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夏天,南方发生洪灾,波及地区达八省之多,上海大亨杜月笙发起赈灾义演,另一位大亨黄金荣则将自己的黄金大剧院腾出,用于做演出场地。

杜月笙和黄金荣联手做慈善请来的必然都是名家大腕,孟小冬自然有在列。对于这次演出,孟小冬踌躇满志,但怎奈命运无常,她的老胃病犯了,原定的40天演出,也都是她的拿手好戏,结果演到第20天,她就坚持不下去了,只能选择下场休息。

这休息的地方颇为关键,是在她的好姐妹姚玉兰家中,而这时候的姚玉兰已经不再从事戏剧演出,摇身一变成为杜月笙的第四房姨太太,此时也颇受杜月笙宠爱,孟小冬住在她的住处,自然有不少的机会和杜月笙见面。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1)

回顾孟小冬的一生,年少成名,轰动一时,但正当她在舞台上意气风发之时,却嫁给梅兰芳,从此以后恪守女训,把自己关在深门大院里,过得无比落寞,错过了人生中最好的几年。

后来如梦方醒,在深宅大院里终于明白,梅兰芳不值得自己终身托付,他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随即离开梅兰芳,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舞台,正当红火之时,身体又倍感不适,终日受胃病折磨。

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孟小冬在好姐妹姚玉兰的住处养病之时,他和杜月笙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地开始升温。其实孟小冬和杜月笙的缘分早在16年前就开始了,只是16年前的孟小冬还是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小女孩,懵懵懂懂,不知情爱为何物。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2)

1919年,孟小冬年纪虽轻,但是在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那一年的冬天她签约在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大世界”搭班唱戏,而杜月笙则是这“大世界”的股东之一。

有一晚孟小冬压轴出场,唱的是《击鼓骂曹》,当她唱到“纵然将我的头割下,落一个骂贼的名儿扬天涯”时,台下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这时候,台下一名三十多岁的短发男子,立即命令自己的手下准备花篮。孟小冬一曲终了,他等不得听剩下的曲目,快步走到后台。

见到正在卸妆的孟小冬,此男子双手抱拳,说到:“孟大小姐,阿拉杜月笙这厢有礼了!恭喜孟大小姐演出成功!”正如他自己所言,此人便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杜月笙。

孟小冬此时十一二岁,不谙世故,还是孩子的心性,她只觉得这杜老板有些滑稽,顿时被逗笑了。旁边的师傅仇月祥和父亲孟鸿群赶紧让孟小冬给杜老板见礼,双手接过花篮。

杜月笙自从认识孟小冬后就对她欣赏有加,要说那个时候已经上升到男女情爱的高度,未免有些牵强,不过杜月笙对孟小冬屡次出手帮助倒是真的。

人生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那时的孟小冬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成年以后,人生中的很多大事,都和这位大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3)

孟小冬和梅兰芳分手之初,虽然分手是她提的,但是孟小冬重情,依然很伤心,再加上病痛,那段时间她推掉了很多演出,很多人为她惋惜,这么一位才华绝伦的女子就此消沉下去是艺术界的损失。

有位《天津商报》的记者沙大风极为欣赏孟小冬,孟小冬的“冬皇”之名就是出自他之口。他听说孟小冬不唱戏了,心里焦虑万分,辗转多个渠道终于见到了孟小冬。他给孟小冬出主意说“她跟梅兰芳的结合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如今分手了,也必须通过法律,正式提出离婚。”

他还向孟小冬推荐了一位上海知名离婚律师,来处理她的离婚事件。孟小冬听了,立马动身去了上海,这次到上海依然是住到了她的好姐妹姚玉兰家中,姚玉兰听说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姚玉兰说:“打官司虽然正式,但很麻烦。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让月笙出面帮你解决一下,不用再请什么律师了。”

虽然孟小冬觉得太麻烦了杜月笙,但是在姚玉兰的坚持下,杜月笙就成了她离婚事件的“和事佬”。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4)

杜月笙给梅兰芳打了一通电话,告诉他孟小冬要请律师的事情,并且说孟小冬和他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件事闹出去不太好,不如让他在中间调停,做个和事佬。杜月笙建议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作为补偿,毕竟是他没有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梅兰芳自然是答应的,接着杜月笙又说钱他先帮梅兰芳垫上,以后梅兰芳有钱了,再还给他就是了。

说到垫钱的事情,杜月笙自然有他的考虑,一来4万块钱不是小数目,即便梅兰芳答应了,也不一定能爽快地拿出来。二来,梅兰芳刚从美国演出回来,虽然名气赚了一大堆,但内里其实是亏钱的,怕是梅兰芳想给孟小冬这些钱,现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佬办事自然是滴水不漏,孟小冬很快拿到了4万块钱,想必梅兰芳也不敢欠上海黑帮头头的钱。就这样孟小冬离婚的事情很快被解决了,她还得到了一笔补偿,对杜月笙自然有说不出的感激。

这样的事情,杜月笙还帮孟小冬做了不少,像是唱戏捧场等等更是不在话下。杜月笙的仁义后来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当局势不利,他辗转来到香港时,身边“锦上添花”的人少了,生命的最后,多亏有孟小冬片刻不离的照顾,不过这是后话了。

1935年夏天,孟小冬上海演出之后,在姚玉兰的撮合下,她就和杜月笙在一起了。三个人,姚玉兰,她和杜月笙生活在了一起。

但时运不济,整个中国那时正处在历史的动荡之中,上海作为一个繁华的都市也不能幸免,七七事变爆发,战火逼近上海,杜月笙和姚玉兰决定到香港去避避风头,本来是邀孟小冬一起去的,但被孟小冬拒绝了。

她的家人还都在北京,那里需要她的照料,最重要的是,她和杜月笙在一起,虽然已成事实,但从名义上她是没名没分的,没有名分的亏,她是吃过的,她不想这次再载在这上面,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送别姚玉兰和杜月笙,她独自一人回了北京。

时光流转,1948年的下半年,北京城又起战事, 交通中断,身在北京的孟小冬慌了,自己该何去何从。这时,却发现杜月笙特地包了一架飞机来接她到上海,从那以后孟小冬的心才安定了下来,真真正正成了杜家的一员。

分分合合这些年,转眼间孟小冬也已到不惑之年,身边发生了不少的事,现在她所求的也不过是有个疼惜她,爱护她,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这也怕是所有女子的所求吧。

这些杜月笙都做到了,并且杜月笙为她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5)

大陆局势日益严峻,杜月笙在上海滩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自然很清楚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他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尽快离开上海,到香港发展,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孟小冬这次也随他到了香港,这个时候的杜月笙身体欠佳,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光,到了香港那边的住处也颇为紧张,杜家人又多,但这个时候的孟小冬是很知足的,虽然没有了物质的富足,但精神上她的内心是很安定的。

在香港的日子,她尽心尽力侍候病情日益严重的杜月笙,偶尔和戏友小聚,很是开心。这平淡的日子,多么希望能长久些,但杜月笙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杜家搬迁到香港不久,杜月笙就感觉到香港也不是久居之地,再加上他的病情日益严重,全家人商量着移居到美国。

要去美国,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办护照,杜月笙私下算了一下,要27张护照,正要吩咐人去办,一旁的孟小冬悠悠地说了一句话,这趟美国执行被搁浅了,杜月笙终没能熬过自己的大限,病逝在香港。

孟小冬说:“我也是要跟着去的,可是算什么身份呢?是丫鬟还是女朋友啊?”

杜月笙猛然意识到,他和小冬虽然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孟小冬默默地为他付出,到现在竟然连一个名分都没有。

孟小冬母女与杜月笙(国剧名伶孟小冬)(6)

他赶紧吩咐手下的人停止一切移居美国的事情,开始着手准备他和孟小冬的婚礼。

对于办婚礼的事情,家里人大多是反对的,一来是因为时局不稳,二来是因为杜月笙除了已经去世的原配夫人,还有三房姨太太,按照原则来讲,再办婚礼娶第四房姨太太,不太合规矩。

但杜月笙已经下定了决心,不管别人怎么劝解,他都坚持要给孟小冬一个名分。

就这样两人在杜家公馆举行了一个仪式,杜月笙对宴席要求很高,派人渡海去了九龙,将最好的九龙饭店的大厨都拉来杜家,亲自下厨。杜月笙那天更是坚持带病陪客,以表示自己对这一仪式的看重。

这一年杜月笙已经63岁,孟小冬43岁,孟小冬满足了,对杜月笙,再也没有了遗憾。剩下的日子是平淡的,远离了上海的杜月笙,早已经不是昔日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大佬,但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曾经在上海滩不可一世的杜月笙,立下一纸遗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孟小冬以后的岁月没有再嫁,守着那份爱直到生命的结束。

— end —

作者:唐苏,新媒体写作者,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和月度优质作者,80后宝妈,幽默直爽,刷剧过去人的故事,治愈尘世间的烦恼,欢迎大家关注。

推荐阅读:

国剧名伶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初次登台惊艳四座,11岁名震无锡

国剧名伶孟小冬:嫁梅兰芳多年,离开时她说一句话,让梅悔恨不已

,