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也称“尊彝”。铭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说明原由、纪念或祭祀的人物、事情等。

国家图书馆所藏陈介祺藏三代彝器铭文拓片

食器·鼎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

西周早期 厚趠方鼎

释文:唯王来各于成周/年。厚趠有(馈)于/溓公。趠用作氒/文考父辛宝尊/。其子子孙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

西周早期 扬方鼎

释文:己亥。扬见事/于彭。軎叔赏/扬马。用作/父庚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

西周早期 征人鼎

释文:丙午。天君卿(飨)/视酉在斤。天/君赏氒征/人斤贝。用作/父丁尊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

西周中晚期 噩侯御方鼎

释文:王南征。伐角潏。唯还/自征。在。噩(鄂)侯驭方/纳壶于王。乃祼之。驭/方侑王。王休宴。乃射。驭/方会王射。驭方休阑。/王宴。咸饮。王亲赐驭/[方玉]五瑴马四匹矢五/。[驭]方拜手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厘。/用作尊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

西周晚期 毛公鼎

释文:王若曰。父。丕显文武。皇天引/猒(厌)氒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氒命。亦唯先正(乂)氒辟。恪谨大命。/皇天亡斁。临保我有周。丕巩(共)先王配命。/敃(旻)天疾畏(威)。司余小子弗彶。邦将害(曷)吉。四方。大/从(纵)不静。乌(呜)虖(呼)。余小子圂湛于艰。永巩(共)先/王。王曰。父。[今]余唯肈(肇)巠(经)先王命。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屏)朕立(位)。虩许上下若否。/雩(与)四方。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位)。引唯乃智(知)余/非。庸又(有)闻。汝毋敢妄(荒)宁。虔夙夕。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毋折。告余先王若德。用仰卲(昭)皇天。申大命。康能四国。俗(欲)我弗作/先王忧。王曰。父。雩(越)之庶出入事于外。尃(敷)命尃(敷)/政。艺小大楚赋。无唯正昏。引其唯王智。乃/唯是丧我国。厤自今。出入尃(敷)命于外。氒非/先告父。父舍命。毋又敢惷。尃(敷)命于外。王/曰。父。今余唯申先王命。命女(汝)亟一方。(宏)/我邦我家。汝顾于政。勿雍建庶。母(毋)/敢龏。龏乃敄(务)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毋)/敢湎于酒。汝母(毋)敢坠在乃服。夙夕。敬念王/畏(威)。不睗(易)。汝毋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欲)汝弗以乃辟圅(陷)于艰。王曰。父。巳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尹。命汝司公族。雩参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扞)敔王身。取卅寽(锊)。易(赐)汝鬯一卣。/祼圭瓒宝、朱巿、悤黄、玉环、玉、金车、/朱(鞃)、虎冟(幎)、熏(纁)里、右厄(轭)、画、画、金/甬、错衡、金歱(踵)、金豙、(约)(盛)、金簟弼(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金膺、朱旂、二铃。易(赐)女兹剩。/用岁用政(征)。毛公对扬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6)

西周晚期 小子鼎

释文:史小子作寒/姒好尊鼎。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

食器·簋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7)

殷 小子簋

释文:乙未。卿事/易(赐)小子贝/二百。用作父丁/尊簋。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8)

西周早期 仲簋

释文:仲作宝尊彝。/其万年永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9)

西周早期 天亡簋

释文:[乙]亥。王又(有)大豊。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才(在)上。丕/显王作眚(省)。丕肆王作庚。丕克/乞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飨)。大宜。王降。/亡爵橐。唯朕/又(有)蔑。每(敏)扬王休于尊白(伯)。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0)

西周中期 己(纪)侯簋

释文:己(纪)侯作姜/萦簋。子子孙/其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1)

西周中期 录作辛公簋

释文:伯雍父来自。/蔑录历。赐赤金。/对扬伯休。用作/文祖辛公宝曆/簋。其子子孙孙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2)

西周晚期 颂簋盖

释文: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昭宫。旦。王各(格)大/室。即立(位)。宰引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授王令书。王呼/史虢生册令颂。王曰。颂。令/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造/贮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巿朱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册佩以出。/反(返)入瑾璋。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考龏/叔皇母龏姒宝尊簋。用追/孝祈匄康纯右(佑)。录永/令。颂其万年眉寿无疆。畯/臣天子。霝终。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3)

西周晚期 君夫簋

释文:唯正月初吉乙亥。王在/康宫大室。王命君夫/曰。儥求乃友。君夫敢/敏扬王休。用作文父/丁彝。子子孙孙其永用之。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4)

西周晚期 函皇父簋

释文:圅皇父作琱妘盘盉尊/器。簋具自豕鼎降十又/簋八。两罍两壶。琱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5)

西周晚期 师害簋

释文:生曶父师害/仲。以召(昭)其/辟。休氒成事。师/害作文考尊簋。/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6)

西周晚期 丰兮夷簋

释文:丰兮夷作朕/皇考尊簋。夷/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亯(享)考。

食器·簠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7)

西周晚期 虢叔簠

释文:虢叔作旅簠。/其万年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8)

西周晚期 公簠

公作旅/簠。用追孝于/皇祖皇考。用/赐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食器·盨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19)

西周晚期 屖盨

释文:屖作姜。用/亯(享)孝于姑公。用/祈眉寿纯鲁。/子子孙永宝用。

酒器·爵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0)

殷 戎刀爵

释文:戎刀

殷 父丁爵

释文:父丁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1)

殷 父戊爵

释文:父戊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2)

殷 子父庚爵

释文:子父庚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3)

殷 徙父癸爵

释文:徙父癸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4)

殷或西周早期 西单父丙爵

释文:西单父丙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5)

殷或西周早期 天父癸爵

释文:天父癸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6)

西周早期 舟父戊爵

释文:作尊舟父戊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7)

西周早期 且辛爵

释文:且辛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8)

西周早期 作乙公爵

释文:作乙公

酒器·角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29)

殷 宰椃角

释文:庚申。王在东门。夕。/王各。宰椃从。/赐贝五朋。用作父丁/尊彝。在六月。唯王/廿祀羽又五。/册。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0)

殷 父乙爻角

释文:父乙爻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1)

殷 陆册父乙角

释文:陆册父乙

酒器·觚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2)

殷 且戊觚

释文:未戊且戊

水器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3)

西周晚期 兮甲盘

释文: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各伐玁狁于。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王赐兮甲马四匹、驹车。王/令甲政司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贮。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令。则即井(刑)扑伐。其唯/我诸侯百姓。氒贮毋不即/市。毋敢或入贮。则亦/井(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4)

西周中期 中伯壶盖

释文:中伯作亲/姬娈人媵/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5)

殷 戈御父丁盉

释文:戈御作/父丁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6)

殷 亚孳父辛盉

释文:亚孳父辛

乐器·钟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7)

西周中期 厘伯钟

释文: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厘/白(伯)龢钟。/眔蔡/ 姬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8)

西周中晚期 楚公钟

释文:楚公自铸/钟。孙孙子子其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39)

西周中晚期 楚公钟

释文:楚公自铸/钟。孙孙子子其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0)

西周中晚期 楚公钟

释文:楚公自作宝大/钟。孙子其永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1)

西周厉王晚期 虢叔旅钟

释文:皇考威义(仪)。御/于天子。卣(由)天子多/赐旅休。旅/对天子鲁/休扬。用作朕。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2)

西周晚期 兮仲钟

释文:兮仲作大钟。/其用追孝于皇考/己白(伯)。用侃/喜前文人。/子孙永宝用亯(享)。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3)

西周晚期 井人钟

释文:井人曰。盄(淑)文祖/ 皇考。克质(哲)氒德。得纯/用鲁。永终于吉。不/敢弗帅用文祖皇考。

兵器铭文拓片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4)

周 花纹戈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5)

金石学自宋代开端兴起,至今已千余年,金石名家辈出,其中清代陈介祺可谓独树一帜,为金石学史上划时代人物,巨擘大家。陈介祺(1813~1884),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

陈介祺出生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精研,公务之余,嗜好金石文字的搜藏与考释。在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清史稿》称誉他“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

陈介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古器物收藏家,更是晚清时期中国最杰出的金石学家和传拓大家。陈介祺金石的一生,对后世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博物学、印学等多学科,都有极大的影响。其学术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百余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赞赏,史学界、考古界、金石学界、古文字学界、书法界、收藏界无不服膺,皆尊其为翘楚。

陈介祺鉴精藏富,治学严谨,见解独到。他一生所藏古器物数以万计,竟无一伪品。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冠绝海内。陈介祺的收藏,俨然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金石博物馆。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6)

陈介祺藏青铜铭文墨拓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7)

陈介祺藏金石墨拓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8)

陈介祺藏陈侯因咨敦等青铜器墨拓

除了收藏金石古物,陈介祺对墨拓也非常痴迷。四十一岁时,陈介祺辞官归里,潜心研究金石之道,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藏古,鉴古,传古之中。

陈介祺常与拓工彻夜制拓,共同研究实践传拓之法,乐此不疲,沉迷其间,传拓之声经夜不息。经他手拓的钟鼎彝器、权量、陶文、封泥、古泉、瓦当、汉砖、石刻造像等拓片,所绘图稿准确,用墨浓淡适宜,又有西洋透视基础,效果逼真,令人赏心悦目,别具韵味,至今被拓者视为圭臬,为海内外藏家所珍重。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49)

陈介祺藏青铜编钟墨拓

陈介祺所处的时代是金石收藏和研究大兴之期,其时金石名家辈出,阮元、许瀚、鲍康、吴云、潘祖荫、何绍基、刘喜海等诸多金石同好都与陈介祺有交游,他们之间交流古器,探究学术,各有建树,这为陈介祺成为金石大家奠定了基础。

陈介祺所交往的金石家中尤以吴大澂最为值得称道。两人一生之中从未见过面,仅凭书信互通往还,交流鉴古心得,互赠古物拓片,探讨学术问题,相互之间引为知己。

陈介祺从年青时就爱好金石收藏,33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当时他的父亲陈官俊已是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副相国),直到42岁,一直家门鼎盛,过着优裕的生活,所以才能倾千两黄金之资购买国宝毛公鼎。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0)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1)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

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405千克

稀世珍品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咸丰二年(1852)由陈介祺收藏,此鼎在陈家共收藏58年。此后几经易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2)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3)

陈介祺旧藏天亡簋

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又名大丰簋、朕簋、聃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陕西岐山出土,同年由陈介祺收藏。天亡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断代青铜器标准器,上面有铭文8行78字,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的大丰祀典,是铸器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辞。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在拙朴散乱中显示了运动与和谐之美。铭文押韵,是我国韵文最早的表现形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4)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5)

陈介祺旧藏兮甲盘

2017年7月15日在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现场,

“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成交价为2.1275亿元

兮甲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也称兮田盘、兮伯盘,或伯吉父盘。宋代出土,后由陈介祺收藏,上面有铭文13行133字,书体厚实壮美、风格独特。记述了兮甲(即尹吉甫)随宣王出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王国维在《兮甲盘跋》言:“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尹吉甫为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6)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7)

陈介祺藏曾伯簠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伯簠是东周初年青铜器,为陈介祺早期的收藏品,因此陈介祺自号簠斋,名其室为宝簠斋,可见陈介祺对此收藏的重视和喜爱。上面有铭文90字(共两器,另一器当时为阮元收藏,92字),是迄今铭文最多的青铜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曾伯是曾国的国君,铭文记载的是其与晋文侯一起为东周平王征伐淮夷,打通江淮铜锡矿输往中原的道路。该簠由陈介祺的曾孙媳郭祖珍捐赠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陈侯因资敦是东周晚期青铜器,上面共有铭文8行80字,是关于黄帝存在的最早证据。铭文的大体意思是,要发扬父亲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首次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高祖黄帝”一词。铸器人是齐威王田因齐,在位时间公元前356—前320年。田因齐祖上来自陈国,故称陈侯。陈为舜后,黄帝为舜祖,故称高祖黄帝。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但是陈介祺前半生并未以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为毕生己任,只是对收藏、鉴赏有浓厚兴趣而已;他真正以金石学研究为己任是从离开京城,归隐潍县开始的。那时因父亲亡故,又被逼捐四万两白银,家道中落,境况已大不如前了。陈介祺从42岁辞官返籍,到72岁辞世的整整三十年间,潜心于藏古、鉴古、释古、传古的事业中。

42岁归故乡之前,他仅仅收藏到2000余方秦汉古印;但到1872年,他59岁时,藏印竟达到7000多方,其中有万印首品“婕妤妾娋”白玉印和章法清新奇巧的巨印“日庚都萃车马”印等,都是古印中的绝世珍品。

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近万方。故命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被金石学界誉为“南有西泠,北有万印”。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评价道:“万印楼不仅是潍坊的,也是中国的,乃至世界的。”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8)

陈介祺“十钟山房”

在后半生的日子里,陈介祺逐步解决了经济困顿的生活,并将收藏范围扩大到古物研究的方方面面。除了万方古印外,还收藏了珍贵的青铜器天亡簋、兮甲盘、龙姞簋、纪侯钟等精品。他的藏品门类有青铜器、古印玺、封泥、陶器、陶文、铜镜、碑碣、古砖、瓦当等。门类齐全,无所不收,无所不富,无所不精。

陈介祺收藏的商周青铜器有248件,秦汉铜器98件,石刻119件,古文字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封泥548方,陶器63件,陶文5000片,泉布、泉范、镞范数千件,铜造像、书画等,亦是质精量大,不愧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私人博物馆。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59)

陈介祺 编《十钟山房印举》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60)

陈介祺旧藏金石拓片一组(西泠拍卖)

由于后半生体弱多病,很少外出旅行,陈介祺传古的方法主要是靠著作、书信和传拓这三种方式。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印刷机械和技术,也没有照相复印等技术,所以他传播金石讯息和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基本全是靠人工完成的。

陈介祺与当时所有一流的金石学者几乎都有学术交流,彼此互通讯息,赠送古器物拓片,买卖交换古器物等。生前他写下数千封这方面的信函,极大地推动了晚清时期我国金石研究的发展。

伊簋铭文拓片(簠斋藏三代彝器铭文)(61)

陈介祺传古的另一种方式,是用传拓工艺将古物拓下,分寄到各地的金石好友处,以利互相观摩鉴赏与交流。陈介祺为整理、考释文物,并在世上流传这些文物,先后聘雇的著名拓工有:陈峻、李贻功、李泽庚、陈子振、徐凤岐等人。他们以精湛的墨拓技艺,给后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金石精拓资料,被推崇为“拓法古今第一”。

尤其是他在拓制毛公鼎金文时,由于鼎内结构拘谨深陷,全部文字又铸造在一个凹面上,若想完整清晰地从鼎内拓出原文,是一件难度极高的手工工艺。陈介祺与传拓艺人们反复推敲试验,终于以高度智慧和技巧,取得了成功。

陈介祺积累多年的经验,编写出两部传拓工艺专著:《传古别录》和《传碑拓碑札记》。他在著作中介绍了传拓的一些诀窍:“用白芨胶水上纸,未干先上墨一次,以墨浓不走为准,不可接拓,使墨浸字内或透纸背,墨胶将于不粘纸起乃可再上,干后再上浓墨数次乃能光彩,浓墨者耐久易摹惟不可侵入字内。”捶制拓片时,根据原件的位置,有的在露天捶制,有的在室内作业,其工艺过程要求精致、细巧、轻盈、洁净。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转载此文旨在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添加书艺公社小艺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