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这一年正月,周世宗柴荣正式登基,而还没等他把皇位暖热,就有人上门“找麻烦”。

找麻烦的人,是北汉的开国皇帝刘崇。

刘崇与柴荣的养父郭威有宿怨,但奈何技不如人,始终打不过人家,而如今好不容易熬死了郭威,刘崇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趁着自己还能动弹,赶紧找后周复仇。

而为了此战能取得成功,刘崇也是做了充分准备,除了自行集结的三万大军之外,又花高价钱,从他的契丹叔叔(北汉与当时的辽国为侄叔关系)那里,借来了万余契丹骑兵,加上辽国政事令杨兖所率的五六万部族兵,合计兵力约有十万人上下。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崇亲率大军,于当年二月,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出发,经团柏(今祁县东南)南下,最终驻兵于梁侯驿(今沁县西北)。

驻兵梁侯驿后,北周这边也有了动作。

当时的北周,朝堂上关于如何应对此战意见不一,是战是和尚未达成一致,而就在争论之际,前方就传来了北周战败的消息。

当时,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探知北汉军抵达梁侯驿,便派军北上,同时命部将穆令均率两千骑兵出战。

但结果,穆令均被迎战的北汉先锋官张元徽狠狠的戏耍了一番。

史料记载,穆令均出战后,张元徽先是假装不敌,之后诈败而走,不知是计的穆令均率兵追赶,最终被引至山沟之内。

结果,穆令均战死,其麾下两千北周骑兵全军覆没。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1)

北周穆令均全军覆没

眼看穆令均兵败,昭义节度使李筠马上率军返回潞州,一边向朝廷上报战败消息,一边固守待援。

这么一来,北汉取得了首战胜利,这就让刘崇极为高兴,而北周这边,本身对此战就意见不一,这下,更有不少人对柴荣提出,应暂避锋芒为好。

与此同时,北汉的刘崇趁着首战胜利,又来了个兵行险招。

按照常规思路,李筠坚守潞州城等待援军的想法并没有错,他的计划是自己只要保住潞州,然后朝廷援军到来后,那么就可以里应外合,在潞州城下歼灭北汉大军。

并且,这个思路在三十几年前就有人试验成功过。

当初,也就是朱温建立后梁不久,与李克用展开激烈争斗,双方曾在潞州城下激战良久,之后正是李克用之子李嗣源率援军发起突袭,配合着潞州城内的友军,彻底将数万后梁军击败。

所以,李筠也是准备经典再现。

但问题是,他想重现经典不假,人家刘崇却不按套路出牌,他并没有在潞州城多做停留,而是带领大军,绕过潞州迅速南下。

而刘崇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北汉国力弱小,此次出征,几乎是以倾国之力,所以,若是一州一城的和后周打下去,那没等战争胜利,自己就被拖垮了。

因此,此战的核心就是要快,要迅速取得最大战果。

第二,当年的后唐灭后梁之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便是定下了奇袭汴州的计划,亲率主力绕过后梁重兵镇守之处,仅用了七日,便从山东郓州,抵达汴州开封,致使后梁措手不及,最终被灭国。

而李存勖的这一招“黑虎掏心”的战术,也被后世诸多将领采用过,别的不说,明成祖朱棣当年奇袭南京,便是采取的这个思路。

所以,刘崇也是想效仿李存勖,给后周来一个“黑虎掏心”。

总之,按照当时的局势,明显有利于北汉的刘崇,况且后周朝堂上依旧还未达成意见统一,所以此时的他,已经在设想将来怎么分配战果了。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崇的整体思路确实没问题,但他却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柴荣。

面对首战失利,以及朝堂上的分歧,柴荣最开始也是头大如斗。

虽说他是皇帝,但首先初登大宝,并没有太大的威慑力,同时,五代时期的政权,皇帝如走马观花一般,要想底下人服气,基本一点就得有军功。

但可惜,柴荣并没有。

这也就是为何当时后周朝堂上意见达不成一致的原因所在,毕竟柴荣不是郭威,下面的大臣不服他也是正常的。

所以思想向后,柴荣认为,若是自己想坐稳皇位,那么此战必须胜利,并且还得是自己亲征的情况下胜利。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柴荣派一个大将去前线主持这场战争,不管胜利与否,对柴荣本身都没啥好处。

如果大将战败了,那不用说,北汉军打到家门口,而柴荣就成了亡国之君。

但如果大将胜利了,功劳是大将的,名声也是大将的,做为柴荣来说,更坐实了自己是个无能的二代身份。

更要命的还不止这些,别忘了当年郭威的皇位是怎么来了,万一这个上前线击败北汉军的大将,再来一次“黄袍加身”,那柴荣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柴荣必须,也只能御驾亲征,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2)

但当柴荣把御驾亲征的意思告诉朝臣之后,当即就遭到了严重反对,其中,还有人当面对柴荣说起了风凉话。

谁这么大胆敢对皇帝说风凉话呢?不是别人,正是有着五代第一“老油条”之称的大臣冯道。

冯道这个人,其职场经历颇为丰富,史料记载,他曾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共十位君主,由于他曾历经四朝十代君王,所以后世均称其为“十朝元老”。

那么,冯道是如何说风凉话的呢?

当时,周世宗柴荣提出要御驾亲征,同时提出,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能定天下,就是靠着身体力行,所以自己也要效仿唐太宗。

而冯道就说,陛下,您觉得自己能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吗?

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冯道

估计当时,柴荣恨不得砍了冯道,怎么能如此让他下不来台(毕竟柴荣还不至于自大到与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当着大臣的面又不好发作,所以柴荣只能转移话题。

因此,柴荣就说,他亲自带队出征的话,那么打败刘崇,就好比是拿着大山压鸡蛋一样简单容易。

当然,柴荣这么说也有“自我吹嘘”的成分,但也是被冯道给挤兑的,总不能自己不行吧。

但冯道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差点没让柴荣气的吐出血来。

“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冯道

这意思就是,陛下你觉得自己,能成为那座压倒北汉大军的大山吗?而这话里话外,分明就是瞧不起柴荣。

而冯道这种态度,在当时的朝堂上不止一个,在加上前线首战失利,所以这就是为何会说在当时柴荣头大如斗的原因。

当然,最终柴荣还是御驾亲征了,但是他此次出征,既有无奈,同时也是被逼上了梁山,他要通过此战,向臣子和天下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二代”。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3)

柴荣亲征

不过,柴荣也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在御驾亲征之前,他还是做了不少准备工作的。

首先就是稳定国内环境,确保大后方不出问题。

比如大赦天下,史料记载,当时柴荣的大赦范围极广,基本上是将除犯有谋逆大罪之外的犯人全部放回家。

另外,针对那些被贬的官员,也重新进行考评,合适的话再次录用。

除了大赦之外,对于现任官员,柴荣也做到了雨露均沾,比如在任官员考评后晋升,同时对表现好的人,父母妻子一块加恩。

总之就是,柴荣通过全方位的普降甘霖,来消除国内不稳定的因素,以便自己出征后国内环境稳定有序。

还有,就是对禁军的改制。

郭威临死之前,曾对禁军进行过一定改制,在原有禁军的基础上,又成立殿前司,直接效忠于皇帝,确保皇帝手里有属于自己的死忠力量。

而柴荣便是把殿前司的指挥官进行换血,比如任命自己的姐夫张永德任殿前都指挥使,又提拔原开封府马直军使的赵匡胤为亲兵副将。

也就是说,柴荣通过禁军军官的任命,确保了自己手里有完全死忠的嫡系部队。

一切准备就绪后,那剩下就是怎么打了,当时柴荣的计划是,让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二人率一支兵力,出磁州(今河北磁县)西进,堵住北汉军的退路。

另一方面,则是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部自晋州(今山西临汾)往东北方向,目标是北汉军的侧翼。

而柴荣自己,则率领主力,由开封经怀州(今沁阳)北上,正面迎击北汉军。

说白了,柴荣的整体计划就是,以三方合围之势,将北汉军围在潞州城下,到时候三方合力,加上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配合,彻底歼灭北汉军。

还有,为了扩充实力,柴荣在当时还诏令全国,以重金招募民间骁勇者从战,总之就是,这次以柴荣也是卯上了。

公元954年三月十一,柴荣率大军出发,而此时的北汉刘崇,也开始了绕过潞州,加速南下的进程。

听到这个消息后,柴荣迅速做出判断,命令大军加速前进。

可能是因为急行军走的太快,在大军抵达怀州时,控鹤军指挥使赵晁便撺掇柴荣的近侍郑好谦,通过他向柴荣提意见,说敌军势头正盛,不应该走的这么快,要暂避锋芒才对。

帝欲兼行速进,控鹤都指挥使真定赵晁私谓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宜持重以挫之。”---《资治通鉴》

而柴荣一听,当即火冒三丈,追问出是赵晁撺掇的之后,随即当众责打二人一番后,又把这他俩打包关进了监狱里。

为何柴荣仅仅因为一句话就狠狠的处罚了这二人呢?

第一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脾气,柴荣这个人,是那种一旦目标确定,那就必须全力以赴玩命达成的主儿,并且对部下的要求极其严格。

所以,正当他下令急速行军之际,有人提出要慢慢走,这明显就是找不自在。

而第二,也是与当时的局势有关,换句话说,柴荣不得不加速行军,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呢?当时柴荣大军是从河南沁阳北上,而要想抵达潞州,那就只能走走“太行胫”。

所谓太行胫,是古时连接河南与山西的一条要道,其起于河南沁阳,止于山西泽州(即晋城),是著名的“兵要首地”。

更重要的是,这条太行胫,位于崇山峻岭之间,道路颇为蜿蜒盘旋,其中有大约20公里的一段,不仅落差极大,同时弯弯曲曲如羊肠,故而也有“羊肠坡”之称。

这样的道路,时至今日走着都十分费劲,在当时更是如此,况且柴荣还带着大军。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4)

太行胫示意图

而同样的,北汉刘崇如果南下,也得走这条路,但他从潞州赶到太行胫之间的道路,几乎是一马平川。

因此,如果被刘崇提前赶到太行胫,然后把住险要关隘后,在崇山峻岭中爬山的柴荣就惨了。

所以,这就是为何柴荣在得知刘崇已经开始南下后,要大军急速前进的原因,他可不想被困死在这太行胫内。

说白了,他就是要和刘崇抢时间。

幸运的是,柴荣先行一步,出了太行胫,并且在出太行胫抵达泽州东北时,还遭遇了北汉军的先锋部队,双方简单交手后,北汉先锋军后撤,而柴荣为了与北汉军主力决战,继续命令大军快速前进。

终于,在泽州高平县南的巴公原,两支大军相遇,一场决定北汉与后周命运的大战,即将上演。

按照惯例,开打之前,先介绍一下两军的列阵情况。

北汉刘崇这边,大军是以“品字”形列阵,其中,中军为刘崇,麾下北汉军以及部分契丹部族军,约为六万人。

在刘崇西边,是辽国的外援,由杨兖统帅,,而在刘崇东边,则是北汉先锋张元徽(就是前文提到斩杀后周大将那个)。

整体来说,北汉的列阵布置,还算是中规中矩,比较稳妥。

而柴荣这边,采取的是“丁”字形,左边对应杨兖的没后周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和滑州节度使白重赞,对应北汉东路军的,则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以及步军指挥使何徽。

至于中军,则是郑州防御使史彦超,而柴荣则居后军,由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护卫。

总体来看,后周虽说列阵列的不错,但奈何兵力不如北汉,所以最开始,刘崇丝毫不把后周军放在眼里。

并且,他当时极为后悔,后悔啥呢?后悔花高价请了契丹人当外援,看对面后周这架势,简直是不堪一击嘛,早知道如此,当初何必花这个钱呢?

所以,刘崇当场就对手下人说,哥几个今天加把劲,一鼓作气把后周打败了,也让契丹人瞧瞧咱们的厉害。

而刘崇身边的大将深以为然,当场齐夸领导说的没毛病。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5)

北汉后周列阵示意图

就在刘崇准备下令开战之际,契丹的杨兖策马向前,对刘崇劝诫说,对面看起来军容颇整,不可大意啊。

而他的这句话,让刘崇十分不爽,为何呢?在刘崇看来,杨兖此时说这样的话,分明就是想突出其作用,好坐地起价而已。

所以,刘崇当场怼了回去,一捋胡子就直截了当称,你(指杨兖)啥也别说,站边上看着我怎么打吧。

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资治通鉴》

得,刘崇这一句话,算是把友军给彻底得罪了,杨兖也十分生气,当时就气呼呼的退到一边。

之后,刘崇为了证明自己不需要契丹人,当场就下令,让东军的张元徽率一千精锐骑兵,迅速出战,攻打对面的后周的樊爱能部。

刘崇本以为,这只是开胃小菜,先试探试探后周再说,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局面发生了。

当张元徽带着北汉骑兵,就要冲到樊爱能跟前时,只见樊爱能当即策马往左撤去,而看到领导都撤了,他手下的兵顿时大乱,纷纷四散而逃。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由于樊爱能带的是骑兵居多,因此,骑兵一溃散,连累后面的步兵,也就是同为后周东路军的何徽部也是乱做了一团。

到了最后,这些步兵老爷们,一看势头不对,当场就把武器给扔到了地上,跪在地上大呼“刘崇万岁”。

由此,后周东路军全军崩盘。

还没开打,这就崩盘了?答案是真的如此,而造成这种一触即溃的原因,则和当时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五代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打仗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时常发生,而仗打的多了,军队里自然就诞生出一种人,叫做“老兵油子”。

对于这种老兵油子来说,当兵就是为了能挣点钱,顺便能抢东西,所以,他们上战场,第一要务就是保命,至于什么忠君爱国,完全是扯淡。

所以,当看到领导都带头跑了,小兵干脆直接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而最可恨的,还不是这些老兵油子,而是带头跑的樊爱能,他不仅跑了,还拉上了何徽,同时一边跑,一边散布谣言,称后周大军已经兵败如山倒,忽悠更多的人跟着他们一起跑。

期间,柴荣还曾派使者追他们回来,提出只要回来,暂时既往不咎,但这俩人不仅不听,还杀了柴荣派来的使者,继续一路往南逃窜。

到了这种程度,稍有不慎,后周必然是大溃而败,此时的柴荣,心里既愤怒又不甘,难道,自己第一次试图为自己立威的御驾亲征,就这么一败涂地了吗?

电光火石之间,柴荣心中的不甘逐渐占据上风,他把所有的愤怒化为勇气,带着自己的一帮亲兵纵马向前,冒着被敌军射中的危险,要亲自督战。

而就在这个时候,柴荣身边的宿卫将(即亲兵)赵匡胤站了出来,高声对同为亲兵的同僚疾呼,陛下危在旦夕,作为部属,以身报国的时候到了!

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资治通鉴》

赵匡胤对后周怎么处理的(后周北汉高平之战)(6)

一声疾呼,登时令后周军士为之一振,接下来,一场柴荣主导的绝地反击战由此上演,而属于赵匡胤的高光时刻也随之到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