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原名为徐寿康,是江苏宜兴市的人。看到这个地名,我耳朵边便响起那种吴侬软语的温柔感。心中对徐悲鸿的感觉也是这样的,从事美术,给我的感觉也是特别柔软。但是,在柔软的表面,也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对于徐悲鸿,大部分人应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一匹匹俊俏的奔马。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1)

·坎坷人生

幼年阶段:出生贫寒的徐悲鸿,虽然是家境从小不太好,但是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诗文书画。徐悲鸿的父亲是当时的私塾先生,他能写诗文,擅长书法。徐悲鸿从小也耳濡目染,父亲对他的管束也很严。父亲常常会受到同乡人的邀请,帮忙作画,就会常常带着他。10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帮父亲在画作的不重要的部分填上颜色。每日清闲的时候,徐悲鸿就学习着临摹吴友如的画作,练习画画。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2)

外出磨练:在13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生,离开自己的家乡,辗转到其他的乡村镇里,开始卖画为生,徐悲鸿也跟着一起出去磨练。离开舒适、熟悉的家乡,背井离乡,虽然陌生、无助。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段经历帮助了他很多,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17岁时,徐悲鸿就离开了父亲,自己独自一人去了上海,以卖画为生。短暂的在上海美专(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提升作画水平但事不遂人愿,不久之后,他的父亲重病,不得不返回老家。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3)

结识好友:在这段时间里,徐悲鸿结识了很多著名的人。20岁的时候,他重返上海。得到好友的帮助后,他进入了震旦大学(现在的复旦大学法文系)学习。这为他日后去法国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著名油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他们对徐悲鸿的画作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点评,对他的作画水平送去了很大的帮助。对他的作画能力也给了很大的赞美和鼓励,极大的增强了徐悲鸿的自信。解释了康有为后,他开始潜心临摹碑文,所以他的书法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不久后,他就得到了去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那里,他见识了很多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他从中体会到了日本画家在创作上的用心,真实感,但又觉得缺少了中国墨的韵味。日本回来后,受到了北京大学的聘用。任职后,结识各界的名人,他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改变。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4)

海外留学:1919年,徐悲鸿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眼界,选择了去法国留学。他的优秀是可以看的出来的,他顺利地考入了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并且受到北洋政府的资助。在那里他选择学习了油画、素描等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功底。在去法国之前,他走访了欧洲的很多其他国家。他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皇家学院、卢浮宫的美术馆。感受到了很多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气息。在这段时间,他反省了一下自己之前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作品缺乏活力、灵魂,是一种死物,缺乏一种灵动感。于是,他开始更加的苦心钻研画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考入了巴黎美术学校,并且拜弗拉芒格先生为师,以此算正式的进入西方绘画的学习。但是突然又有新的巨大的改变,北洋政府中断了资助对于他学费的赞助。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自己的绘画学习严格要求。他辗转去了消费较低的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难,他重新受到资助,重新返回了法国,继续对自己的深造。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5)

学有所成:32岁时,是徐悲鸿在国外学有所成,归国发展的年龄。这一年他回到了祖国,从事于国内的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加入了“南国社”,积极贯彻南国社所倡导的“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主张。他以大量的历史与古代的寓言来作画,也是为了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1931年,正值是日军侵华之时,徐悲鸿的大部分画作都表达出了对国家的期望与支持,同时也表达了深深的民族危机感。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6)

·艺术贡献

徐悲鸿生于1895年7月19日,因脑溢血病逝与1953年9月26日,享年58岁。但是一生的仅仅美术方面1200余幅画的成就,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年仅58岁就逝世,但是他的美术历程是非常长的。并且由于留学的原因,加上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艺术融合的也非常范围广泛。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7)

幼时便临摹名家吴友如的画作,这为他以后走上美术的道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二次去上海时,他开始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思路。结识了康有为后,就开始受到了维新派的思想的影响。他对只重笔墨,不在乎创新思维的“四王”进行批判,并推崇了吴道子、阎立本(唐代)、黄筌(五代)、李成、范宽(北宋)等人的绘画精神。他在创作上追崇的是写实、求真,但又不失中国画的那种文墨韵味、朴实无华。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8)

去欧洲留学主学油画和素描之后,他的艺术风格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受教于弗拉芒格后,他的风格也随着导师的风格发生变化。他的油画风格注重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不注重细节但注重色彩的搭配,互相衬托。之后又结识了达仰,对他的影响也颇深。达仰是注重默画的思想,追求“勿慕时尚,勿甘小就”的思想。受到这种思想的徐悲鸿,没有去追随着当时风靡法国的现代主义画风,而是踏踏实实的苦心钻研属于自己的艺术,努力靠近文艺复兴的思想。在欧洲游历的8年当中,这段经历对于他来说,是真的具有巨大的影响,他也受益匪浅。在这8年中,他确立了他以后的审美、理念、风格。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9)

回到中国后,他全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将自己在外面学到的成就,归纳总结,传授给莘莘学子。这段时间,他的作品大多借古喻今。在此期间,正是日军侵华之际。为了调动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描绘了当时战争的情况。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都能深深的感受到他对祖国和人民强烈的爱。

·作品理念

《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是徐悲鸿在1918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年仅23岁的他,就有了这番成就。这次演讲主要传达了他写实的想法,不同意现实主义的理念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他主张绘画中运用线条、光影和造型的结合。他笔下的一匹匹骏马就是这个理论的成功写照。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10)

《负伤之狮》

《负伤之狮》是徐悲鸿为数不多的画狮子为主题的画品。我们熟知的徐悲鸿的画应该都是骏马图。但他画这幅画时,正是在中国经历危难之时,这头狮子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为了唤醒国人的救国意识,激发国人的民族危机感。他把中国比喻成一头雄狮,他想让这头沉睡中的狮子努力拼搏、充满力量,起来反抗!这头狮子双眼中充满了愤怒,但又夹杂着些许的无助感。仔细看,可以看出这头狮子伤痕累累的样子。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他与人民的内心世界。

徐悲鸿的绘画技法(现代美术奠基者)(11)

《巴之贫妇》

《巴之贫妇》是在他1937年的时候,无意中目睹了一个场景而有了创作的灵感。他把他所目睹的这一场景如实的反映在了画中,其中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情怀。画中描绘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捡起了地上别人扔了的半个馒头,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当时正是他在重庆学习美术,看到这一切。又联想到自己漂泊的人生,居无定所。心中其实是升起了一种悲凉感。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妇人吃完这个馒头后,还满足的哼起了小曲。徐悲鸿没想到在这样艰辛的日子里,这位老妇人也可以有这样的生活,竟看不出她有悲伤的情绪。

他的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他在这位妇人身上感悟很深。面对生活,他学会了要积极乐观。人生路漫漫,开心是一天,忧伤也是一天。为何不过的充实、满足一点呢?他明白了再怎么样,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与自信。面对困难,把它当成填补生活的一种良剂。鼓起勇气把他战胜,迎接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