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年9月16日,刚刚结束了一年一度“木兰秋狄”的嘉庆皇帝,正在京郊的丫髻山行宫休息。

“木兰”本系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哨鹿”,意即捕鹿,是一种狩猎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初秋月份举行,所以被称作“秋狄”。

一封来自京城大致内容是“宫中遭袭,皇父速归”的加急快报,却吓出了他一身冷汗,这封“快报”来自他的二儿子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前一天下午2时左右东华门外一个叫刘得才的太监正鬼鬼祟祟的四处张望显得异常紧张。

3时整十几个卖柿子的百姓主动与他“搭讪”,刘得才带着这伙人向东华门走去。

历史上唯一的紫禁城(古今未有之奇闻)(1)

东华门与西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左右对称,遥相呼应,在历史上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午门(南门)、神武门(北门)共同构成紫禁城的四座城门。紫禁城宫殿建筑的布局,确定了东、西华门的位置,而东、西华门的位置又进一步影响到皇城的一些建筑。将由西华门、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东华门构成的这一条贯穿外朝的横轴向东、西两方向延伸,恰好是东安门与西安门(皇城的东门与西门)。这种相对设置,显然是统筹规划皇城与宫城建筑,周密设计的结果。

这路人马由天理教徒陈爽带头,刘呈祥押后,太监刘得财、刘金负责引路。

到宫门口与一个卖煤的发生了争执,恼羞成怒的他们露出兵刃,卖煤人见状大声呼救,守门官兵闻讯赶来却被这群人打伤,趁着门内的官兵关门不及,这伙“卖柿子的”闯进了进去。

刚进大门,刘得财就抛下众人,带着两个“卖柿子的”直奔太监总管的房间,准备去杀太监督领侍常永贵,谁知这三个倒霉蛋儿半路遇到了一个姓顾的“技勇太监”,并被他生擒。

剩下的那些人没带路的,不知往哪儿跑,一会儿功夫就被全部歼灭。

历史上唯一的紫禁城(古今未有之奇闻)(2)

清代有专门训练会武术的太监,叫“技勇太监”。像共有五百多名太监的圆明园里,就有“技勇太监六十名”。1860年英法联军杀到圆明园时,20多名“技勇太监”在“八品首领”任亮带领下,“遇难不恐,奋力直前”,打伤了两名联军军官:军曹长比挪“胸部受剑创极深,左手中矢”,另一名军官则中弹。寡不敌众之下,这20几名太监全部殉难。

与此同时在西华门外另一支由天理教徒陈文魁带头,刘永泰押后,太监杨进忠、高广福、张太负责引路化装成小贩的“突击小队”(大概四五十人)成功闯进了皇宫,将城门关闭,以拒官军,之后直奔军机重地——尚衣监。

这伙匪徒不分青红皂白,冲进尚衣监就是一通砍杀,许多太监和宫女都惨死刀下,就连年迈的老妇也未能幸免。

这一路人马搅得紫禁城内顿时炸了锅,亲王贝勒驾车逃命,宫女太监四散逃窜,甚至就连护军统领也没能坚守岗位,准备溜之大吉。

生死时刻旻宁站了出来,他率先冲出上书房,命人把他的“鸟枪”拿来,并安排太监爬上墙垣打探情况。

发现墙头的匪徒,他毫不犹豫的开了两枪。

历史上唯一的紫禁城(古今未有之奇闻)(3)

鸟枪又称火绳枪,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火绳枪在火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代步枪的直接原型。火绳枪的出现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伴随着火绳枪的发展人类的战争从冷兵器进入到热兵器时代。

旻宁的确有两下子,他动作迅速,枪法精准,第一枪就打到了一个。

装填弹药后,他抬手又是一枪,第二个爬上墙的也应声坠地,这伙人发觉院内有高手,便不再敢贸然翻墙。

眼看战局有变,逃窜的人群重新聚拢,其他的阿哥也开始反击。

危急关头二阿哥旻宁发挥了领袖的才能,他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

旻宁令禁军乘势在宫内搜杀残余天理教徒,又到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在皇后身边时刻保护,不许离开,同时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确保皇后安全。

最后他还不忘飞章上奏,向嘉庆皇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

虽然在宫内护卫和京城禁军的内外夹攻下遏制住了匪徒的攻击,但很多人转入“地下”潜藏在紫禁城中,警戒远没有解除。

几个小时后天刚蒙蒙亮,匪徒们准备放把大火将皇宫付之一炬,火刚点着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顿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

听到雷声不少人都觉得是“大清朝气数未尽,连老天爷都来帮忙了。”便有逃跑的想法,随着倾盆大雨的降临,余下的人想再点火,也基本不可能了。

其实这场大雨对禁军的杀伤力也挺大的,“鸟枪”的火药受潮后,基本就失去了攻击的能力,他们只能重新握紧佩刀四处巡逻。

此时,正在乾清宫外巡逻的旻宁,看到几个企图二次翻墙的匪徒,随即掏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 弹弓。

清人《南亭笔记》中曾写道:“道光(旻宁)最爱玩弹弓,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绝技,常常把飞过皇城的麻雀射落。”

旻宁从小练就的这个绝技,在这一刻还真派上了用场。

历史上唯一的紫禁城(古今未有之奇闻)(4)

清朝的弹弓用法和弓箭类似,却被归入暗器之列,民国武术大家万籁声先生就在其所著《武术汇宗》中曾记载:“弹弓为暗器中之最厉害者”,以“铁背弓”发射混砖面加细铁砂做的弹丸,“可发出百步外,中者立伤毙”。图为清代咸丰十年《弹弓谱》稿本里绘制的弹弓射击的一种身法。

虽然雨灭了火,但是天理教匪徒们并没有停止攻击的意思,一道闪电照亮了整个皇城,匪徒们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旻宁瞄准后连发数弹,攀爬墙壁的人无不倒地,暂缓了匪徒翻墙的速度后,旻宁也没了“弹药”,他顺势跑入乾清宫。

这时他看到一个人站在殿脊上,正挥舞令旗,看样子是在号召同伙进攻。

他察觉到事情不妙,便快速揪下衣服上的金纽扣当做“子弹”,结果一发就将这个人击落,摔死在了殿下,眼看带头的倒下,其他人也作鸟兽散。

此时,雨越下越大,这伙匪徒已无计可施,天亮后皇宫的危险警戒彻底解除。

经历了这场突发的劫难,旻宁人气大增,群臣上奏无不快赞,嘉庆也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这八个大字,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并册封旻宁为智亲王,给他的“鸟枪”也起了个霸气的名字“威烈”。

在这场骚乱中曾有一支箭射在了隆宗门的匾额上被特意保留,嘉庆似乎有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不知如今,去故宫参观,再去寻觅这块匾额,还能不能在上面找到当年那截箭头。

历史上唯一的紫禁城(古今未有之奇闻)(5)

事后查明,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天理教徒作乱,事件的策划者是天理教领袖李文成与林清。

虽然这次事件没有对皇宫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匪徒组团闯入皇宫,还是创下了古今未有之奇闻。

在震惊之余嘉庆皇帝在罪己诏中写到“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以表达自己的愤懑。

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紫禁城危机”,史称林清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