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二十一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满目山河既往不咎什么意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满目山河既往不咎什么意思(既往不咎)

满目山河既往不咎什么意思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二十一章: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一章猛然一看似乎有些不大明白,先用白话翻译一下,有个整体印象。

鲁哀公有一天向宰我请教,土地祭祀时应该用什么材料做神主呢?宰我回答说,夏后氏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

宰我想了想又说:之所以要用粟树木头,是为了使民战栗,要让他们对政府有所畏惧。

孔子听到了,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须再说了。已经实现了的事也不须再改变了。已经过去的往事,也不必再追咎了。

这里的哀公,就是上一章问君臣之礼的那个定公的接班人。

此时的鲁哀公,执政比鲁定公时更加可怜。君权进一步被“三桓”架空,时不时还要受他们的气,所以后人给他定的谥号为“哀”,悲哀啊。

而宰我呢,当时是鲁哀公的助手。前面我们讲过,孔子的这个学生非常不简单,脑袋灵光、嘴巴能讲,名列言语科第一。

哀公所问的这个“社”是一个重要概念。什么叫社呢?就是“社稷”的简称,有形的就是社稷坛,是古人祭祀地神的场所。

这个场所一般会树立一块由本地树木制作的牌位,也叫“社主”。

宰我毕竟要比哀公博学,他立马回答了夏、商、周三代制作“社主”所用的原料。

但是,在说完周代用栗树之后,他或许想发挥一下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周代用栗木,是为了让百姓们害怕而战栗。

栗树为什么会让人害怕战栗?因为栗树的果实上有硬刺(也就是我们经常吃的毛栗子),拿在手中会因疼痛而战栗。

宰我为何要突然加这么一句话呢?

后世有种种猜测,普遍认为,这是在暗示鲁哀公用武力来改变三家大夫专权的现状。

孔子听闻后,只讲了三句话,似乎也听不大明白。“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三句话意思相近,像是在提醒宰我不要自作聪明,又像是不赞成用武力来改变鲁国的现状。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孔子关于宰我的这个想法是要表达:无论这事能不能成,都不要说了。能成就不必说了;快成了不用说;过去了也不能说。

你要做就做,不做就算了,别提出来,因为只要说出口,就会惹出大量的麻烦和是非。

这极有可能是孔子本意,当然也仅仅作为一种猜测。但不管怎样,“既往不咎”却成为至今流行的成语,实行在人们的行为活动甚至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