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却说项羽杀死宋义之后,楚国的军权终于再度回到了以他为首的项氏家族手中。

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无论怎么看,北上去巨鹿支援赵国都是最好的选择。

理由如下:一,大家都是起义军,所有起义军都去了,项羽的楚国作为目前最大的起义军势力之一,同时又是第一个发动起义的国家(陈胜吴广都是楚国人),不去显然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二,去了巨鹿之后,只要打赢章邯,就能给被章邯杀死的叔父项梁报仇。

三,章邯、王离手中拥有着秦国最后一支可战之军,一旦打败这支军队,秦国灭亡的前景就在眼前。

于是,项羽开始率军北上。

项羽率领蒲将军、英布等部下渡过漳水(一说黄河)之后,做了一件极为有名的事情。

《史记》原文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了。

后来的楚汉争霸中汉军大将韩信也有一个“背水一战”的典故,但项羽这个破釜沉舟的时间点是比韩信背水一战要早了好几年 ,而且巨鹿之战时韩信就在项羽军中,是项羽部下的一员,所以有理由相信“背水一战”很大程度上对“破釜沉舟”做了借鉴。

带着这样必死的决心,项羽在诸多徘徊不进的起义军首领“围观”下,和章邯所率领的秦军来了一次殊死之战。

历史上真实项羽最后一战(不一样的历史观)(1)

巨鹿之战中,项羽身先士卒,率领楚军九战九胜,先破章邯部保护王离粮道的秦军,断绝了包围巨鹿的王离部粮道,随后把王离部来了一个反包围。

大战之后,巨鹿城外的秦军大败亏输,主将王离被俘虏,副将涉间举火自焚,大将苏角被临阵斩杀,前来支援王离的章邯部秦军被击退,巨鹿之围由此而解。

巨鹿之战的胜利,为项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史记》记载:”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起义军的将领们进了项羽营帐的辕门,直接“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意味着什么?

“膝行”这个词很好理解,就是膝盖跪地而行。但要注意,秦代和更早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还属于“天子和诸侯大夫共治”的模式,诸侯大夫等臣子在自家君主面前还是很有尊严的。

在这个时代,君臣议事的时候要双方各自见礼,跪拜这种事情除非特别隆重或者被治了重罪马上死翘翘要求饶这种特殊场合,其他时候是不存在的。

这里要特别点名清王朝,臣子遇君王动辄下跪成为常态是清王朝独有的现象,不存在于华夏五千年其他任何时代。

回到项羽身上,当这些起义军将军们以跪拜姿态膝行而见项羽的时候,项羽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武林盟主”,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诸侯上将军”。

但值得一提的是,到这里,其实秦王朝还能苟延残喘,还剩一口气没有彻底死绝。

这口气在哪?

就在章邯所率领的秦朝败军身上。

章邯从巨鹿败退之后,不得已只能退守棘原,项羽趁势率领各路起义军联军追击而至,双方第二次陷入对峙僵持局面。

但这一次,王离率领的秦国长城军团损失殆尽,原先畏畏缩缩的诸多反秦起义军尽归项羽麾下,共奉项羽为总指挥,项羽的兵力极速膨胀,实力已然超过章邯。

在这样的情况下,章邯不得已,只能固守等待时机。然而章邯的固守,却引来了秦国后方那对君臣,也就是秦二世胡亥和赵高的不满。

对胡亥和赵高而言,巨鹿之战若胜,那中原基本就是大局已定,就好比当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败亡之势已定一样。

但偏偏,这一次的失败者不再是赵国,反而是秦国遭受了惨败。胡亥和赵高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强烈要求章邯继续出兵,赶紧挽回败局。

《史记》原文如下:“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从这番话之中可以看出,在秦二世的催促下,章邯不得已派出心腹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解释,但是却被赵高各种怠慢和不信任。

司马欣知道事情不妙直接跑路,不敢沿来时的旧路走,而是找了一条小路逃亡,这才没有被赵高追杀的人找到。

司马欣有了这番经历之后,对胡亥赵高这对君臣显然绝望了,于是便回营劝说自家长官章邯,说咱们这皇帝和赵高这么坏,迟早是要弄死咱们的,要不然干脆反了秦国,和项羽合伙算了。

这个时候的章邯其实已经有些动摇了,秦二世和赵高这对昏君佞臣,只要不是傻瓜都能看得出来他们的德性。

但动摇归动摇,章邯并没有就此而背叛。

一方面,章邯是秦始皇时期的少府令。少府是什么机构?简单的说就是秦国皇帝的小金库,而少府令就是这个皇家金库的掌管者。章邯能担当这个职位,足见秦始皇对他的信任,以及他对秦王朝的忠诚。

虽然现在掌权的是秦二世,但章邯念在老皇帝的恩情,以及被胡亥赵高连番打压但依旧残留的忠诚,还是不太愿意投降。

另外一方面,章邯从迎战陈胜麾下将领周文开始,一路上砍了数以万计的起义军将士脑袋,就连齐国田儋、楚国项梁这种标志性的首领级人物都死在章邯手中。

项梁可是如今起义军首领项羽的亲叔叔兼养父,章邯要是投降会不会被项羽当场砍了脑袋报仇?这也是很大的顾虑。

这个时候,项羽的政治智慧又一次的展现了出来。

按照常理来说,章邯是项羽的大仇人,那项羽肯定往死里怼,杀章邯全家就完事了。

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恰恰相反,他问了部下一圈之后,发现赵国大将陈余和章邯是有交情的,于是就让陈余写了一封信给章邯。

什么信?

劝降信。

有人就要说了,《史记》里说的是陈余写信给章邯,可没有说是项羽让陈余写的。

这里石坚就要请这样说的读者们翻上去,看一看石坚刚刚的内容。

巨鹿之战刚刚过去没几天,陈余等起义军将领跪着向项羽表示臣服没几天,项羽刚刚成为诸侯上将军没几天,这个时候的项羽说东,陈余等人敢往西吗?

只要项羽说一句“章邯必须死”,就是再给陈余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写这封劝降信给章邯。章邯毕竟是敌军主将,针对章邯的劝降信送出,必然是得到项羽许可的,这一点从推断上来讲毫无问题,《史记》上记载的后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陈余的信,洋洋洒洒好几百字,这里就不全文贴出,仅仅说一些要点。

信里说了,当年白起为秦国立下大功,结果被秦昭襄王杀了;蒙恬也为秦国立下大功,结果被胡亥弄死了;你章邯现在同样为秦国立下大功,综合前两位的例子和你现在的处境,基本上你人也要没了。

所以章邯老哥啊,你赶紧过来我们这边,只要你过来,我们马上和你一起灭了秦国,一起裂土封王。你要是继续顽抗,我们就只能弄死你了。

陈余的这封信之中,直接允诺了章邯裂土封王,这同样也是项羽知情的一大证据。

陈余当时只不过是起义军诸侯之中赵国的一名大臣,有什么资格给章邯这种裂土封王的承诺?只有作为诸侯首领的项羽才能给出这种承诺。

项羽很清楚,章邯降,秦国亡。所以他为了灭亡秦国这个大局,可以暂时放下对章邯的仇恨,甚至允诺章邯能裂土封王,这就是项羽政治智慧的又一次体现。

这里要再强调一次,项梁并非仅仅是项羽的叔叔,而是项羽在楚国灭亡之后仅存的唯一至亲叔叔,是在灭国之后将还是儿童的项羽抚养成人的养父,更是将项羽确立为下一代项氏族长的人,叔侄二人之间的情感基本上和父子没有什么区别。

当项羽做出这种选择之时,我们就应该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这位楚霸王真的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一个冷静而充满了政治智慧的成熟男人。

有人说,那你这样说,项羽后来怎么就输给刘邦了呢?这个问题,大家耐心追看石坚的文章下去,便有答案。

原本就已经动摇的章邯在接到了陈余的信,得到了项羽不杀他,还愿意封他为王的承诺之后,彻底动摇了。

于是,章邯就“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想要和项羽达成投降之后的待遇约定。

但双方并没有谈拢,具体条件不得而知,不过很有可能是章邯想要在投降之后继续掌控手中的军队作为资本,被项羽果断拒绝。

谈不成怎么办?那就打呗。

《史记》:“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项羽再和章邯打了两仗,又打赢了。这下子章邯无可奈何,只能放弃一切条件,向项羽无条件投降。

按说仗也打赢了,章邯也无条件投降了,这个时候项羽如果处死章邯的话就绝对是名正言顺,别人完全挑不出毛病的了。

而且,章邯打败了那么多起义军,杀了起义军那么多的将士,几乎所有起义军将士都对章邯恨之入骨,杀了章邯不但不会影响项羽的声望,反而会让项羽声望更上一层楼。

项羽杀章邯了吗?还是没有。

《史记》:“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项羽依然遵守了“投降之后裂土封王”的承诺,当场就封章邯为雍王,但作为章邯迟疑反抗的惩戒,项羽没收掉了章邯的兵权,改让司马欣率领秦国投降的部队作为联军先锋,朝着咸阳进发。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依然不愿意杀掉章邯,一方面这是信守承诺的贵族风度体现,另外一方面同样也是对所有秦国官吏的一种暗示——你投降,我不杀你。章邯我都能放过,你们这些小虾米自然就更没问题。

这就是项羽的政治智慧,在灭亡秦国的国仇和为项梁报仇的家恨之间,他选择了更加宏大的一边。

这也是章邯后来为何愿意作为“三秦”之一帮助项羽看守汉中的刘邦,甚至在刘邦军攻破章邯最后的据点废丘时,章邯也没有投降刘邦,而是选择自杀向项羽尽忠!

原谅章邯,是项羽在史书记载之中极其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但却是项羽政治智慧的高峰!

项羽的举动,客观上让正在绕道南阳进攻关中的刘邦捡了大便宜。

首先,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尽没,让关中的秦国军民彻底慌了,都知道打不过起义军了。

其次,项羽作为起义军共主原谅了章邯,让所有的秦国人都觉得“章邯这样的仇人投降了项羽都能被原谅,我们肯定也会被原谅的”。

打是肯定打不过的,投降又肯定不会死,这样一看,傻瓜都知道选哪个啊。

于是乎,刘邦进入关中之后一路顺风顺水,本该是最死硬“保秦派”的关中军民闻风而降,刘邦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打到咸阳城下甚至还没有攻城,已经杀掉了赵高的末代秦王嬴子婴连挣扎都不挣扎就选择了投降。

这一切其实都是项羽的功劳,但刘邦作为起义军的一部分,名义上也是项羽的部下,所以他是真的沾了项羽的光,捡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大桃子。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但碍于篇幅所限就先到这里,本文4055字,全文手打原创,还请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若是还想继续追读接下来的系列文章,请点击头像关注石坚,头条大数据会在发布后自动推送。

下篇内容预告:新安城南,尸骨如山。二十万秦军被一夜坑杀的背后,当真仅仅只是项羽的残暴而已吗?敬请期待下一篇:项羽的政治智慧(3):新安之屠。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