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谥号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
王守仁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管至南京兵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因评定宁王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到了隆庆时追封为新建侯。他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开创的心学被后人称为“阳明学”,不仅风靡明朝末期,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影响至今。他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被后人誉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
近五百年间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个人:明朝的王守仁和清朝的曾国藩。而王守仁在思想上的成就和贡献可以说是冠绝明清两朝。
精金喻圣
阳明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在这里肯定有同学就会问阳明先生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阳明先生认为:“这只是从躯壳上起念,替圣人争分两。如果不从躯壳上起念,尧,舜的万镒不多,孔子的九千镒也不少;不管是万镒还是九千镒是尧,舜的也是孔子的,本无彼此,所以谓之圣。这就是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大家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也就流入功利了。如若除去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次新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成圆,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这与佛家的本自具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阳明先生认为:“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致良知
朱本思问阳明先生:“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阳明先生回答:“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法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那么什么是良知呢?我们来听听阳明先生是怎么讲的。
阳明先生认为:“‘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之心,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圣人的知就好像是大晴天的太阳,贤能人的知如有浮云的太阳,愚人的知如阴霾天的太阳,虽然昏明不同,但在能辨别黑白这点上是一样的。
阳明先生认为:“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这就好比日光,不可能照到每个角落;哪怕是一道缝隙的通明,也是日光的所在;有时候云雾四塞,我们仍可辨识色象,这也是日光不灭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云遮住了阳光,而让天不要生云。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乡里有对父子打官司,就来找阳明先生,侍从打算阻止。先生听了之后,话还没等说完,这对父子就相互抱着痛哭起来。于是就有人问阳明先生:”您跟他们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快父子就和好了?“阳明先生说:”我告诉他们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瞽叟是世上大慈的父亲。“那个人愕然请问。阳明先生说:”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只记得舜是他养大的,为什么不孝顺他,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偏移到了现任妻子的身上了。舜只想着父亲是如何的慈爱着自己,现在不爱了,只是我不够孝顺,每天想着自己不能尽孝的地方,所以就更加孝顺了。瞽叟得到欢乐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后人都称赞舜是个大孝子,瞽叟是个慈父。“
阳明先生讲:“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又说::”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说:‘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的透时便是圣人。“
结语
阳明先生作为心学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希望我们能够静静心,多多学习先贤大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为往圣继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