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隐忍与复仇——孙膑庞涓的生死智斗(11)主笔:江湖闲乐生

公元前342年初,魏惠王命庞涓为将,而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领魏军十万,大举进攻韩国。

魏惠王春秋已高,自觉时日无多,所以想用此战锻炼一下接班人,故而给庞涓空降了一个上司。庞涓虽然很郁闷,但也表示理解,对于一个父亲,此举无可厚非,当然,后来事情的发展,让魏惠王肠子都悔青了。

韩国自然是打不过魏国的,历经整个战国时代,韩国好像没就没打赢过其他六国。

老是被揍,就是揍不死,有时候还挺横,这就是韩国。

结果不多久,韩国北方重镇尽失,魏军进而围困南梁(今河南临汝西),日夜攻城不止,史称“南梁之难”。

咋办,跟赵国一样去求齐国呗,天下能战胜魏国的,只有齐国;当世能击败庞涓的,只有孙膑。

齐威王于是召集群臣商量救韩之事:“早救还是晚救,诸公说说看。”(《史记》言此时齐王已为威王之子宣王,按《竹书纪年》记载,《史记》有误。)

大家或许还记得,当初讨论救赵的时候,威王是问救与不救,这次却问早救晚救,由此便可见齐国实力今非昔比,且对魏国称王极其不满,救是一定要救的,早救晚救倒是要商量一下。

图:台北孙膑庙

齐王眼尖,一眼看到,忙问:“军师不发一言,难道上将军与国相之二策皆非?”

孙膑笑道:“然也。夫魏国自恃其强,前者伐赵,今者伐韩,其心亦岂须臾忘齐哉!若不救韩,是弃韩以肥魏,故不言救者非也。魏方伐韩,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韩享其安,而吾受其危,故言救者亦非也。”

齐王便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可?”

孙膑答道:“为大王计,宜先许救韩,以安其心。韩知有齐救,必悉力以拒魏,魏亦必悉力以攻韩。吾待魏之弊,徐引乓而往。乃攻弊魏以存危韩,用力少而见功多,岂不胜于前二策耶?”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1)

孙膑认为韩国经申不害变法后实力有所增强,没那么容易被灭,最好咱们就是等韩国快被灭的时候再出手。当然,故意等到别人溺水之后方援手相救,这似乎不合仁义的要求,可这却能得到最大的美名,收到最大的功效!看来孙膑不仅懂得军事,也颇晓外交之道。其实无论军事还是外交,它的本质就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国家仁义。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在职场争斗还是世界大战中,最佳的位置都是残局的最后收官者。因为不管这次风波多么的惨烈,一般来说最后一个出现的人总是获益者。比如二战后的美国。

所以闻听孙膑妙语,齐威王大感赞同,遂派人告知韩侯,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昭侯闻信大喜,自以为有了齐国这座大靠山,遂大举反扑,一连五战,战战败于庞涓之手,无奈只得再次遣使求告于齐:大哥快拉兄弟一把吧,兄弟实在撑不住了,再打下去就真的要亡国啦!

孙膑笑道:不急不急,韩国且没那么快亡国呢,他不是自称已为世界发达国家吗,现在就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等等,咱们再等等。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2)

于是齐威王又遣一使告知韩侯,又言:“齐救旦暮且至。”

韩侯无奈,只得接着硬撑,等待那个“旦暮”来临。

这一“旦暮”,就“旦暮”了足足了将尽一年(孙膑此举,让韩国大受打击,结果一举葬送了韩国申不害变法,韩国由此彻底失去了成为大国的机会),直到公元前342年12月,韩魏都耗的差不多了,齐威王这才“旦暮”完毕,乃复用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抗魏援韩。

这支军队离开齐国后,还是走之前桂陵之战的老路子,不去韩国,直接向大梁方向扑去!

魏惠王闻信,立即命令太子申与庞涓停止进攻,回师与齐军决战。

这一次,魏国并非像上次一样受到各大国的围攻,只有齐一国出师而已,所以魏惠王决定,先放弃韩国这块肥肉,集中兵力跟的齐国来场大决战,彻底干掉这支屡次搅局魏国霸业的齐军主力,永绝后患!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3)

图:魏惠王与太子申

庞涓听说了魏惠王的命令,又闻知此次齐军的军师仍是孙膑,不由所有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激动的差点流下泪来。

对于孙膑,庞涓在心中从未认输过,桂陵一战,如果他预先知道对手是孙膑,他绝不会匆忙回师,从而忽视了途中情报工作的收集,以至大意中伏遭擒,而为天下所笑!

总之他没有输,他不服气!

这十年来,庞涓日日都在苦练内功,自以为实力大增,再加上这一次他是在完全有准备的情况下回去与孙膑对决,而且韩都新郑与魏都大梁相距只有百余里,且全部是平原地带,不存在疲敝或中伏的问题,所以他信心满满,决定趁此机会一雪前耻,击败孙膑,将桂陵被擒之辱全数找回来!

十年,为了这一刻庞涓等了整整十年,现在,他与孙膑宿命的对决,终于就要在此一见分晓了!

十万魏军气势汹汹的往回赶,欲寻齐军主力决战,然而孙膑却并不想决战,他对田忌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吾军深入魏地,宜诈为弱形以诱之。”在多年的军事斗争中,齐军士卒虽然战斗技艺出众,但向以胆怯畏战闻名,根本不是魏国勇悍武卒的对手,这本来是孙膑的劣势,因为纵然他再多诡谋,仗总得兵士来打。然而,孙膑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因势利导,将劣势也变为他诡谋的一部分。所谓“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车半至。”这句话出自孙膑的先祖孙武所著之《孙子兵法·军争篇》。意思是说每天长途奔袭一百里,主帅就会受挫;每天长途奔袭五十里,有一半的士兵都得掉队。魏武卒精锐,可以做到半天之内全副武装奔跑百里;但齐军万万做不到,按常理必会有大量掉队者,所以孙膑决定借助齐兵胆怯、纪律差的特质,给予对方错误信息,引诱魏军急行来追。

田忌乃接受孙膑的建议,先偷偷撤走一半齐军去马陵山区(今山东莘城附近)埋伏起来,然后等庞涓快到大梁时另一半齐军也放弃围攻,迅速向西撤退。

田忌在撤走之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忙问孙膑:庞涓有过桂陵之战的经验教训,他在追击我军时必然会多加侦查,若是发现我等在引诱他中伏,那可怎么办?

孙膑道:“《孙子兵法》尝言:‘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今日我军当增灶至十万人用,明后日以渐减去。彼见军灶顿减,必谓吾兵怯战,逃亡过半,将兼程逐利。其气必骄,其力必疲,吾因以计取之。”

这次田忌听懂了,孙膑这招在兵法中就叫做“示形”嘛,所谓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胜于众,善之善者矣!

看来田忌这些年也不是一点儿没进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跟孙悟空混在一起,母猪也未必就不会上树。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4)

齐军大摇大摆的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魏惠王最为珍惜的王者尊严。这让魏惠王那本就不纯洁的苍老心灵再一次受到了严重伤害。

——不行!你以为我魏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么?庞涓,你给寡人继续追,这次务必要全歼齐军主力,让其匹马不还!

庞涓和太子申接到命令,于是尾随齐军追去,这次庞涓放小心了,他派出大量斥候,先探查有无埋伏,然后再决定追不追,以免再次中了孙膑的伏击。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5)

图: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的庞涓

然而这样一来,魏军的行军速度必然减缓了,太子申很生气,多次跟庞涓吵架,痛责庞涓怯战,故意放齐军逃跑!

庞涓真是有苦难言,魏惠王派来的这个太子申压根就不懂打仗嘛,瞎指挥,处处掣肘于我,这仗没法打了!

但是没办法,太子申是国之储君,又是魏军上将军,庞涓必须听他指挥,否则就是违抗军令。

没办法,庞涓只好领军直追,但是上次桂陵惨败的教训毕竟太深刻,即便战机宝贵来不及广派侦骑,总还是得多加留意情报工作的收集吧,所以他留了个心眼儿,那就是派人去数齐军宿营后留下来的灶坑。这是冷兵器时代判断敌军兵力的最好办法,庞涓身为名将,深悉此道。

结果这一数下来,庞涓不由大喜过望。原来齐军的灶坑每天都在减少,第一天能供十万兵,第二天剩下五万,到得第三天,竟然只剩下三万了。

为什么会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齐军的士卒大量逃散了。齐军的素质一向不如魏军,其急行军后撤,部队恐慌,士卒大量掉队、逃亡,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有没有可能是孙膑的诱敌之计呢?庞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正在犹豫,太子申急道:“我固知齐军怯也,今其士卒亡者过半矣,我军宜疾追之!若让其逃回齐国,功亏一篑,我等还有何颜面回见父王?”

庞涓迟疑道:“齐人多诈,孙膑尤之,上将军还需小心才是。”

太子申怒道:“齐人今番自来送死,公竟畏之有如妇人,无能至此,岂称天下名将乎?”

庞涓此生最怕人说他无能,一听就受不了,何况齐军急行军能力确实一向不如魏军,于是一咬牙,将辎重留给后队,而率部只带三日干粮,日夜兼程,朝鬼门关狂奔而去。

关于孙膑减灶一事,后世很多学者都曾表示过质疑,比如南宋人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孙膑)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我幼时读到此事,也觉得有些太过神奇,好像有点儿野史演义的味道。但后面书读的多了,这才发现原来类似的计策,在历史中发生过多次,一点儿不稀奇。

首先是在东汉时期有个名将虞诩,就曾经使用增灶法大破羌兵。类似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期间,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部)曾在西北战场上成功地使用增灶法,迷惑国民党追军。这两件事儿都属确凿无疑的史料,可见用数灶来侦查敌军数量应该是很简单的军事常识,古今都在用。事实上,军队都是高度制度化的,先秦时兵制,以五人为一列,二列为一火,十人共一火灶炊煮,互相间称为“火伴”,这也就是“伙伴”这个词的由来。洪迈老先生竟然会以为《史记》上说的是十万齐军一人挖一个灶坑,可见其对军事之无知。

庞涓和孙膑哪个厉害(庞涓为何连续两次都上了孙膑的套)(6)

其实在历史中以“示形”惑敌的例子还真不少,比如西晋时王濬在蜀造船,准备攻打吴国,就有意把造船砍下的碎木片放置在江中,用来威吓吴国。还有一次是唐朝名将李靖要攻打荆州,袭击萧锐,也故意把碎木片投入江中,让萧锐看见,萧锐以为李靖在玩儿花样,不加防备,结果李靖随即率领军队顺流而下,攻其不备,俘虏了萧锐,由此平定了荆州。

总之,挖灶数灶不是问题,教条主义才是问题,孙子曰:“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兵者诡道也,所以军事情报的收集工作一定要全面、细致,这样才能准确的进行战略决策,立于不败之地。魏武卒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化军队,在其制式化、正规化建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矫枉过正而导致刻板教条,这都是我们后人在军队建设中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