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将军是彭德怀司令员最得力的助手,曾经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

邓华将军战功卓著,人尽皆知。本文要说的是将军鲜为人知的一些事情。

据邓华将军的警卫员回忆说,在朝鲜的时候,邓华将军有一台手摇留声机,还有十几张京剧唱片。

邓华将军喜欢听京戏,而且,什么时候听什么戏,将军对此很有讲究,极有规律。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1)

邓华将军(左)在板门店

邓华将军的警卫员说,“听清楚留声机里播放的是哪出戏,我们就能大致‬知道‬首长的情绪,是‬好‬是‬坏‬,喜、怒、哀、乐,一猜就准,八九不离十。”

如果留声机播放的是《龙凤呈祥》,十有八九是前方打了胜仗了,或者是发生什么让将军高兴的好事了;

如果留声机播放的是《苏三起解》、《苏武牧羊‬》,警卫员就会知道:邓华将军一定是碰到什么‬让他忧郁、犯愁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警卫员会默默地守在门外,阻止闲杂人等‬干扰将军;

大战在即时,邓华将军会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穆桂英挂帅》。

听到兴奋时,将军会随着曲调哼唱一句“藩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在邓华将军的指挥所里,《空城计》是留声机播放最多的一个剧目。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2)

邓华将军(左二)在朝鲜

邓华将军喜欢京剧由来已久,红军时期,将军就跟谭政等人一起改写过“井冈山版《空城计》。

黄洋界大捷之后,红军连长龙普林在祝捷会上清唱了一段京剧。

这段曲子的唱词是这样的: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某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我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

你既来此就该把山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上得山来我别无敬,我准备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三军。

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来谈革命。

龙普林在简陋的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有模有样,赢来台下红军指战员们的阵阵掌声。

最得意的人还数这段唱词的作者-红四军31团党委组织干事邓华、第31团党委秘书谭政。

为了庆祝黄洋界大捷,邓华和谭政加班加点,突击完成了这个节目的策划。

邓华和谭政都喜欢京剧,《空城计》又是他俩都非常熟悉的剧目,因此,邓华和谭政借用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著名唱段。

为了贴近现实,邓华和谭政决定在唱戏里反映黄洋界战斗的全部经过。

因为唱词通俗易懂,说的又是大家熟悉的事情,这个节目因此颇受红军指战员欢迎。

当时,红四军几乎全部首长都观看了这次表演。

祝捷大会结束之后,陈毅同志代表军部首长“狠狠地”夸赞了《空城计》的演唱者龙普林以及词作者邓华和谭政。

陈毅同志还给这个曲目起了一个新名称-“井冈山版《空城计》”。

邓华将军与京剧名家方荣翔的不解之缘。

方荣翔是著名的京剧“花脸”演员。

看过京剧电影《奇袭白虎团》的朋友应该都记得一个剧中人物-志愿军某团王团长。

在剧中扮演王团长的就是著名“花脸”演员方荣翔。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3)

《奇袭白虎团》 方荣翔饰演的王团长

方荣翔是北京人,1933年10月,方荣翔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开始学习“小嗓”等基本功。

1935年6月,方荣翔又拜著名京剧演员骆连翔为师,在此之后,他又向谭世英、苏盛贵等名家学习生、旦、净、丑诸行。

1938年,方荣翔拜艺人张鑫奎为师专习“花脸”行当。

1941年9月,方荣翔正式拜“花脸”名家裘盛戎为师。

1948年3月,方荣翔在东北‬四平与邓华将军不期而遇‬,并成为莫逆之交。

朋友们或许会觉得奇怪,一个是京剧艺人,另一个是金戈铁马的将军,方荣翔和邓华将军是如何相识、相交和相知的呢?

事情要从东北野战军解放四平那时说起。

东北野战军解放‬四平‬、接管四平城之后,解放军‬各参战部队缴获了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大量物资。

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指战员还意外获得一件特殊的“战利品”-国民党第71军所属的一支“京剧队”。

著名裘派艺人,“花脸”净角方荣翔当时就在这支“京剧队”之中。

方荣翔一个京剧艺人怎么会加入国民党第71军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当年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京剧艺人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社会地位。

为了生计,方荣翔跟着戏班子来到东北卖艺。

然而,一些地痞流氓经常来“戏班”捣乱惹事,“戏班”在东北很难立足。

为了寻求庇护,方荣翔所在的“戏班”加入了国民党第71军88师,“戏班”于是就成了88师下属的“京剧队”。

东北野战军解放四平时,留守四平的国民党第71军留守部队“灰飞烟灭”,方荣翔所在的“京剧队”也被打散了。

得知国民党第71军有一支“京剧队”的时候,东北‬野战军‬七纵司令员邓华的眼睛顿时一亮。

他马上派人四处寻找“京剧队”,第二天就有了方荣翔等“京剧队”几个主要演员的下落。

得知方荣翔等京剧演员流落街头、流离失所,邓华司令员马上给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下达了一道指令。

邓华司令员要求他们“务必尽快找到方荣翔,并尽可能动员他加入我军。”

根据邓华司令员的命令,七纵司令部派了一位政工干部和几个战士,带着三驾载满生活物资的马车来到方荣翔等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敲开房门后,战士们见到了在寒风中冷得瑟瑟发抖的方荣翔及其家人。

那位政工干部当即把自己的棉袄披在了方荣翔身上。

看到方荣翔的妻子、母亲和幼儿都穿着单衣,战士们也纷纷把自己的棉衣送了上去。

在此之前,方荣翔没有跟共产党、解放军打过交道,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知之甚少。

因为自己几天前还是国民党军队的人,方荣翔初见解放军时的心情非常紧张。

在国民党第71军88时师‬“京剧队”,方荣翔见惯了国民党军官的颐指气使和盛气凌人,还无辜挨过国民党军士兵的殴打。

方荣翔根本不敢想象,解放军官兵对待他和他的家人居然这样友善、温暖。

因此,当七纵政工干部说明来意,邀请他加入解放军之时,方荣翔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邀请。

不仅如此,方荣翔还唤来大部分“京剧队”成员,动员他们一起加入了解放军。

不久之后,按照邓华司令员的指示,七纵成立了京剧团。

就‬这样‬,方荣翔等京剧演员换上全新的军装,跨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方荣翔那年刚刚23岁,邓华司令员也才满38岁。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4)

方荣翔为群众表演

在七纵,无论是年龄还是地位,方荣翔跟邓华司令员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可是,这样的差距并未妨碍他们之间的交往。

没过多久,邓华司令员与方荣翔就成了言语投机、相交甚密的好朋友。

但凡有空闲时间,邓华司令员就会去方荣翔家里串门、聊天。

方荣翔因此了解了邓华,并通过邓华加深了对解放军、共产党的了解;

邓华司令员也对方荣翔这样的旧艺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方荣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邓华司令员与方荣翔聊得最多的话题仍然是京剧。

聊到兴头上,邓华司令员经常会即兴唱上两句,然后恭恭敬敬地请方荣翔“不吝指教”。

这个时候的方荣翔俨然是一位“严师”,指导邓华演唱的时候,方荣翔的要求极其严格,全然不顾邓华的职务和身份。

在方荣翔这位专业“高人”的指导下,邓华司令员演唱水平大为提高。

他不但学会了以“专业”的眼光欣赏京剧,更是学会了几本“折子戏”。

在七纵举办的联欢会、庆功会上,指战员们时常能听到邓华司令员有板有眼地唱上一曲。

在邓华司令员的影响下,七纵还有不少指战员也开始喜欢上了京剧。

当时,七纵政委吴福善、副政委谭甫仁等人都是比较出名的“京剧迷”。

得知邓华“私藏”了一个京剧团,“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眼红”了。

大家也许都还记得,当年在井冈山,谭政和邓华一起创作了“井冈山版《空城计》”。

与邓华司令员一样,“东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将军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票友。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5)

邓华将军

眼看七纵京剧团的影响越来越大,谭政主任坐不住了。

他给邓华司令员打来电话,提出“把方荣翔连同京剧团划归总部”的设想。

谭政主任的话很婉转,也很“冠冕堂皇”。

他在电话里对邓华说:“文艺工作也能转化成战斗力,你‘七纵’不能一个人独占这个好处,应该让京剧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东野‘全体指战员服务。”

邓华知道谭政主任是有备而来,且“志在必得”。

邓华跟谭政都是红四军时期就一起共事的老战友,他非常熟悉谭政的做事风格。

邓华因此推断,如果自己一口回绝了谭政主任,下一次给‬自己‬打电话的就不是他了。

按照邓华对谭政的了解,如果自己坚持不放人,谭政一定会把林总或者罗政委“搬”出来。

邓华很清楚,一旦两位首长亲自开口,这件事情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

因此,邓华司令员表面上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谭政主任。

但是,邓华在行动上就没有那么“痛快”了。

他采取了“拖延战术”,不断地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拖延‬,就是不肯‬放手。

谭政主任其实早就看懂了邓华的“缓兵之计‬”,三番两次交涉无果之后,谭政也就灰了心。

恰好此时,“东野”即将奉命投入“平津战役”,谭政忙得不亦乐乎。

于是,抽调“京剧团”去“东野”总部这件事情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从此,邓华带七纵打到哪里,方荣翔和“京剧团”就跟到哪里,直到解放海南岛,邓华也没把“京剧团”交给总部。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邓华将军率领第十三兵团各部开赴朝鲜。

方荣翔等人后来也‬被编入志愿军京剧团,被调去了朝鲜战场。

作为志愿军为数不多的文工团体,志愿军京剧团频繁为将士们演出节目,大大激励了志愿军将士的士气。

美中不足的是,方荣翔他们演出的都是一些传统剧目,不少战士反映“戏好看,就是听‬不懂、看‬不‬明白‬。”

邓华将军对此也有同感。

他曾经动过“编新戏”的想法,却因为战事繁忙而无暇顾及。

1956年,周总理在观看志愿军京剧团演出后也说:“你们不久后也要回国了,拿什么向祖国人民汇报呢?要想想这个问题。”

周总理说:“志愿军京剧团亲身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你们要在创作上有所突破,要多宣传我们的战士。”

这时,一篇名为《杨育才带尖刀班深入敌伪军白虎团》的战地报道引起了方荣翔等人的注意。

他们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如此传奇精彩的战斗故事不就是最好的创作题材吗。

更何况,如此鲜活的战斗英雄现在就在大家身边。

志愿军京剧团迅速成立了一个包括方荣翔在内的工作小组。

他们首先找到了邓华将军,并在邓华将军的亲自安排下采访了战斗英雄杨育才。

杨育才对那场战斗的生动描述触发了方荣翔等人的创作灵感。

不久之后,一个名为《侦察兵的故事》的小剧本创作完成,并很快投入了排练,不到一个月就正式为志愿军战士演出。

这是志愿军京剧团的第一部现代新编京剧。

首场演出,《侦察兵的故事》就广受好评,赞誉声纷至沓来。

因为说的是战士们熟悉的故事,歌颂的是自己身边的英雄,战士们感同身受,反应热烈。

每次演出结束后,不少战士都会主动留下来,他们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给方荣翔他们提了许多修改意见。

方荣翔和邓华将军都看到,相比于经典的传统剧目,新编京剧《侦察兵的故事》更能激发战士们的热情。

到志愿军京剧团完成使命启程回国的时候,他们已经创作完成了一台“向祖国人民汇报”的作品-演出时长70分钟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志愿军京剧团回国后便集体转业,剧团‬整体‬并入了山东省京剧团。

《奇袭白虎团》后来被拍成彩色电影,从此,《奇袭白虎团》红遍全国,“打倒美国野心狼”的声音传遍了祖国大地。

方荣翔与邓华之间的友谊也延续了一生。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6)

解放海南岛之后,邓华与部四野干部合影

因为当年不肯把“京剧团”交给“东野”总部,谭政将军多年之后还对邓华将军“耿耿于怀”,多次笑骂邓华将军“抠搜、小气”。

两位将军闲聊的时候,谭政将军甚至牵出了长征途中的一个事例,以此说明邓华将军的“抠搜、小气”。

与我军许多高级将领一样,邓华将军嗜烟如命。

据谭政将军回忆,邓华平日里烟不离手,点烟水平也非常高。

行军途中,不管是跑步还是骑马,即便迎着大风,邓华也能一次点着香烟,从来不会浪费一根火柴。

在一次战斗中,邓华带领战士们从国民党军那里缴获了五箱“白金龙”香烟。

邓华将大部分香烟上交给了上级部门,也给自己留下了几条。

有一次,毛主席等领导人来邓华所在的红一军团第二师开会。

会议一开就是半天,毛主席随身携带的香烟抽完了,于是开口问邓华:

“你那里还有没有‘白金龙’?”

谭政亲眼看见,邓华从衣兜里的烟盒中抽出一支香烟递给毛主席。

看到一旁的聂荣臻和朱瑞、谭政等人,邓华再从衣兜里掏出几根香烟。

看到邓华这般模样,毛主席笑道:“邓华‬同志‬这是‘财不露白’嘛。”

邓华大大方方地回道:“我这也是‘细水长流’嘛。”

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因为这件事情,邓华被谭政“嘲笑”了许多年。

邓华也不生气、更不解释,一笑了之。

有人要问,邓华将军这个京剧爱好者的水平究竟怎么样?

据邓华将军的老战友说,邓华会唱的京剧唱段着实不少,尤其爱唱《借东风》、《打渔杀家》中诸葛亮和萧恩的唱段。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邓华的“唱功”,他都会唱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邓华将军的“硬功夫”也不赖,邓华担任解放军44军军长的时候,虽然已经年过38岁,邓华还能够在草地上连翻三个跟斗。

邓华将军自己爱唱京剧,他的几个‬好‬战友也都是出了名的京剧“戏迷”。

天津解放后,“东野”第41军政委莫文骅从北平来天津开会。

会议结束之后,邓华和萧华为莫文骅政委办了个“接风宴”。

席间,邓华将军一连唱了四曲戏文,萧华和莫文骅也争先恐后,好好地露了一手。

当晚,邓华和萧华、莫文骅都唱了个尽兴,也都喝醉了,是称“三华醉津门”。

黄元庆为什么离开北京京剧团(邓华是彭老总最得力的助手)(7)

邓华将军(中)

邓华将军有一台老式手摇留声机,这是将军在东北指挥作战时缴获的“战利品”。

得此“宝物”,邓华将军爱不释手。

邓华将军还在南征北战期间收集了十几盘京剧唱片。

他把留声机和那些唱片视为珍宝,戎马倥偬,形影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