何时开关何时互市,而北方游牧民族地处严寒地带,气候条件恶劣,加上是游牧民族,粮食根本得不到保证,交易粮食的迫切性就可想而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税收也是必然的。中原王朝政府也就从这个交易中获取了大量的税收,除了大大抵消了维护长城所需要的成本之外,王朝政府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的财政收入,进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见,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除了军事防御之外,还可以通过打击走私在经济上发挥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